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 28365体育在线备注 >> 考试项目 >> 校内考试 >> 正文
2017年成人(含自考)申请学士学位教学大纲
作者:佚名    考试项目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28           ★★★

2017年成人(含自考)申请学士学位教学大纲

001-法学专业大纲

002-英语

003-俄语

004-汉语言文学

005-汉语言翻译()

006-汉语言翻译()

007-维语言文学

008-哈语言文学

00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10-机电一体化

011-工业工程

012-新闻学

01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14-环境工程

0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16-通信工程

017-市场营销

018-工商管理

019-金融学

020-经济学

02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23-热能与动力工程

024-行政管理

025-测绘工程

026-工程管理

027-建筑学、城市规划

028-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029-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

030-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

031-旅游管理

032-数学与应用数学

033-化学工程与工艺

034-采矿工程

035-资源勘查工程

 

 

 

 

 

 

 

 

新疆大学“宪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必修

 

总 学 时:54                                       分:3

 

适用对象:适合法学专业的汉专科生                      

 

先修课程:法理学

使用教材:《宪法》(第三版)许崇德、胡锦光、李元起、任进、韩大元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月版。

 

使用的参考书: 1、焦宏昌主编: 《宪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韩大元 胡锦光主编:《宪法教学参考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焦洪昌 李树忠主编:《宪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朱福惠主编:《宪法学原理》, 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宪法》为法学专业十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从一般法学理论向专业部门法学知识过渡的中介和桥梁,它既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 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法学课程的先导课程之一。通过宪法学的学习, 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宪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内容, 增强宪法意识, 从宪法学和宪政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与经济, 社会发展甚至个人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而起到深化认识, 提高能力的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中国宪法制度,并能够运用宪法学知识分析各种宪法现象,分析国内外宪政运作,同时,提高学生的宪政认知, 增强其遵守宪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宪法总论

通过本章学习, 要求学生理解宪法的概念,本质与分类,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了解宪法渊源,宪法规范的特征,宪法创制与宪法惯例,掌握宪法监督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本章教学, 要求学生了解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与过程,了解旧中国宪政与宪法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历史经验, 掌握新中国四部宪法及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三章 国家性质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家性质的基本理论, 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掌握我国经济制度与文化制度的基本规定.

第四章 国家形式

通过本章教学, 要求学生掌握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明确政权组织形式在整个国家制度中的地位,了解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理解其构成, 特点及其相关理论。

通过本章教学, 要求学生掌握国家结构形式的一般理论, 理解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和表现,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 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通过本章学习, 要求学生了解权利和基本权利的相关原理, 掌握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规定的基本内容和立法原意, 明确不同类型基本权利义务的法律含义及其行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强化学生的权利意识和守法意识.

第六章 选举制度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掌握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明确选举应遵循的基本程序.

第七章  国家机构

   通过本章教学, 要求学生了解国家机构的概念, 性质和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体系, 理解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的性质, 地位, 组成, 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中央国家机关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主导作用;了解我国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和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规范;宪法监督;新中国宪法历史沿革与宪法修正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理论; 我国的行政区划; 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人权和公民权基本概念; 我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内容和特点;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原则; 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的组织, 职权和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宪法规范效力及其实现形式;宪法保障; 中国宪法修改的规律;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民主与专政的概念和特点;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宪法总论

教学重点: 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宪法的分类;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规范;宪法监督

教学难点: 对宪法本质的认识;中国的宪法监督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 新中国宪法历史沿革与宪法修正案的内容

教学难点: 中国宪法修改的规律

第三章国家性质

教学重点: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构成; 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章国家形式

教学重点: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问题; 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 行政区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教学难点: 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台湾问题的解决;第五章 宪法的作用

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重点: 人权与基本权利概念;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 公民行使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宪法与人权保障

第六章选举制度

教学重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选举程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第七章国家机构

教学重点: 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原则; 中央国家机关的性质, 组成与职权; 地方国家机关的性质, 组成与职权;

教学难点: 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地方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五、实践环节
    宪法学为理论基础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教学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宪法制度的理解。

 

六、 学时分配

                               

参考学时

1

宪法总论

16

2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4

3

国家性质

6

4

国家形式

10

5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6

6

选举制度

4

7

国家机构

8

 

七、 考核方式

“宪法学”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刑法学(上)》教学大纲

适用班级:                                    课程类型:学科核心课

总学时:  72   (每周4学时)                 学分:4

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等

使用教材:《刑法学》(第六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参考书目:

1.《刑法学》,主编:马克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月第三版

2.《刑法学》(第四版),王作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口授刑法学》,陈兴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月第一版

4.《刑法学》(第三版),张明楷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主编:赵秉志,法律出版社,20014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法学本科开设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刑法中的基本知识原理,熟悉我国刑事法律制度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刑事法治理念,为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刑事法学或从事司法实务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刑法的一般理论,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刑罚等,并能运用刑法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刑事实务问题的能力,以正确适用刑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刑法概述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节    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第三节      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第四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掌握刑法的概念、性质、功能、体系和解释,了解刑法学的概念和体系。

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第二节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第三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及立法体现,领会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及价值。

第三章     刑法效力范围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刑法对地、对人、对时的效力,以及刑法的溯及力。

第四章     犯罪与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与概念

第二节       犯罪构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犯罪的概念及特征,了解犯罪的分类,理解犯罪的本质,掌握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第五章      犯罪客体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种类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客体的概念及种类,掌握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危害行为

第三节     危害结果

第四节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种类,理解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第七章     犯罪主体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第二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

第三节     单位犯罪主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与特征,掌握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制约因素,了解自然人、单位犯罪主体的特殊条件。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及意义,掌握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种类和特征,了解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认识错误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第九章     正当行为

第一节     正当行为概述

第二节     正当防卫

第三节     紧急避险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了解其他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第十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第二节     犯罪既遂

第三节     犯罪预备

第四节     犯罪未遂

第五节     犯罪中止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特征,掌握各种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处罚原则。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范围

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四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刑事责任

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共同犯罪的概念、构成、分类及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和刑事责任,了解共同犯罪的范围和停止形态。

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

第一节     罪数形态判断标准

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

第三节     数罪的类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罪的概念及标准,掌握继续犯、想像竞合犯、结果加重犯、集合犯、结合犯、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的概念及处罚原则。

第十三章    刑事责任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原则

第四节     刑事责任的开始和终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根据和原则,了解刑事责任的开始和终结以及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第十四章   刑罚概说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

第二节     刑罚的功能

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刑罚的概念、目的和功能,明确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的关系。

第十五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一节     刑罚体系

第二节     刑罚种类

第三节     非刑罚处罚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刑罚的体系及具体的刑罚种类,并了解非刑罚处罚方法。

第十六章   刑罚裁量

第一节     刑罚裁量概述

第二节     刑罚裁量原则

第三节       刑罚裁量情节

第四节   刑罚裁量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刑罚裁量的原则、情节,掌握自首、立功、累犯的概念、条件,掌握数罪并罚、缓刑的制度。

第十七章   刑罚执行制度

第一节     刑罚执行概述

第二节     减刑

第三节     假释

第四节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刑罚执行的概念,掌握减刑、假释的概念与适用条件。第十八章    刑罚消灭

第一节     刑罚消灭概述

第二节     时效

第三节     赦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时效、赦免的概念和适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科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刑法总论中规定的各种原则、犯罪论、刑罚论,教学难点在于每章中具体概念的准确把握以及各项理论的内容等方面,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    教学重点刑法的概念、性质;制定根据和任务;

教学难点: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章    教学重点刑法基本原则的界定和意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教学难点: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章     教学重点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

教学难点:刑法的空间效力、

第四章      教学重点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概念和意义、犯罪构成的要件

教学难点:犯罪构成的要件

第五章     教学重点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的种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教学难点:犯罪客体的种类。

第六章     教学重点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教学难点: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第七章     教学重点犯罪主体的概述、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单位犯罪

教学难点:刑事责任能力、特殊身份

第八章     教学重点犯罪主观方面的概述、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意外事件、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认识的错误

教学难点:犯罪故意、犯罪过失

第九章     教学重点正当行为概述、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教学难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第十章     教学重点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述、犯罪的既遂、犯罪的预备、犯罪的未遂、犯罪的中止

教学难点:犯罪的未遂、犯罪的中止

第十一章   教学重点共同犯罪概述、共同犯罪的形式、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教学难点: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   教学重点罪数判断标准、一罪的类型、数罪的类型

教学难点:一罪的类型、种类及判断标准

第十三章   教学重点刑事责任

教学难点:刑事责任的根据、功能

第十四章   教学重点刑罚概念、功能、目的

教学难点:刑罚的目的及相关理论

第十五章   教学重点刑罚的体系、种类、非刑罚处罚方法

教学难点:主刑、附加刑

第十六章   教学重点刑罚裁量的概述、刑罚裁量原则、刑罚裁量的情节、刑罚裁量制度

教学难点:刑罚裁量的情节、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

第十七章   教学重点刑罚执行的概述、主刑的执行、附加刑的执行、减刑、假释

教学难点:主刑的执行、减刑、假释

第十八章   教学重点刑罚消灭概念、时效、赦免等

教学难点: 时效、赦免的具体适用

 五、实践环节

    1、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件讨论课的方式,分析案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以提高。

2、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以加深同学们对庭审程序的印象。

3、运用典型的案件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深入掌握诉讼程序,增强司法实践能力。

六、学时分配

内容

学时

1

刑法概述

2

2

刑法基本原则

4

3

刑法的效力

4

4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4

5

犯罪客体

4

6

犯罪客观方面

6

7

犯罪主体

6

8

犯罪主观方面

4

9

正当行为

4

10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4

11

共同犯罪

4

12

罪数形态

4

13

刑事责任

2

14

刑罚概说

2

15

刑罚的体系、种类

4

16

刑罚裁量

4

17

刑罚执行

2

18

刑罚消灭

2

 

七、考核方式

《刑法学(上)》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刑法学(下)》教学大纲

适用班级:                                    课程类型:学科核心课

总学时:  54   (每周3学时)                 学分:4

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等

使用教材:《刑法学》(第六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参考书目:

1.《刑法学》,主编:马克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月第三版

2.《刑法学》(第四版),王作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口授刑法学》,陈兴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月第一版

4.《刑法学》(第三版),张明楷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张明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主编:赵秉志,法律出版社,20014月第一版

    7.《刑法分则问题专论》,赵秉志著,法律出版社,20045月第一版

    8.《刑法的根基与哲学》,[]西原春夫著,法律出版社,20041月第一版

    9.《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主编:王作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1月第一版  

10.《刑事审判案例》,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

11.《刑事法学》杂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月刊.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刑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14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对刑法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知识点的讲解,着重探讨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种犯罪之概念、构成特征和处罚,使学生能够掌握刑法分论的法律知识,形成科学的刑事法治理念,为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刑事法学或从事司法实务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刑法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刑法分则的基本体系和特征;准确把握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刑法分则各种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和处罚,尤其是重点罪名的认定,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刑事实务问题的能力,以正确适用刑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刑法各论概述

第一节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第二节    刑法分则的体系

第三节    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理解刑法分则的体系,对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罪状与法定刑)有清晰地认识。

第二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一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分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危害国家安全罪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等知识点

第三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危害公共安全罪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等知识点

第四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第四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五节       走私罪

第六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七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八节       金融诈骗罪

第九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十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十一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本类犯罪中八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等知识点

第五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第二节         侵犯生命、健康的犯罪

第三节         侵犯性的决定权的犯罪

第四节         侵犯自由的犯罪

第五节         侵犯名誉的犯罪

第六节         侵犯民主权利的犯罪

第七节         妨害婚姻的犯罪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本类犯罪中六类破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之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规定等知识点

第六章    侵犯财产罪

第一节      侵犯财产罪概述

第二节      暴力、胁迫性财产罪

第三节      窃取、诈骗型财产罪

第四节      侵占、挪用型财产罪

第五节      毁坏、破坏型财产罪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侵犯财产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本类犯罪中四类侵犯财产罪之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规定等知识点

第七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第二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三节      妨害司法罪

第四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第五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六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七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八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九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第十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本类犯罪中九类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之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规定等知识点

第八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一节        危害国防利益罪概述

第二节        平时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第三节        战时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危害国防利益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本类犯罪中两部分危害国防利益罪之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规定等知识点

第九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一节        贪污贿赂罪概述

第二节        贪污犯罪

第三节        贿赂犯罪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贪污贿赂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本类犯罪中贪污犯罪与贿赂犯罪两部分犯罪之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规定等知识点

第十章      渎职罪

第一节         渎职罪概述

第二节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第三节         司法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第四节         特定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渎职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本类犯罪中三部分渎职罪之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规定等知识点

第十一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一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概述

第二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分述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概念与基本构成特征,掌握军人违反职责罪具体罪名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处罚规定等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科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的概念与具体构成特征,教学难点在于每章中具体罪名的准确把握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面,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   教学重点刑法分则的体系、罪状与法定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第二章   教学重点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背叛国家罪、叛逃罪、间谍罪等重点罪名。

第三章   教学重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爆炸罪等重点罪名。

第五章    教学重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概念、基本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金融诈骗罪等重点罪名。

第五章   教学重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基本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故意杀人罪、强奸罪、绑架罪、虐待罪、重婚罪等重点罪名。

第六章   教学重点侵犯财产罪的概念、侵犯财产罪的基本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抢劫罪、诈骗罪、盗窃罪、侵占罪等重点罪名。

第七章   教学重点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概念、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扰乱公共秩序罪妨害司法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八章   教学重点危害国防利益罪的概念;危害国防利益罪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危害国防利益罪的具体类型(战时、平时)。

第九章   教学重点贪污贿赂罪的概念;贪污贿赂罪的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重点罪名

第十章   教学重点渎职罪的概念、渎职罪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枉法罪等重点罪名

第十一章 教学重点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概念、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构成特征;

教学难点:危害作战利益的犯罪;危害部队军事秘密的犯罪等。

五、实践环节

    1、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件讨论课的方式,分析案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以提高。

2、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以加深同学们对庭审程序的印象。

3、运用典型的案件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深入掌握诉讼程序,增强司法实践能力。

六、学时分配

内容

学时

1

刑法各论概述

2

2

危害国家安全罪

4

3

危害公共安全罪

4

4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8

5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8

6

侵犯财产罪

8

7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6

8

危害国防利益罪

4

9

贪污贿赂罪

4

10

渎职罪

4

11

军人违反职责罪

2

 

七、考核方式

《刑法学(下)》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必修

总 学 时:256 学时                              分:16

先修课程:基础英语、语法、泛读、文学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书名》,编著人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是否全国优秀教材)

《新编英语教程》(5-7册) ,李观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高级英语的学习及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1000012000个,且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其中的50006000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能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熟练地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连贯地表达思想,同时大大提高翻译水平。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并熟稔不同的文体。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将对当代英语的不同侧面,西文社会和文化、地理现象、能源危机、天才教育等方面加深认识,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在篇章结构和文体分析方面,除给予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要求学习自行解释分析,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习得的优美的语言,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要注意各门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及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需要。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本课程以课文阅读和分析为主,综合了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技能。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着眼于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证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2. 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

(1)  语法:较好地掌握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手段,熟练地使用各种衔接手段;

(2)  词汇:认知词汇达到7000---12000个,能正确使用其中4000---6000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

(3)  口语:能够就熟悉的话题、国内外的重大问题系统、深入、连贯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  阅读:能读懂英美报刊杂志上的评论性文章、有中等难度的原版小说,能分析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结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段。能5分钟之内阅读1300---1600词左右的文章,掌握大意和主旨。

(5)  写作:能写各类体裁的文章,做到语言正确、用词恰当、内容充分,基本符合英语表达思路。

(6)  翻译:能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把课文翻译成地道的中文,同时能够完成每小时250---300词的英译汉任务,将中等难度的汉语文章和一般的文学作品译成英语,要求忠实原义,语言流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五、实践环节

基本每周有作业或定期安排单元测试。每次上课安排口头报告、辩论和讨论,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每月要求学生完成一本中等难度、长度适中的原版小说。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五学期

每周一课(共15课,每周布置写作或翻译作业,每三单元测试一次 )

96

第六学期

每周一课(共15课,每周布置写作或翻译作业,每三单元测试一次 

96

第七学期

每周一课(共15课,每周布置写作或翻译作业,每三单元测试一次 

64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在测试命题中要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避免过多使用选择题的偏向;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根据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和课外作业积分;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042501                                 课程类型:专心核心课程

总 学 时:512学时                                     分:32

先修课程:高中英语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新编英语教程》,李观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基础英语是一门高起点综合实践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自学能力。学习本门课程,在进入高年级时,应能阅读一般英美原著和英语参考书;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知识性课程;能用英语参加课堂讨论,语言基本正确;能用英语书写读书报告,语言基本正确。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需以课文为中心,引导学生掌握教育部大纲所规定的各语言项目。教学中应灵活机动,按照具体情况处理课文,练习及语法知识的传授。另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有效利用图书、网络资料辅助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本课程以课文学习为中心,通过课文使学生掌握教育部大纲规定的词汇、语法、交际功能等语言项目。

2    具体语言项目安排如下;

发音:主要在第一册中体现。要求学生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能正确地朗读英语文章,并且在日常交际中正确运用语音知识。

词汇:通过两年的基础阶段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认知词汇55006500个,并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其中30004000个及其最基本的搭配。

语法: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法知识,以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使语言运用达到基本准确无误。

功能意念:通过练习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英语书面和口头的常用功能意念。

3    课文是将语音、语法、词汇及功能意念贯穿起来的关键。通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具体的语境中如何使用自己的词汇、语法及功能意念知识。在课文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具体的语言项目的教授,还应当注意语篇特点及修辞方面的分析。使学生不仅掌握语言项目,而且学会欣赏及评价自己接触的文章。

4    文化学习应始终贯穿基础英语的教学。因为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语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学习也是外语学习的目的之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语言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语篇特点及修辞方面的分析

五、实践环节

每学期指定学生阅读3本左右的中等难度的书籍,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必要时可在课堂上讨论,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组织平行班开展主题班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搜集材料,大胆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分享信息。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实践。

六、学时分配

学期

       

学时

 第一学期

每周一课(共14课,最后一周安排单词竞赛及主题班会)

 128

第二学期

每周一课(共16课,最后一周安排单词竞赛及主题班会)

128

第三学期

每周一课(共15课,最后一周安排单词竞赛,可适当调整)

128

第四学期

每周一课(共15课,最后一周安排单词竞赛,可适当调整)

128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美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英文精、泛读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二册),吴伟仁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2月。

参考书: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为了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美国文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批评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为以后深入了解美国文学打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包括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
期、浪漫主义时代、南北战争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文学现象及特征。

() 了解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熟知其内容、风格和艺术价值
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 了解伴随美国文学各个阶段产生的文艺批评思潮,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水
平。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 课堂讲授
1.
总论
美国文学的发展纲要及作家网络。

2.
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概貌 约翰生·爱德华滋。
3.
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学特征
本土文学的发展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佩恩、托马斯·杰佛逊、本杰明·佛兰克林。
4.
早期民族文学的兴盛
作家华盛顿·欧文、勃兰特和库柏。

5.
浪漫主义文学兴起
作家霍桑、爱伦·坡、朗·佛罗。

6.
自然派超验文学与哲学
作家爱默生与梭罗。

7.
废奴文学
作家斯多夫人、道格拉斯、洛威尔和威弟尔。

8.
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作家—赫曼·麦尔维
9.
美国文学民主时代的开创者作家—惠特曼
10.
哲学与内心现实主义女作家艾米莉·狄金生
11.
工业革命、美国内战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兴

小说家欧·享利、马克·吐温、亨利· 詹姆斯。
12.
二十世纪初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兴起
作家杰克·伦敦、斯弟芬·克莱恩、西澳多·德莱塞。

13.
美国文学理论批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14.
二十世纪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今的美国文学发展概况
海明威、福克纳、菲兹·杰拉德。

15.
美国戏剧概况
戏剧家威廉斯、密勒、奥尼尔。

16.
美国诗歌概况
庞德、艾略特、斯蒂文斯、威廉斯、肯明斯、克里斯、金斯堡。


(
) 课堂讨论
由教师根据教材作具体安排。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与小说、现实主义时期的小说、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诗歌和小说

    难点: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诗歌和小说

 

五、实践环节

读书报告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时数

Part I

The literature of Colonial America

2

Part II

The Literature of Reason and Revolution, Benjamin Franklin

2

 

Thomas Paine

2

 

Thomas Jefferson

2

 

Philip Freneau

2

Part III

The Literature of Romanticism, Washington Irving

2

 

James Fenimore Cooper

2

 

William Cullen Bryant

2

 

Edgar Allan Poe

3

 

Ralph Waldo Emerson

3

 

Henry David Threau

2

 

Nathaniel Hawthorne

2

 

Herman Melville

2

 

Henry Wadsworth Longfelow

2

Part IV

The Literature of Realism, Walt Whitman

2

 

Emily Dickinson

2

 

Harriet Beecher Stowe

2

 

Mark Twain

2

 

O. Henry

2

 

Henry James

2

 

Jack London

2

 

Theodore Dreiser

2

Part V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Ezra Pound

2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2

 

Robert Frost

2

 

Carl Sandburg

2

 

Wallace Stevens

2

 

Thomas Stearns Eliot

2

 

F. Scott Fitzgerald

2

 

Ernest Hemingway

2

 

John Steinbeck

2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现代语言学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104  学分:4

 

先修课程:综合英语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何兆熊,梅德明编著,《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2月(主要教材)

胡壮麟等编著《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参考书:〈〈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现代语言学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语言学概况及语言研究发展历史和方向,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自如地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和研究探讨,尤其对于一部分毕业后直接进行语言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可以在语言研究理论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学生能够较系统的了解语言和语言学领域中各部门的基础理论,包括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基本内容,也包括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学方面的内容。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并能对某些语言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比较。同时要求学生对于语言研究史中出现的有影响的派别及代表人物的观点和贡献有所了解。

 

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简介---掌握内容

第二章 音系学—重点内容

第三章 形态学---重点内容

第四章 句法学-----重点内容

第五章 语义学---重点内容

第六章 语用学---掌握内容

第七章 历史语言学---掌握内容

第八章 社会语言学----掌握内容

第九章 心理语言学---掌握内容

第十章 语言习得---了解内容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课程的教学难点为音系学,句法学及语义学。其难点在于理论性较强,要求教师和学生配合默契。

 

五,                                                   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之后,能针对某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对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作出具体的,正确分析和判断。

 

六,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简介---4学时

第二章 音系学—12学时

第三章 形态学---10学时

第四章 句法学-----12学时

第五章 语义学---10学时

第六章 语用学---10学时

第七章 历史语言学---12学时

第八章 社会语言学----10学时

第九章 心理语言学---12学时

第十章 语言习得---12学时

 

七,                                                   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英文精、泛读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二册),吴伟仁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第1版。

参考书: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

        《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罗经国编著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为了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国文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批评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为以后深入了解英国文学打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包括盎格鲁·萨克逊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代、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现象、本质和特征以及文学语言的基本概况。
(
) 了解以上重要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熟知其内容、风格、艺术价值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 了解伴随英国文学各个阶段产生的文艺批评思潮,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水平。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 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
1.
昂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民族史诗和贝奥武甫。

2.
中世纪诗歌和浪漫传奇
杰弗瑞·乔叟;英格兰、苏格兰民歌和罗宾汉之歌。

3.
文艺复兴时代: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诗人约翰·邓、本·琼森;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
4.
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代:
诗人约翰·弥尔顿和小说家约翰·班扬。

5.
十八世纪:
现实主义小说家里查逊、菲尔丁、戈尔斯密;戏剧家谢里登;前期浪漫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罗伯特·彭斯、威廉·布菜克。

6.
十九世纪早期:
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科勒律治、拜伦、雪菜、济慈;小说家斯各特和简·奥斯丁。
7.
十九世纪中期:
诗人勃朗宁;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和乔治·艾略特。

8.
十九世纪末期:
小说家麦瑞迪斯、托马斯·哈代。

9.
二十世纪主要代表性作家与现代主义:
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劳伦斯、托·斯·艾略特、乔伊斯、伍尔夫、曼斯菲尔德、林赛和福克勒斯。

(
) 课堂讨论
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作具体安排。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

    难点: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十四行诗、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

 

五、实践环节

读书报告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

Part I

The Anglo-Saxon Period

2

Part II

The Anglo-Norman Period

2

Part III

Geoffrey Chaucer

2

 

Popular Ballads

2

Part IV

The Renaissance, William Shakespeare

2

 

Francis Bacon

2

Part V

The 17th Century, John Donne

2

 

John Milton

2

 

John Bunyan

2

Part VI

The 18th Century, Daniel Defoe

2

 

Jonathan Swift

2

 

Henry Fielding

2

 

Thomas Gray

2

 

Joseph Addison, Oliver Goldsmith

2

 

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2

 

William Blake

2

 

Robert Burns

2

Part VII

The Romantic Period, William Wordsworth

2

 

George Gordon, Lord Byron

2

 

Percy Bysshe Shelley

2

 

John Keats, Charles Lamb

2

 

Walter Scott, Jane Austen

2

Part VIII

The Victorian Age, Charles Dickens

2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2

 

George Eliot

2

 

Charlotte Bronte and Emily Bronte

2

 

Thomas Hood, Alfred, Lord Tennyson

2

 

Robert Browning and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2

Part IX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Thomas Hardy

2

 

John Galsworthy

2

 

Oscar Wilde

2

 

George Bernard Shaw

2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英语国家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英文精、泛读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朱永涛编, 《英美文化基础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1月出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选修课,通过对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美国)的地理、历史,政治与社会生活,宗教、风土人情,教育等方面情况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这些国家的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 分析中外文化的对比差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课堂内:教师讲授、观看相关录像资料、课内讨论。

 

2.   课堂外:阅读指定阅读材料、布置研究任务及写研究报告病在课堂进行讨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英国:历史、政治、经济、教育、传媒。

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对外关系。

 

五、实践环节

      调查报告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英国文化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4

      2

                   英国地理

      4

      3

                    英国历史

      8

      4

                    英国政治

4

      5

                    英国经济

4

      6

                    英国教育

4

    7

                    英国传媒

4

      8

               社会生活、宗教和风俗

8

美国文化

 

 

      1

                    美国地理

4

      2

                    美国历史

6

      3

                    美国政治

4

      4

                    美国经济

4

      5

                    美国教育

4

      6

                  美国对外关系

4

 

七、考核方式

闭卷    考试

 

 

俄罗斯语言国情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Е042606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 学 时:322x16                             分:2

先修课程:俄语精读、俄语泛读、俄语语法、俄罗斯国家概况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俄罗斯国情》,编者:金亚娜,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俄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学习俄语的同时加深对语言背景知识和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了解不同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传统,培养对中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比较能力,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专题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重点与相关核心内容,并能正确运用于实践活动。学生应做好课前预习,善于独立思考。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学习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所学知识,从实际需要出发,参照俄汉民族文化的异同,突出具有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内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结合实例讲授使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的语言国情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言的文化含义与对比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认知水平影响到对比的程度,如何用俄语正确表达本民族文化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五、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1

俄语语言国情学总论

 6

2

俄罗斯人的交际原则

4

3

俄罗斯人的身势语言

2

4

俄罗斯饮食与文化

2

5

俄罗斯地名与文化

2

6

俄罗斯人名与文化

2

7

俄语中的颜色词与文化

2

8

俄语中的数词与文化

2

9

俄语中的植物词与文化

2

10

俄语中的动物词与文化

2

     11

俄罗斯成语与文化

    2

     12

俄罗斯谚语与文化

2

     13

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化

2

      七、考核方式

期末以书面形式考核。

 

教学内容:

(第1-3周)俄语语言国情学总论

4-5)俄罗斯人的交际原则

6)俄罗斯人的身势语言

7)俄罗斯饮食与文化

8)俄罗斯地名与文化

9)俄罗斯人名与文化

10)俄语中的颜色词与文化

 

俄语泛读

课程编号:C042606                                 课程类型:必修

总 学 时:周2学时 18×2=36学时                  分:2个学分

先修课程:必修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俄语阅读教程》,编者:王辛夷,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月出版

《俄语泛读》(修订版) 阮福根周日荣 张友毅主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6

《大学俄语》第四册    任力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阅读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巩固所学语言材料,大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增进对俄语语言国家文化、国情、习俗等各方面的了解,提高阅读水平,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精读课的同时,不断拓宽阅读领域,提高阅读速度,增强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和掌握课文大意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学期拟以学习《泛读》教材第三册为主,并辅以《东方》俄语第四册中补充课文及快速阅读和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学生周阅读量为810页(约34篇文章),并要求记忆积极常用的单词和短语,随时检查。

教学方式以学生阅读,课上教师解决疑难、做相关练习并训练阅读技巧几种方式结合进行。与此同时,教师定期从相关杂志、报纸、网络等媒体摘取难度适当的最新文章,以便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俄语语言材料和新闻信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本学期末学生应能达到阅读所学题材范围内,生词量不超过5%的文章,阅读速度为100词/分钟。不但如此,学生应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准确地(正确率至少为70%)完成针对文章的相关练习(如选择、翻译、回答问题等)。

 

五、实践环节

课后练习、词组检测、难句翻译等。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1

    Первый раздел        Уроки 1-3

2 

2

Уроки 4-6

2

3

Уроки 7-9

2

4

Уроки 10-12

2

5

Уроки 13-15

2

6

Уроки 16-18

2

7

Уроки 19-21

2

8

Уроки 22-24

2

9

Уроки 25-27

2

10

Уроки 28-30

2

11

Второй раздел        Соколовы (1

2

12

Соколовы (2

2

13

Восток-4             Уроки 1-2

2

14

Уроки 3-4

2

15

Уроки 5-6

2

16

Уроки 7-8

2

17

Уроки 9-10

2

18

Уроки 11-12

2

 

七、考核方式

学期末安排课程考查,闭卷。形式为:少量单词俄汉互译和67篇文章的阅读和其后的相应题目。成绩比例:考查分占70%,平时成绩为30%。

 

 

高级俄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042602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总学时:300                            学分:20

先修课程:基础俄语精读,语法,俄罗斯概况、俄语泛读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大学俄语《东方》5~8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综合课,它集读、写、译与一体,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各种社会生活题材的语言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在各种社会题材方面用俄语交际的能力、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

a)   需配备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练习;

b)   切实贯彻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原则。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层面。每课包含多篇文章,词汇量大,文章语体不仅包括口语、文艺语体,政论、科学及公文语体均占相当比例。

课程结束时,学生在口语方面能就我国和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常见话题与外宾进行交谈和发言,语言自如流畅;

笔语方面;能写内容较为充实的说明文和议论文,条理清楚,能就所读文章写出内容梗概和主题思想;能就专题文章作出摘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综合叙事的能力的培养,即要求学生能够对该课本所涵盖的各个专题的内容不仅理论上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还要启发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的能力,并提高其表述的准确性、思想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有一定的理论及思想深度。

难点:文章的句式更加复杂;词汇量加大,且没有生词表;内容涉及广,要求知识面宽;

五、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

Урок1

1)Выбор профессии 2)В поисках панацеи 3)Кто есть я

100

Урок2

1)Современная молодёж какая она?2) В глазах современников

3)Советы молодёжм

Урок 3

Мир восклицательный знак

Урок 4

1)Чемпионами не рождаются 2)Трудолюбие,ещё раз трудолюбие

3)Совершенству нет предела4) Без фантазии и интуиции не обойтись

Урок 5

1)О типично китайском2)О пекинской опере3)Секреты китайской кухне 4)Ушу с пиалой не голове

Урок 6

Второй вариант

Урок 7

1)Учитель не профессия, а призвание2)Учитель-профессия уникальная3)Что они думают о нас 4)Кто может стать учителем?5) У каждого своя душа

Урок 8

Зимний дуб

 

 

 

章节

 

内容

 

学时

 

 

Урок1

1) Как появилась ЭВМ

2) Общение с компютером

3)  Школа и ЭВМ

100

 

Урок2

1)  Создание ООН и её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2)  Роль ООН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делах

3)  Китай в ООН

 

Урок 3

1)  Русский фольклор

2)  Пословицы и поговоры

3)  Сказки

4)  Басни

 

Урок 4

1)Человек и живопись

2)Зачем нужно человеку искусство?

3)Мой друг искусствою

4)  Если бы не было искусства живописи

 

Урок 5

1)Сельские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и в Китае

 

Урок 6

Гнездо

 

Урок7

Где и как строить город?

 

Урок8

Дыня

  章节

       

学时

 

Урок 1 (Ч.7)

Высшая школа::кого она готовит 

100

 

Урок 3 (Ч.7)

Работа переводчика

 

Урок 4 (Ч.7)

Проблемы демографии

 

Урок 6 (Ч.7)

Мир женщин

 

Урок 1 (Ч.8)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реформа в Китае

 

Урок 2 (Ч.8)

Знать и любить музыку

 

Урок 5 (Ч.8)

Архитектура Китая

 

Урок 6 (Ч.8)

Декоративно-прикладное искуссво

 

七、考核方式

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均为闭卷考试。

基础俄语精读(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042601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

总 学 时: 128学时                            分:8

先修课程:无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大学俄语《东方》(教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3

 俄语(第二次修订版),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阶段为导论课,分为语音导论及词汇导论两部分,要掌握好一门语言,必须有坚定的语音基础,要能用标准的语音、语调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因此语音导论是学习的基础。而词汇导论旨在词汇量,通过句型展示语法规则,对学生进行词形变化熟巧训练,使他们较易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减轻学习词形变化的困难,提高学习俄语的兴趣,为第二册按题材学习对话、课文和进行口笔语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语音导论课的教学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除了要明确每个音的发音方法,还应尽量多听录音,注意模仿。课堂上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还要注意学生对单词的朗读训练,包括单音的练习,应正确运用发音规则;同时还应重视训练调型的运用。

会话及课文教学中提倡使用直观教具,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每段会话及课文要求学生做语音分析,旨在巩固所学的语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校正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大学俄语》第一册分为语音、词汇导论两部分。语音导论部分共9课,前8课讲授俄语的42个音、字母书写、语音规则、语调,进行以掌握语音、语调为中心的言语训练。第9课为语音部分小结。

词汇导论部分共14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词形变化,扩大词汇量,语音、口笔语训练密切配合这个中心任务进行。每课均由语音、对话及课文组成。

语音部分继续讲授新的语音、语调知识,并结合对话、课文复习学过的语音规则。

对话及课文的任务是逐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发展其持续对话能力。所编选的对话及课文既反映一定的题材,又尽量配合语法,力求把语音、语法、词汇进一步结合,达到牢固掌握所学语音材料的目的。本阶段要求积极掌握约800个单词。

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语音阶段结合后,学生基本掌握42个音的正确发音,学会拼读,掌握4个常用调型,并能进行极简单的会话。

2.经过词汇导论部分的学习,要求学习掌握新的语音、语调方面的知识,如反问句语调及对比语调、调型5和调型6等。

3.扩大词汇量,积极掌握800单词,反映一定题材的对话及课文,培养语感,为下一步按专题进行言语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音导论部分为教授的重点。

难点:语调、语法知识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是一门语言实践课。要求学生有备而来,课堂上提倡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1-9

 语音导论课

 60

10-23

会话及课文

110

 

七、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包括口试与笔试两部分,均为闭卷

 

基础俄语精读(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042601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总 学 时:128                                分: 8

先修课程:基础俄语精读(一)、俄语语法(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大学俄语《东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俄语(第二次修订版),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语言是交际工具。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基础阶段教学应充分贯彻交际性原则,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第二册的词汇、语音、言语训练对巩固语音教学的成果及语音、语调知识有重要意义。为此,此阶段需把握“学生为主、以本为本、注重效率、兼顾口、笔语”的原则,使学生在不断巩固第一册所学基本词形变化基础上,学会在言语交际中吸收和掌握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扎扎实实提高口、笔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题材范围内教授最常用的词语和句式,培养听、说、读、写言语技能,发展对话和叙述的交际能力。密切结合朗读、言语训练及语法教学,巩固语音教学的成果和语言、语调的素质。

本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精讲多练,避免“一言堂”。以本为本,即以教材为本,避免因盲目扩大词汇量而影响教材内容的熟巧训练。注重效率,即学生训练量要大,要求学生“有备而来”,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从而避免课堂教学随意性和拖拉现象,达到强化目的。口语和笔语的训练和要求要协调一致,避免片面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尤其应克服不重视笔语的倾向。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册共12课,学习新单词720多个,语法项目30多个。每课均包括如下内容:

1.引言:即导入正题,交待本课内容,介绍与该题目有关的俄罗斯与中国国情知识。

2.言语范句:提供本课题的常用言语范句,正确、熟练掌握这些范句将为有情景的对话做好准备。

3.对话示例:是言语范句在本题材典型交际情景中的运用。学生应正确理解对话的内容,掌握词语的用法,了解语言国情知识,达到自主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

4.课文:是向学生提供的连贯语叙述范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言语交际中学习、掌握和扩大词汇,学会口、笔语的连贯表达。

每课约需10学时左右,大体可按2学时言语范句;3学时对话示例;3学时课文;2学时总结性综合练习设计及安排教学进度。作业量为每周12次,全部批改。

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要求学生课前熟读并能背诵范句。

2.能积极参与交际,与教师或同学之间进行交际情景练习。

3.在连贯讲述或复述课文内容之后,还能在有准备情况下,讲述自身经历。

4.经过上述各部分训练,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熟练变化词形,掌握每课积极词语的支配关系,会造句,熟练掌握各类积极句型并运用于连贯表达中。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为各课的言语范句和课文中的积极词语、常用句式、用法。

难点:使学生学会功能意念语句的表达场合与方式,了解语言国情知识。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是一门语言实践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充分地准备,课堂上提倡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1

Немного о себе

10 

2

Семья

10

3

Институт и учёба

10

4

Рабочий день

10

5

Отдых

10

6

Климат, погода

10

7

В гостях

10

8

Город, транспорт

10

9

У врача

10

10

Спорт

10

11

Магазины, покупки

10

12

Телефон, почта

10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ordern Chinese

课程编号:C031402                            课程类型:基础

总 学 时:80                                     分:5

先修课程:无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中国高等学校文科21世纪新教材《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月出版

参考书:《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月版。

《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现代汉语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讲授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现代汉语系统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其规范化使用现代汉语的自觉性,增强其理解、分析、解释汉语语言现象的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自觉纠正汉语运用中的错误的能力,同时,为他们今后从事汉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为部分可能从事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的学生打下一定的科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能够预习相关内容,归纳、总结主要知识点以及自己的难点,做到听课时胸中有数,课后自觉完成相关练习。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主要讲授现代汉语课程基本概况。要求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及其形成历史、方言概况;了解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任务及其对中文专业学生的意义;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全面、宏观、简略的把握,能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

第二章  语音  介绍普通话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音听辨能力、普通话音系的分析和描写能力以及正确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并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掌握普通话,为学生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第一节  语音概论  主要讲述语音的基本属性。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语音的基本属性和语音部分的基本概念,为系统学习语音知识打下一定基础。

第二节  普通话的声母系统   主要讲述普通话的声母系统及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声母系统有感性和理性双重认识,掌握普通话声母的发音以及描写方法,理清声母及其他相关概念的差别,并能自觉、有效地运用相关知识规范自己的声母发音。

第三节  普通话的韵母系统   主要讲述普通话的韵母系统及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对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有感性和理性双重认识,掌握普通话韵母的发音以及描写方法,理清韵母及其他相关概念的差别,能够分析韵母的结构,并能自觉、有效地运用相关知识规范自己的韵母发音。

第四节  普通话的声调系统   主要讲述普通话的声调系统及相关知识。声调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发音标准与否的直觉听感,因此本节主要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声调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并读准普通话的四声。

第五节  普通话音节结构   主要讲述普通话音节结构分析、拼写规律及声韵拼合规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音节构成以及拼写规律,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处理音节拼写或拼合过程中的问题,并能运用相关规律自觉指导自己的语音实践。

第六节  现代汉语的音变现象   主要讲述普通话的变调规律、变读轻声的规律;轻声及儿化现象的本质。要求学生了解各种音变现象,读准变调、轻声、儿化音节。

第七节  现代汉语的音位系统  主要讲述普通话音位系统及其归纳方法、原则。要求学生对音位概念以及音位归纳原则有清晰的理解,并能了解现代汉语的音位系统。

第二章  文字  这部分有专门限选课,不宜用太多课时,主要使学生理解汉字的性质、了解其特点、形音义关系,掌握规范用字的基本要求,主要力量集中于规范化使用汉字这部分内容。

第一节  文字概说  主要讲述文字的性质、分类。要求学生理解文字这一概念及其性质,区分文字和文字所使用的符号,了解现存文字的几种常见类型。

第二节  汉字和汉语   主要讲述六书造字法、汉字的历史、属性、规范化。要求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及其与汉语的适应情况、理解汉字的属性、六书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常见汉字的结构,并能自觉运用相关知识识别、纠正错别字。

第三章  词汇   这部分主要介绍现代汉语词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其间插入现代语义学的义素分析。教学过程中务求学生全面理解传统语义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其词语结构的分析能力、词语意义的分析能力、词语的规范使用能力,义素分析法可以作为知识性内容介绍给大家,以便学生了解语义学的较新的发展动态。

第一节  词汇和词汇单位    主要讲述词汇及词汇系统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来认识、理解各级词汇单位之间的区别和关联性,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的词的结构类型。

第二节  词义系统及其分析描写    主要讲述词义的性质、构成、语义场及义素分析法。要求学生理解语义的属性、感性义的类型和具体体现,能够分析各种词语的感性意义,了解词义描写方法尤其是语素分析法。

第三节  词汇的本体、来源系统   主要讲述由词的形、音、义及来源所构成的复杂多维网络系统——本体、来源系统。务求使学生了解同音词、同形词、同义词等几组概念,掌握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并能准确使用同义词、反义词;了解词汇的来源系统及相关概念(尤其是新词新语)。

第四节  词汇的熟语系统    主要讲熟语系统的构成及特点。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熟语系统,并掌握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特点,从而规范化使用熟语。    

第五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规范化  主要讲述词汇和词义的发展变化以及词汇的规范化。要求学生了解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演变模式,掌握词语规范化使用的原则及常见问题,提高规范化使用普通话词汇的能力。

第四章  语法  全面系统讲解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相关的专业理论素养,使其能规范、正确地组词造句,并能分析、识别和纠正病句,力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使之有过硬的规范化使用普通话的能力。详细安排如下:            

第一节  语法概述  主要讲述语法学的基本单位、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要求学生了解“语法”的含义,理解语法单位的相互区别与联系,理解语法意义的含义及常见的语法形式,明确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说明和映证关系,进而掌握现代汉语的常见语法形式。

第二节  词类  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要求学生理解词的分类和归类的原则和理论,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并进行词性辨析,能够准确运用各类词。

第三节  短语  主要介绍现代汉语短语及其结构、功能分类。要求学生掌握短语的结构类及功能类的分类标准,各类短语的结构形式、语法特点,并能区分具体短语的结构及功能类型。

第四节  句子成分  主要介绍句子及句子成分系统。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基本概念,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使学生掌握通过语法关系来确定句子成分的功能分析法。

第五节  层次分析法  主要介绍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要求学生理解结构和层次这一对概念,完全掌握层次分析的原则、步骤、图解方式,了解层次分析法和中心词分析法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常见的语法结构。

第六节  现代汉语的句型、句类及句式系统  主要介绍句型、句类、句式系统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句型、句类、句式的差异性,了解各类单句句型及不同句类、句式的特点、能熟练进行句型、句类归类、自由变换不同句型、句类、句式。

第七节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主要介绍句法结构的几种新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理解语义关系和句法关系的差别及关联、理解各种不同的格关系、语义指向及其类型、语义特征及其与句法结构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尝试运用这些新方法来分析某些语法现象。让学生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开阔其眼界,打下进一步自学相关内容的基本知识。

第八节  歧义现象分析  主要介绍歧义类型、格式及其分化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多义、歧义与含混间的差异,了解歧义结构的不同类型及分化方法,能理解并尝试总结歧义格式。

第九节  复句  主要介绍现代汉语复句系统。要求学生了解单句和复句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种类型的复句的特点,并重点掌握多重复句的理解和结构层次分析。

第十节  句子常见语病  主要介绍常见语病类型及其分析、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学生熟练进行语病的定性、说明及修改,并综合运用语法部分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

第五章  语用  概括介绍语用学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理论及知识,理解语用分析的基本原则、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并能够付诸于实践。本章须根据课时安排酌情取舍。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用概述  主要介绍语用学及语用分析的意义、基本原则、主要模式。要求学生理解本节的基本概念,掌握语用分析的原则、主要模式。

第二节   言语行为及其基本准则  主要介绍言语行为的基本要素、不同层次及特点。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言语行为的基本准则,并能对语言事实进行一定的分析、实践。

第三节 话语结构  主要介绍话语结构及其类型、衔接的类型及特点。要求学生能理解相关知识,并能对身边的言语交际事实进行相应的分析,能将衔接理论运用于实践。

第四节  语用意义  主要介绍语用意义的类型及推求方法。要求学生理解语用意义的两层含义,掌握推求语用意义的基本方法,并能对其进行初步分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章 绪论部分:①现代汉语和普通话;②现代汉语方言及其分类;第二章语音部分:①语音的社会属性;②语音部分的基本概念;③普通话的声母系统以及声母的发音;④普通话的韵母系统以及韵母的发音;⑤普通话声调系统、调值的本质;⑥普通话声韵拼合和音节拼写规律;⑦普通话的音位系统;第三章文字  ①文字的性质;②汉字的性质;③六书简介;④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使用;第四章词汇  ①词汇、词汇系统及其基本单位;②词义的构成及性质;③同义词辨析;④词汇使用的规范化;第五章语法  ①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②现代汉语各类词的语法特点以及具体的使用;③短语的结构类型;④层次分析法;⑤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特殊句式、句类;⑥现代汉语复句系统以及复句的结构层次分析;⑦现代汉语常见语病分析。第五章语用  ①语用分析基本原则、主要模式;②言语行为的基本准则;③衔接类型及特点;④语用意义的推求方法。

教学难点:第二章 语音部分①调值的本质;②调类和调值的区别与联系;③普通话音位系统;④普通话声韵调正音;第三章文字  现代汉字的六书分析;第四章词汇  ①词义的描写;②义素分析法;③同义词辨析;④形近词辨析;第五章语法  ①形近词的词类功能差异及具体的使用;②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③句法结构的语义分析;④现代汉语常见语病分析。

五、教学实践

第二章 语音部分:普通话正音练习;第三章文字部分:现代汉字的六书分析练习;社会用字规范化情况调查;第四章 词汇部分: 同义词辨析练习;新词新语使用情况调查;第五章语法部分:短语、单句的结构类型及其结构层次分析;复句的结构层次分析;语病分析练习。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现代汉语绪论 

3

第二章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音概说

2

第二节

普通话的声母系统

2

第三节

普通话的韵母系统

2

第四节

普通话的声调系统

2

第五节

普通话音节结构

2

第六节

普通话音位系统

2

第七节

现代汉语语音规范化

2

第二章  第一节

汉字概说

2

第二节

汉字和汉语

3

第三章  第一节

词汇和词汇单位

2

第二节

词义系统及词义的分析描写

6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本体、来源系统

3

第四节

现代汉字的熟语系统

1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规范化

2

第四章  第一节

语法概说

3

第二节

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9

第三节

短语

6

第四节

句子成分

2

第五节

层次分析法

4

第六节

现代汉语的句型、句类及句式系统

5

第七节

语法结构的语义分析

3

第八节

歧义现象的分析

3

第九节

复句

8

第十节

句子常见语病

   6

第五章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用分析概述

2

第二节

言语行为及其基本准则

2

第三节

话语结构

2

第四节

语用意义

2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学年课,以前四章作为一学年上半学期的内容,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以第五章作为下半学期的内容,同样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新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031404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112                                          分:7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月第一版

参考书:《中国文学史》袁行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月第1版。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月第一版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是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在广阔的古代文化背景上中国古代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有较详尽的了解,掌握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和相互影响以及它们的源流传承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上册 第一编:先秦文学

课程内容:先秦文学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要求:了解先秦神话、诗歌、历史散文、说理散文发展情况,掌握各自的艺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课程内容:秦汉文学的发展

要求:了解秦汉时期散文、辞赋、诗歌发展情况,掌握重要作家作品及艺术成就。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课程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特殊地位,掌握该时期重要作家、重要的文学理论。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课程内容:隋唐五代文学发展概况

要求: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情况,特别的诗歌发展的盛况。理解文学繁荣的原因,掌握重要诗人的文学文学创作情况及其成就,掌握诗歌流派及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发展情况。

 

下册 第五编   宋代文学

课程内容:宋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要求:了解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和历史地位,掌握词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掌握重要词人的创作及成就、词的流派、散文发展的成就、宋代诗歌的特点及重要诗人的创作。

 

第六编 辽金元代文学:

课程内容:辽金元代文学发展概况

要求:了解辽金元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辽金元文学的基本特征,掌握辽金元各种文学体裁尤其是杂剧、散曲的艺术成就及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

 

第七编 明代文学

课程内容: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要求:了解明代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明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与文学特色,掌握明文学的发展脉络及特点,了解明代小说、戏曲的发展状况。

 

第八编 清代文学

课程内容: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要求:了解清代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清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与文学特色,掌握清代小说、戏曲的发展的发展状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各个时期重要作家、作品、流派及对文学的贡献,以及文学发展各个时期的内在联系。

第一编:先秦文学的重点是《诗经》、楚辞、及说理和叙事散文。

第二编:秦汉文学的重点是《史记》。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是陶渊明。

第四编:唐代文学的重点为李白、杜甫及古文运动。

第五编:宋代文学的重点为词。

第六编:元代文学的重点为杂剧。

第七编:明代文学的重点为小说及戏曲。

第八编:清代文学的重点是小说及戏曲。

 

教学难点: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清晰的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以及对演变规律的解释,这是文学史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地广泛阅读和积累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第一编:先秦文学的难点在于各种文体的形成繁荣的原因。

第二编:秦汉文学的难点是掌握汉大赋。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难点在于对民歌发展的掌握。

第四编:唐代文学的难点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原因。

第五编:宋代文学的难点为词的形式及发展过程。

第六编:元代文学的难点为杂剧的样式及成就。

第七编:明代文学的难点为小说发展的概况。

第八编:清代文学的难点是对《红楼梦》的学习和理解。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课程编号:B031708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72                                     分:4

先修课程:汉语教程

使用教材:《汉维互译实用教程》,史震天等编,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参 考 书:《汉维翻译教程》,史震天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中国语言学院汉语专业和维吾尔语专业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出,共计72学时。该课程的前提是以上各专业各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介绍翻译的基本理论和若干必要的翻译操练及评讲,让学生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翻译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培养学生民汉两种语言对译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一般性民汉语文翻译工作进行理论研究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一门理论与时间紧密结合的课程,要求以译论译史译作并重,科学经验中西合璧为指导原则,开展译学方法论的研究,普及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译学素养。翻译理论以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联系,以指导翻译实践,旨在通过各种文体的翻译练习,不同译文的比较研究,提高翻译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翻译基础理论

1)  翻译的概念与分类

2)  翻译的性质、基础

3)  翻译的过程

4)  翻译的标准

5)  翻译方法

6)  译者的素养

7)  我国翻译简史

2.词语的翻译

1)  汉维词语对比

2)  汉维词义关系

3)  词语的翻译

4)  专有名词的翻译

3.熟语的翻译

1)  熟语翻译途径

2)  熟语互译例析

4.汉维语法对比与翻译

1)  词类概述

2)  汉维语法特点简要对比

3)  名词的数

4)  代词的译法

5)  数词的译法

6)  动词时态的处理

5.句子翻译

1)  汉维句子对比

2)  主语的翻译

3)  谓语的翻译

6.常用翻译技巧

1)  加词法

2)  减词法

3)  引申法

4)  反面着笔法

5)  转换法

6)  词序调整法

7.语体翻译

1)  语体与翻译

2)  应用语体的翻译

3)  新闻报道的翻译

4)  科技语体的翻译

5)  政论文的翻译

 

课外练习

一、对照阅读

二、篇章翻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章、翻译概述,第六章常用翻译技巧。

   教学难点:第二章第四节专有名词的翻译,第四章第五节数词的翻译,第六章常用翻译技巧。

五、实践环节

每一章、每一节之后都有一套相应的实践练习,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篇章翻译练习。

六、学时分配

章节                                                                  

第一章      翻译概述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节的所有内容         8

第二章      词语的翻译第一、二、三、四节的所有内容和练习                10

第三章      熟语的翻译第一、二节的所有内容和练习                         6

第四章      语法翻译第一、二、三、四、五、六节的所有内容和练习          10

第五章      句子翻译第一、二、三节的所有内容和练习                      10

第六章      翻译技巧第一、二、三、四、五、六节的所有内容和练习          10

第七章      语体与翻译第一、二、三、四、五、六节所有内容和练习          10

            篇章翻译(维译汉、汉译维)                                   8

                                                            共计        72 学时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两种形式: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考试。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30%,课程终结考试占70%,期末考试。

     注: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练习和各种教学活动的情况。

                                                               

新疆大学《汉语精读4》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yllabus Intensive Chinese

课程编号:C031724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144                                     分:6

先修课程:《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精读1》《汉语精读2》《汉语精读3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

《汉语精读4》,李祥瑞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8月第1版,全国优秀教材。

参 考 书:

《汉语精读练习册》。周殿生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11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汉语专业必修课,在汉语专业的各种课程中起核心作用。它主要包括汉语词汇、语法以及练习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提高文字写作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学方式及教师教授为主,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97

课程内容:科学的星光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了了解肉为什么会臭,饭为什么会馊这样一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实验,这个试验也证明了科学的星光灿烂,但往往是要拿生命来换。

98

课程内容:巴甫洛夫给青年的一封信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巴甫洛夫对青年们的希望是:要循序渐进,要虚心,要有热情。

99

课程内容:醉人的春夜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夜深人静的时候,陈静的自行车坏了,她独自艺人在街上走着,她多么希望有人帮助她呀,果真有一个小伙子帮助了她,她感到这一夜是多么醉人啊!

100

课程内容:镜子小史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讲述了镜子发展的历史,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第一面镜子的产生过程。

101

课程内容: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市长罗同同志正是30多年前和战友们一起牺牲的烈士,他来到五月花烈士公墓也是为了表达他对牺牲了的战友们的敬意。

102

课程内容:晨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新、宁静的晨标志着永远向前,坚定不移的方向。

103

课程内容:第二次考试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陈伊玲因为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影响了嗓子,但她还是去参加了复试,成绩不理想。著名声乐家苏林教授知道了情况后,毅然决定录用她。

104

课程内容:荷塘月色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心情不佳,去游荷塘,荷塘四周优美的风景使得作者暂时放弃了烦恼,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105

课程内容:成功的秘诀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西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这是成功的秘诀。

106

课程内容:花的语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春天来了,花儿们竞相谈论着自己的美丽,只有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默默地尽着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107

课程内容:年龄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两次给王教授送给全国科学大会的登记表而发生的关系年龄的故事。

108

课程内容:贺年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自己年少时的过年的情景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

109

课程内容:回忆我的母亲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母亲勤劳的医生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作者由小见大,认为母亲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10

课程内容:福楼拜的星期天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每到星期天,福楼拜家都要来一批客人,他们在一起谈论文学、哲学、生活以及梦想,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星期天。

111

课程内容:融融人间情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夫免费为我这个穷孩子切除了胳膊上的肉瘤,这使我感到融融人间情。

112

课程内容:什么是生态系统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或成分,与土壤、水分、大气、日光、湿度等微生物因素或成分,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制约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113

课程内容:古代的英雄石像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石像由于受到大家的尊敬而禁不住骄傲了,看不起一切,甚至垫在它下面的基子,砌成台子的全体石块终于愤怒,碎成千块万块连同石像一起,变成了平等的。

114

课程内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花儿红的原因有物质基础,用物理学原理解释,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和归功于人工的选择。

115

课程内容:悟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儿子贵之君因一次带错了饭而大为恼火,但当他得知那是父亲每天带的饭时,思想转变了。

116

课程内容:生死攸关的烛光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第厄普市一家三口为了保护情报而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智慧之战。

117

课程内容:光明的心曲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位失明的小姑娘用她的歌声表达了她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

118

课程内容:来自太空的哨声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贺长明为了在南极洲研究无穷的高空物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终迈出了第一步。

119

课程内容:哨子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小时为了我喜欢的哨子付出了高出四倍的钱。

120

课程内容:从三到万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二,三这三个字好认,但从三到万,是经过了复杂的变化。

121

课程内容:绿叶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全国著名的先进列车员深深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红花必须绿叶扶

122

课程内容:大自然的警号长鸣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在广播中听到关于东北虎减少的消息后,认为人类再不保护环境,会遭灭顶之灾。

123

课程内容;我的小桃树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由自己的小桃树而想起了奶奶,作者深深懊丧,觉得自己对不起奶奶,也对不起小桃树。

124

课程内容:一面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跟鲁迅先生只见过一面,但却被鲁迅先生的崇高思想品德所吸引。

125

课程内容:哥白尼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哥白尼发表了地动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也极深刻。

126

课程内容:发问的精神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127

课程内容:说谦虚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从正反两面对谦虚进行了讨论。

128

课程内容:阿维·阿斯平纳尔的闹钟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小主人公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不得已做了童工,却被累死了。

129

课程内容:荔枝蜜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荔枝蜜,作者对蜜蜂的看法有所转变,由不大喜欢转为由衷赞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词语、语法。

难点:运用汉语的能力,即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的相互结合。

五、实践环节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六、学时分配

章节

     

课时

97

科学的星光

6

98

巴甫洛夫给青年的一封信

6

99

醉人的春夜

6

100

镜子小史

6

101

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

6

102

6

103

第二次考试

6

104

荷塘月色

6

105

成功的秘诀

6

106

花的语

6

107

年龄

6

108

贺年

6

109

回忆我的母亲

6

110

福楼拜的星期天

6

112

融融的人间情

6

113

古代英雄的石像

6

114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6

115

6

116

生死攸关的烛光

6

117

光明的心曲

6

118

来自太空的哨声

6

119

哨子

6

120

从三到万

6

121

绿叶

6

122

大自然警号长鸣

6

123

我的小桃树

6

124

一面

6

125

哥白尼

6

126

发问的精神

6

127

说谦虚

6

128

阿维·阿斯平纳的闹钟

6

129

荔枝蜜

6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汉哈翻译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AN APPLIED THEORY OF TRANSLATION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学时:104学时                                        分:4

先修课程:

《汉语精读》《哈语精读》《现代汉语》《现代哈语》《语言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

《汉哈翻译教程》卡尔拜主编     新疆教育出版社   19992月 第一版

参 考 书:

1.《实用翻译教程》,范仲英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第一版。

2.《汉维互译实用教程》,史振天主编,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9月第一版。

3.《实用英汉翻译技巧》,吴伟雄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第一版。

4.《中国翻译》 杂志。

5.《语言与翻译》杂志(汉·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学院汉,哈语言翻译专业,哈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综合实践课。通过讲解必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配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领会理论,方法与技巧,提高汉、哈互译实践能力,为毕业生从事翻译及语言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上编

二、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翻译概述

要求:让学生掌握翻译中一些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则,提高对翻译这一语言转换工作的理论认识,确立实事求是的翻译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

第一章:

课程内容:词汇现象的对比(词语对比)

要求:对比汉哈两种语言词语异同的基础上,着重掌握汉哈对译中处理各种词语的一般原则,具体方法和技巧,了解汉哈两种语言词语的共性和个性。

第二章:

课程内容:汉译哈中特殊词语的翻译

要求:了解和掌握汉语中有些特殊词语的概念及其特点,找出它的异同点。并且要掌握一般的处理方法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

课程内容:汉译哈中某些词类的译法。

要求:掌握词类概念和划分词类的标准。在对比的基础上,掌握好名词、代词、数词、动词时态的翻译要点。

第四章:

课程内容:汉译哈中某些句子成分的翻译

要求:理解两种语言各自持有的语法现象的对应关系,并掌握好翻译中正确而灵活地处理句子成分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

课程内容:汉译哈中特殊句型的翻译

要求:了解汉哈两种语言中特有的单句形式,并掌握正确处理特殊句型的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

课程内容:复句的翻译

要求:对汉哈两种语言的复句在意义上,构成上,特征和分类上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复句分类上的异同点,并且掌握好翻译要点。

第七章:

课程内容:汉译哈技巧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好常用的翻译技巧:1.加词法;2.减词法;3.引伸法;4.反面笔法;5.词义具体化和抽象化;6.句子成分改变法

下编

一、课程内容:翻译概述

语体部分着重讲述语体的定义、分类、各种语体的语言特点,语体和翻译的关系及各类题材文章的翻译方法,使学生了解各类语言的特点,语体翻译研究在翻译学中的地位,初步掌握翻译中处理各种题材的文章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翻译实践部分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练习材料,包括思考题、单项翻译练习、综合翻译练习、对照阅读、校对、改错等,这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应分散到各章节编排,在教学中配合各部分的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分下述几项:

思考题: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以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单项翻译练习:这是翻译中某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的练习,只要求正确处理某一方面的问题,不作全面要求,应安排为课堂作业。目的是供学生分别练习各类现象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为掌握综合翻译技巧,独立从事翻译打好基础。

综合翻译练习:这是按照全面要求,通译指定的材料的练习,应安排为课外作业,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综合运用,融会贯通,逐步获得综合处理各类问题的翻译能力。

对照阅读:指让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对照指定的优秀译作和原文,结合所学理论,仔细体会优秀译作处理各类翻译问题的用意、原则、方法和技巧,一方面领悟理论的真谛,一方面树立学习的范例,取人之长,补己所短。

教学要求:

本课程拟开设两个学期,即按两个学期划分为三个教学阶段,每一教学阶段最后应答到的要求如下:

第一阶段:汉语专业学生每小时翻译政论、新闻报导体文章1500个汉字;哈语专业的学生每小时汉译哈1000个汉字。每千字中,对原文理解错误不得超过五处。

第二阶段:汉语专业学生每小时汉译哈800个汉字,哈语专业学生每小时汉译哈150个汉字。每千字的译文中,理解原文的错误不得超过三处。

第三阶段:在牢固掌握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能够分别按照不同语体文章的语言特点,灵活而又准确地翻译政论、新闻报导、浅近的文艺作品及科普文章,汉语专业学生每小时汉译哈250个字,哈语专业学生每小时汉译哈200个汉字,哈译汉250个汉字。理解和表达基本准确,尽量做到保持原文的风格特色。

二、授课方法

1.讲解课   (以老师为主)

2.讲评课   (师生配合)

3.对照阅读(师生配合)

4.综合练习(师生配合)

三、授课语言:汉、哈两种语言授课

四、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上编

词汇现象的对比(词语对比)

汉译哈中特殊词语的翻译

汉译哈中某些词类的译法

汉译哈中某些句子成分的翻译

汉译哈中特殊句型的翻译

复句的翻译

汉译哈技巧

下编

语体的定义、分类、

各种语体的语言特点

语体和翻译的关系

各类题材文章的翻译方法

单项翻译练习

综合翻译练习

对照阅读、校对、改错

翻译政论、新闻报导体文章

翻译文艺作品及科普文章

 

 

 

8

8

8

8

8

8

8

 

 

4

6

6

6

4

4

6

6

6

 

   本课程拟开设第四学年两个学期,共104学时。教材上册56学时教材下册48学时。

五、考试与评估

1)每学期末进行一次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建立题库。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评估采用100分。

2)每一课布置一次作业,教师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进行随堂讲评。

3)每一学期第十一、十二周进行一次期中考查。考察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内容。任课教师命题和评卷。

新疆大学《汉语精读4》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yllabus Intensive Chinese

课程编号:C031724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144                                     分:6

先修课程:《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精读1》《汉语精读2》《汉语精读3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

《汉语精读4》,李祥瑞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8月第1版,全国优秀教材。

参 考 书:

《汉语精读练习册》。周殿生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11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汉语专业必修课,在汉语专业的各种课程中起核心作用。它主要包括汉语词汇、语法以及练习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提高文字写作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学方式及教师教授为主,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97

课程内容:科学的星光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了了解肉为什么会臭,饭为什么会馊这样一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实验,这个试验也证明了科学的星光灿烂,但往往是要拿生命来换。

98

课程内容:巴甫洛夫给青年的一封信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巴甫洛夫对青年们的希望是:要循序渐进,要虚心,要有热情。

99

课程内容:醉人的春夜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夜深人静的时候,陈静的自行车坏了,她独自艺人在街上走着,她多么希望有人帮助她呀,果真有一个小伙子帮助了她,她感到这一夜是多么醉人啊!

100

课程内容:镜子小史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讲述了镜子发展的历史,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第一面镜子的产生过程。

101

课程内容: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市长罗同同志正是30多年前和战友们一起牺牲的烈士,他来到五月花烈士公墓也是为了表达他对牺牲了的战友们的敬意。

102

课程内容:晨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新、宁静的晨标志着永远向前,坚定不移的方向。

103

课程内容:第二次考试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陈伊玲因为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影响了嗓子,但她还是去参加了复试,成绩不理想。著名声乐家苏林教授知道了情况后,毅然决定录用她。

104

课程内容:荷塘月色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心情不佳,去游荷塘,荷塘四周优美的风景使得作者暂时放弃了烦恼,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105

课程内容:成功的秘诀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西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这是成功的秘诀。

106

课程内容:花的语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春天来了,花儿们竞相谈论着自己的美丽,只有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默默地尽着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107

课程内容:年龄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两次给王教授送给全国科学大会的登记表而发生的关系年龄的故事。

108

课程内容:贺年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自己年少时的过年的情景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

109

课程内容:回忆我的母亲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母亲勤劳的医生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作者由小见大,认为母亲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10

课程内容:福楼拜的星期天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每到星期天,福楼拜家都要来一批客人,他们在一起谈论文学、哲学、生活以及梦想,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星期天。

111

课程内容:融融人间情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夫免费为我这个穷孩子切除了胳膊上的肉瘤,这使我感到融融人间情。

112

课程内容:什么是生态系统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或成分,与土壤、水分、大气、日光、湿度等微生物因素或成分,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制约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113

课程内容:古代的英雄石像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石像由于受到大家的尊敬而禁不住骄傲了,看不起一切,甚至垫在它下面的基子,砌成台子的全体石块终于愤怒,碎成千块万块连同石像一起,变成了平等的。

114

课程内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花儿红的原因有物质基础,用物理学原理解释,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和归功于人工的选择。

115

课程内容:悟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儿子贵之君因一次带错了饭而大为恼火,但当他得知那是父亲每天带的饭时,思想转变了。

116

课程内容:生死攸关的烛光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第厄普市一家三口为了保护情报而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智慧之战。

117

课程内容:光明的心曲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位失明的小姑娘用她的歌声表达了她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

118

课程内容:来自太空的哨声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贺长明为了在南极洲研究无穷的高空物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终迈出了第一步。

119

课程内容:哨子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小时为了我喜欢的哨子付出了高出四倍的钱。

120

课程内容:从三到万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二,三这三个字好认,但从三到万,是经过了复杂的变化。

121

课程内容:绿叶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全国著名的先进列车员深深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红花必须绿叶扶

122

课程内容:大自然的警号长鸣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在广播中听到关于东北虎减少的消息后,认为人类再不保护环境,会遭灭顶之灾。

123

课程内容;我的小桃树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由自己的小桃树而想起了奶奶,作者深深懊丧,觉得自己对不起奶奶,也对不起小桃树。

124

课程内容:一面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跟鲁迅先生只见过一面,但却被鲁迅先生的崇高思想品德所吸引。

125

课程内容:哥白尼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哥白尼发表了地动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也极深刻。

126

课程内容:发问的精神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127

课程内容:说谦虚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从正反两面对谦虚进行了讨论。

128

课程内容:阿维·阿斯平纳尔的闹钟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小主人公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不得已做了童工,却被累死了。

129

课程内容:荔枝蜜

要求:理解并掌握本课的词语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荔枝蜜,作者对蜜蜂的看法有所转变,由不大喜欢转为由衷赞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词语、语法。

难点:运用汉语的能力,即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的相互结合。

五、实践环节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六、学时分配

章节

     

课时

97

科学的星光

6

98

巴甫洛夫给青年的一封信

6

99

醉人的春夜

6

100

镜子小史

6

101

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

6

102

6

103

第二次考试

6

104

荷塘月色

6

105

成功的秘诀

6

106

花的语

6

107

年龄

6

108

贺年

6

109

回忆我的母亲

6

110

福楼拜的星期天

6

112

融融的人间情

6

113

古代英雄的石像

6

114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6

115

6

116

生死攸关的烛光

6

117

光明的心曲

6

118

来自太空的哨声

6

119

哨子

6

120

从三到万

6

121

绿叶

6

122

大自然警号长鸣

6

123

我的小桃树

6

124

一面

6

125

哥白尼

6

126

发问的精神

6

127

说谦虚

6

128

阿维·阿斯平纳的闹钟

6

129

荔枝蜜

6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维吾尔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Uyghur Literature

课程编号:C03151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写作基础、维现代文学史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维吾尔当代文学史》、阿扎提·苏里坦,克力木江·阿布热依木编著,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9月第一版

参 考 书:《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月第一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月第一版

《论当代维吾尔文学》,阿扎提·苏里坦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4月第一版

20世纪维吾尔文学史》,阿扎提·苏里坦,张明,努尔买买提·扎曼著,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7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方向必须课,它主要介绍解放以后我国维吾尔文学史发生的主要事件,维吾尔文学演变过程,文学现象,所接受的思潮和流派,当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品研究能力与文艺评论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维吾尔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及特征有一清晰认识,理解各时期文学的成就与弱点和作家的文学思想及作品的艺术内涵,理论特点,识记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维吾尔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

内容:当代文学的概念、发展进程、研究成果

要求: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理解经验教训,掌握关于它的理论建设,研究成果。

第二章: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内容:概述、尼木谢依德、铁依甫江的诗歌创作

要求:了解50-60年代诗坛的基本概况;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掌握尼木希依提,铁依甫江等诗人的诗歌创作及作品。

第三章: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

内容: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况、祖农·卡迪尔

要求:了解50-6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概况,理解祖农·卡迪尔的小说创造道路;掌握作品及特点。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

内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文学的过度时期

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理解文学的过度时期;掌握“伤痕文学现象”及作品。

第五章: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内容: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的基本概况、吾铁库尔,艾合买提·孜芽依,阿·霍加,默罕默德江2沙迪克,博格达·阿布都拉等诗人的创作及作品

要求:了解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概况;理解吾铁库尔,艾合买提·孜芽依,阿·霍加,默罕默德江·沙迪克,博格达·阿布都拉等诗人;掌握他们的创作及作品。

第六章: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内容: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概况、库尔班·巴拉提,吾斯曼江·沙吾提,茹孜·沙依提等诗人的诗歌创作及作品。

要求:了解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概况;理解库尔班·巴拉提,吾斯曼江·沙吾提,茹孜·沙依提等诗人的诗歌创作;掌握作品及特点。

第七章: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内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概况、祖尔东·沙比尔的小说创造道路及作品。

要求:了解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理解祖尔东·沙比尔的小说创造道路;掌握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对维文学作出的贡献。

第八章: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内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概况、买买提明·吾守尔,巴格拉西,哈丽黛·依斯拉依,艾合坦木·吾买尔等作家的创作道路及作品

要求:了解买买提明·吾守尔,巴格拉西,哈丽黛·依斯拉依,艾合坦木·吾买尔等作家的创作道路及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九章:维吾尔当代戏剧创作

内容:维吾尔当代戏剧创作概况及其剧作家

要求:了解当代维戏剧创作的发展进程,理解特点;掌握主要人物及作品。

第十章:维吾尔当代散文创作

内容:维吾尔当代散文创作概况、作家

要求:了解维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进程;理解特点,掌握散文作家及作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掌握维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难点是掌握维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事件与文学现象的特点。

第一章:维吾尔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

重点:当代文学的概念、发展进程、研究成果

难点:经验教训,关于它的理论建设。

第二章: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重点:尼木谢依题、铁依甫江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难点:50-60年代诗坛的基本概况;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

重点:祖农.卡迪尔的小说创作及特点

难点:50-6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概况。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

重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作家群

难点:文学的过度时期,“伤痕文学现象”及作品。

第五章: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重点: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的基本概况、吾铁库尔,艾合买提.孜芽依,阿.霍加,默罕默德江.沙迪克,博格达.阿布都拉等诗人的创作及作品

难点:理解吾铁库尔,艾合买提.孜芽依,阿.霍加,默罕默德江.沙迪克,博格达.阿布都拉等诗人的诗歌美学;掌握他们的创作及作品的特点。

第六章: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重点: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概况、库尔班·巴拉提,吾斯曼江·沙吾提,茹孜·沙依提等诗人的诗歌创作及作品。

难点:新时期诗歌的审美和创作观念的更新,库尔班·巴拉提,吾斯曼江·沙吾提,茹孜·沙依提等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

第七章: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重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概况、祖尔东·沙比尔的小说创造道路及作品。

难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祖尔东·沙比尔在小说表现手法方面的探索及其对维文学作出的贡献。

第八章: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重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概况、买买提明·吾守尔,巴格拉西,哈丽黛·依斯拉依,艾合坦木·吾买尔等作家的创作道路及作品

难点:买买提明·吾守尔,巴格拉西,哈丽黛·依斯拉依,艾合坦木·吾买尔等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九章:维吾尔当代戏剧创作

重点:维吾尔当代戏剧创作概况及其剧作家

难点:当代维戏剧创作的发展进程,戏剧的旺盛和倒退的各种原因。

第十章:维吾尔当代散文创作

重点:维吾尔当代散文创作概况、作家

难点:维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进程,散文作家及作品的美学风革和美学特点。

五、学时分配

   章 节

                         

    学 时

第一章

            维吾尔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

      4

  第二章

            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5

  第三章

            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

      5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

      2

  第五章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6

  第六章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6

  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6

  第八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6

  第九章

            维吾尔当代戏剧创作

      4

  第十章

            维吾尔当代散文创作

      4

六、考核方式

考试: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现代维吾尔语”教学大纲

课程英语名称:Uyghur Grammer

课程编号:B031915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64                                分:4     

使用教材:《现代维吾尔语》,库热西.买合木提江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参 考 书:《现代维语》,安斯尔丁.木沙等编著,新疆教育出版社,1984

《现代维语语法》,哈米提.铁木尔著,民族出版社,1989

《维吾尔语语法》,易坤秀,高士杰编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新疆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现代文秘方向、影视文学方向基础必修课之一。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系统讲授现代维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知识,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方面,全面提高学生对现代维吾尔语的内部结构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现代维吾尔语的实际运用和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其它有关专业课程和将来更好的从事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中:第一,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既要讲有关现代维语内部结构的理论知识,又要讲有关现代维语内部结构的实际知识。讲理论归根结底是为了实践。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自始至终紧密联系实际。要把讲和练结合起来、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在讲课过程中多鼓励学生思考、提问题。还要组织讨论,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内容除了前言之外,共分十二章:语音、文字、词汇各分一章。语法部分分九章。在学习每一个部分的时候,都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部分  前言

内容:

第一节   维吾尔语和维吾尔语的发展阶段:古代维语、中古维语、近代维语和现代维语阶段。

第二节 《现代维语》课程的性质、内容介绍和任务

第三节  现代维语标准语概述

第四节  现代维语的方言简介

要求:了解维吾尔语和维吾尔语的发展阶段,《现代维语》的性质,概述,现代维语的方言;掌握古代维语、中古维语、近代维语和现代维语阶段,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罗博方言。

第一章     语音学部分

内容:

第一节   语音学概述。这部分主要讲语音的定义、语音学研究的对象、语音的性质、音素和音位。

第二节   音位。这一节主要讲音位的定义、维吾尔语的音位及其分类。

第三节   语流音变。主要讲语音的同化、语音的弱化及替换、语音的脱落、语音的增加、语音的变体。

第四节   语音和谐律。主要讲和谐律的定义、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律和辅音和谐律。

第五节   现代维语的正音法。主要讲什么是正音法、它的作用、现代维语正音法的制定原则及其内容。

要求:了解语音的定义,语音学的研究对象,音位和音位的分类,语流音变,正音法的作用;掌握 语音的性质,音位和音位变体,维吾尔语的音位及其分类,和谐规律,现代维语正音法的内容。

第二章     文字部分 

内容:

第一节   文字概述。

第二节   维吾尔文字史简述。主要讲柔尼文(鄂尔浑-叶尼塞文字)、古代维吾尔文(即回鹘文)、阿拉伯文及察合台文、现代维吾尔文。

第三节   现代维语的正字法。主要讲正字法及其作用、现代维语正字法的制定原则、现代维语正字法的内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要求:了解文字的定义,维吾尔文字简史,现代维语正字法;掌握文字的性质,现代维吾尔文字的概述,现代维语正字法的内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第三章     词汇部分

内容:

第一节   词汇概述。主要讲词汇学的定义、词汇学的分类。

第二节   词和词义。主要讲词的定义、词义概述、词义的变化。

第三节   词义的分类。主要讲单义词和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

第四节   维吾尔语的词汇。主要讲词汇的定义、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词汇的发展。

第五节   固定词组。主要讲什么是固定词组、固定词组的种类、固定词组的作用及其使用。

第六节   词典学。主要讲词典的性质及其功能。主要讲词典的结构、词典的种类、维吾尔语词典的简史、词典学和词汇研究的关系。

要求:了解词汇学的定义和分类,词义变化,词义之间的关系,固定词组和种类和作用,词典的性质及其功、种类;掌握单义词和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

第四章  语法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语法概述。

第二节   语法的基本概念。主要讲语法单位、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范畴、语法手段。

第五章  语素及词。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语素及其性质

第二节   语素的分类

第三节   词及其结构。主要讲词及其特点、词的结构、词和语素的区别。

第四节   词类及其划分原则

第六章  静词。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名词。主要讲名词及其语法特征、名词的人称范畴、名词的数范畴、名词的格范畴。

第二节   形容词。主要讲形容词及其语法特征、形容词的级范畴、形容词的名词化。

第三节   数词。主要讲数词及其语法特征、数词的种类。

第四节   量词。主要讲量词及其语法特征、量词的种类。

第五节   代词。主要讲代词及其语法特征、代词的种类。

第六节   副词。主要讲副词及其语法特征、副词的种类、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第七节   象声词。主要讲象声词及其语法特征、象声词的种类。

第七章  动词。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动词及其语法特征。

第二节   动词的分类。主要讲根词动词和派生动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实义动词和助动词。

第三节   非人称动词。主要讲动名词、形动词、副动词。

第四节   目的动词

第五节   动词的肯定和否定范畴

第六节   动词的人称、数、时态范畴。

第七节   动词的语态。主要讲动词的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自复语态、使动语态和交互-共同语态。

第八节   动词的体范畴、

第九节   动词的式范畴。主要讲动词的命令式、条件式和叙述式

第十节   助动词。主要讲系动词和体助动词。

第八章  没有词形变化的词。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后置词。主要讲后置词及其语法特征、后置词的种类。

第二节   连词。主要讲连词及其语法特征、连词的种类。

第三节   语气词。

第四节   叹词。主要讲叹词及其语法特征、叹词的种类。

第九章  词组。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词组概述。

第二节   词组的分类。

第十章  是句子。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句子概述

第二节   句子中的词的句法关系。主要讲句子内部词与词的主谓关系、联合关系和偏正关系。

第三节   句子的种类。主要讲句子的意义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祁使句和感叹句。

第十一章  单句。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单句及其结构成分。

第二节   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要讲主语和谓语。

第三节   句子的次要成分。主要讲宾语、定语和状语。

第四节   句子的并列成分、同位语和句子的扩展成分。

第五节   句子成分的次序。

第六节   句子的独立成分。主要讲呼语、插入语和感叹语。

第七节   句子成分分析法。主要讲传统的分析方法——按句子的成分对句子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按句子的层次对句子进行分析的方法。

第八节   单句的种类。

第十二章  复合句。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   复合句概述

第二节   联合复句。主要讲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连贯复句等。

第三节   偏正复句。主要讲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和以“ki”为连词的偏正复句。

第四节   多重复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在理论联系实际,因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将现代维语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所以,语音和文字部分的重点是正音法、正字法的掌握;词汇部分的重点是词汇的规范化使用;语法部分的重点是词法规则的掌握和组词造句规则的正确使用。本课程的难点:一、在于词法,在于如何用现代维语标准语的要求来规范每一类词的变位、变格、变化形式;二、是现代维语的动词。因为现代维语的动词中包含有句子,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而动词的变化又是十分复杂、纷繁的,更重要的是,动词的变化形式至今还是尚未研究彻底的问题。所以,动词的讲解和对其变化形式的总结与掌握,是现代维语这门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

五、实践环节

1.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维吾尔语的语言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将与现代维语有关的理论讲深讲透;与现代维语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舍弃不讲。

2.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将老师的讲解和学生讨论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练习结合起来、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既做到有理论高度,又做到有实际分析,这是本课程教学的宗旨。每一节课后,要有思考题和具体的练习题。思考题应该以巩固和记忆该节所学理论性知识为目的,而练习题应以在理解、消化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为目的。作业应每四学时布置一次为宜。作业量应适中。教师应按时、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在班上评价并纠正作业中所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前言部分

维吾尔语和维吾尔语的发展阶段 ;《现代维语》课程的性质、内容介绍和任务;现代维语标准语概述;现代维语的方言简介

4学时

语音学部分

语音学概述;音位;语流音变;语音和谐律;现代维语的正音法

10学时

文字部分

文字概述;维吾尔文字史简述;现代维语的正字法

6学时

词汇部分

词汇概述;词和词义;词义的分类;维吾尔语的词汇;固定词组;词典学

12学时

语法部分

语法概述;语法的基本概念;语素及词;语素及其性质;语素的分类;词及其结构;词类及其划分原则;静词;动词;没有词形变化的词;词组;句子;单句;复合句

32课时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哈萨克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Contemporary Kazak Literature

课程编号:B031606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64                                  分:4

使用教材:《中国哈萨克当代文学》,郝斯力汗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它主要介绍哈萨克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作者和重要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有助于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哈萨克当代文学的出现、发展道路及特征有一清晰认识;理解各历史阶段文学的特点;识记各阶段的代表作者及著作,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1.课程内容:哈萨克当代诗歌概观

要求:理解和掌握当代诗歌的出现、发展路程。

2.课程内容:哈萨克当代小说概观

要求:理解和掌握当代小说的出现、发展路程。

3.课程内容:哈萨克当代戏剧、散文、文学批评概观

要求:理解和掌握当代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的出现、发展路程。

第二章:课程内容:胡尔曼艾力

要求:理解和掌握胡尔曼艾力的生平、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三章:课程内容:郝斯力汗

要求:理解和掌握郝斯力汗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四章:课程内容:热合买托拉

要求:理解和掌握热合买托拉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五章:课程内容:昆盖

要求:理解和掌握昆盖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六章

1.课程内容:玛哈孜及他的诗歌

要求:理解和掌握玛哈孜的生平、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2.课程内容:玛哈孜的小说

要求:理解和掌握玛哈孜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七章

1.课程内容:乌玛尔哈孜及他的诗歌

要求:理解和掌握乌玛尔哈孜的生平、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2.课程内容:乌玛尔哈孜的长诗

要求:理解和掌握乌玛尔哈孜长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3.课程内容:乌玛尔哈孜的小说

要求:理解和掌握乌玛尔哈孜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4.课程内容:乌玛尔哈孜的戏剧、论文

要求:理解和掌握乌玛尔哈孜戏剧与论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八章:课程内容:苏力坦

要求:理解和掌握苏力坦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九章:课程内容:乌拉孜汗

要求:理解和掌握乌拉孜汗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章

1.课程内容:扎达汗及他的诗歌

要求:理解和掌握扎达汗的生平、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2.课程内容:扎达汗的长诗

要求:理解和掌握扎达汗长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一章:课程内容:艾孜木汗

要求:理解和掌握艾孜木汗的生平、评论、论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二章:课程内容:阿布旦拜

要求:理解和掌握阿布旦拜的生平、诗歌、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三章:课程内容:哈力木

要求:理解和掌握哈力木的生平、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四章:课程内容:奥叶力汗

要求:理解和掌握奥叶力汗的生平、小说、论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五章:课程内容:朱玛拜

要求:理解和掌握朱玛拜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六章:课程内容:萨力

要求:理解和掌握萨力的生平、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七章:课程内容:沙依木拉提

要求:理解和掌握沙依木拉提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八章:课程内容:艾克巴尔

要求:理解和掌握艾克巴尔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十九章:课程内容:叶尔克西

要求:理解和掌握叶尔克西的生平、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第二十章:课程内容:翻译文学

要求:理解和掌握买拉提汗、艾布德别克、那依满等翻译家的生平、翻译哈文的中外名著、它们对本文学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当代文学的成就、特点、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哈萨克当代文学中有关历史原因的矛盾因素。

五、学时分配

 

   

学时

第一章:1

哈萨克当代诗歌概观

3

2

哈萨克当代小说概观

3

3

哈萨克当代戏剧、散文、文学批评概观

3

第二章

胡尔曼艾力

3

第三章

郝斯力汗

3

第四章

热合买托拉

3

第五章

昆盖

3

第六章:1

玛哈孜及他的诗歌

3

2

玛哈孜的小说

3

第七章:1

乌玛尔哈孜及他的诗歌

3

2

乌玛尔哈孜的长诗

2

3

乌玛尔哈孜的小说

2

4

乌玛尔哈孜的戏剧、论文

2

第八章

苏力坦

2

第九章

乌拉孜汗

2

第十章:

1.扎达汗及他的诗歌   2.扎达汗的长诗

4

第十一章

艾孜木汗

2

第十二章

阿布旦拜

2

第十三章

哈力木

2

第十四章

奥叶力汗

2

第十五章

朱玛拜

2

第十六章

萨力

2

第十七章

沙依木拉提

2

第十八章

艾克巴尔

2

第十九章

叶尔克西

2

第二十章

翻译文学

2

六、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疆大学“现代哈萨克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Kazakh Language A General Survey

课程编号:B031919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基础哈语、哈语精读、哈语实用语法

使用教材:《现代哈萨克语》,买拉提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9

参 考 书:《实用哈萨克语语法》,杨凌、安成山编,新疆大学轻印刷部,19971

《现代哈萨克语结构研究》,杨凌编,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9

《现代哈萨克语》,自治区语委会,198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它主要讲授哈萨克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范畴的一般概念。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各个章节的基本内容,并能在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识别哈语中的各种语言现象,或能够运用这些语法理论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语法概念,要求学生对现代哈萨克语的语法理论的发展过程及特征有一清晰认识;通过实例进行演示,提高学生在语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水平,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安排适量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采用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编的《现代哈语》教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语音部分:讲述现代哈语的语音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分析重音、音节结构等。

1.语音概说,语音的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社会性质;语音单位;音节和音素、音位,辅音和元音,国际音标。

2.音节,音节的结构。

3.音位,音位简说;哈语音位:元音音位,辅音音位。

4.朗读和语调。

5.语音规范化,确位正音标准,推广标准音。

词汇部分:讲述词汇和词汇单位以及构词法,词义的性质,词义的分解和聚合,语境,词汇的组成,词汇的的发展和规范化等,使学生掌握词汇学、词义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辨析和解释词义,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用词能力。

1.词汇和词汇单位。词汇;词汇单位:语素、词和词的构成、固定短语。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类型。

2.词义的性质和构成。词义的性质:词义是词的内容,词义的概括性,词义的模糊性,词义的民族性。词义的构成:理性义,色彩义。

3.词义的分解。义项: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义项的分类,单义词和多义词。义素的分析和运用: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4.词义的的聚合——语义场。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语义场的层次和种类。同义义场和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词义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的差别表现为理性义、色彩义和功能用法三个方面;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反义义场和反义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要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反义义场分为互补反义义场和极性反义义场两类;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5.语境和词义,两种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一般分为两类: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语境和词义:根据语境解释词义,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6.现代哈语词汇的组成,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具有稳固性,能产性和全民常性,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是一般词汇,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语、隐语。

7.熟语、成语、惯用语。

8.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词汇的发展变化:新词的产生,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词义的演变:词汇的规范化,外来词的规范,古语词的规范,新词的规范。

语法部分:讲述现代哈语各类词的用法,讲述短语、句子的类型,讲述目前通行的几种句法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现代哈语的语法规律,具有辨认词性、分析句子、分辨句子正确与错误的能力。给学生灌输从一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进行哈语语法研究的思想。

1.语法概说、语法和语法体系,语法的性质,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句法分析方法。语法学简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2.词类(上)。词类的划分标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介词、叹词、实词的运用。

3.词类(下)。虚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的运用;词的兼类和活用。

4.短语。短语及其分类。短语的结构类,主谓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助词短语。短语的功能类:名词短语、谓词短语、加词短语。多义短语。

5.句子成分。主语和谓语。动语和宾语。定语、状语、中心语。独立语。句子成分小结。

6.句类、句型。句子的分类。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几种动词谓语句。

7.常见的句法失误。

8.复句。复句概说;复句的类型:联合复句分为以下五种,并列关系、顺承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偏正复句分为以下五种: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多重复句;紧缩句。

9.句类和句型。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

10.句群。什么是句群。句群和复句、段落。句群的类型。多重句群。句群运用中常见的语病。

五、学时分配

第一章

  

4学时

第二章

音节

4学时

第三章

语调

4学时

第四章

语音规范化

4学时

第五章

词汇

4学时

第六章

现代哈语的词汇构成

4学时

第七章

现代哈语的词汇特征

4学时

第八章

固定词组

4学时

第九章

词的形式

6学时

第十章

词类

4学时

第十一章

词类

4学时

第十二章

短语

4学时

第十三章

简单句

6学时

第十四章

复句

8学时

六、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本课程作业主要出自每节后的思考和练习、采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形式,并计为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新疆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chinery Manufaclariug Technology

课程编号:E115412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

    时:64+12                             分:4.5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

使用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了解机械加工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机械加工的精度以及表面质量的方法,了解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方法与步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1.  了解生产过程、制造技术以及产品开发与制造的基本概念;

2.  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熟悉机床、刀具、夹具的选用及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机械加工中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及切削过程控制的主要方法;

4.  掌握分析影响机械加工中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因素的方法,掌握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原理及方法;

5.  了解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步骤和方法;

6.  了解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生产过程与组织

了解产品开发的一般过程和支撑技术以及制造技术的三种成型原理

第一节     产品开发

第二节     制造过程与生产组织

第三节     制造技术概论

第一章:机械加工方法

    了解机械加工的常用方法;了解机床的组成和运动构成;机械加工方法

1,零件的成型方法;

2,机械加工方法。

第二章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了解切削的三个变形区;了解切屑的基本类型;掌握切削力的组成及计算方法;了解切削热的产生以及对刀具寿命的影响

第一节     刀具的结构;

第二节     刀具的材料 ;

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物理现象;

第四节     切削力以及切削功率;

第五节     切削热以及切削温度;

第六节     刀具的磨损与刀具寿命;

第七节     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及工件材料的加工性。

第三章    金属切削机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金属切削机床部件;

第三节     常用金属切削机床。

第四章    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

第一节     夹具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

第三节     定位误差分析;

第四节     工件在夹具中的加紧;

第五节     各类机床夹具;

第六节     现代机床夹具;

第七节     机床夹具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第五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要求掌握制造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及抑振措施

第一节     机械加工精度;

第二节     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第四节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第六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一般方法,掌握加工过程中工序尺寸的计算方法(尺寸链);掌握达到装配精度的工艺方法及适用场合;了解成组技术及CAPP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工艺性的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第三节     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第四节     工艺尺寸链;

第五节     工艺方案的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

第六节     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第七节     机械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评价。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为:机械加工方法以及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机械加工精度以及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专用机床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金属切削刀具的结构以及刀具的材料。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其难点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以及机械加工精度中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

五、实践环节

本环节共6个实验,12学时,安排如下:

序号                              学时  实验要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CA6140车床结构剖析实验                  2      必修    验证          5

2  车刀几何角度测量                        2      必修    验证          5

3  各种切削刀具认识以及选择                2      必修    验证          5

4  典型机床夹具结构以及定位、夹紧实验      2      必修    验证          5

5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刚度的测定              2      必修    验证          5

6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2      必修    验证          5

六、教学大纲教学时数分配

                 

课堂学时

试验学时

绪论

1,产品开发2,制造过程与生产组织

3,制造技术概论

1

 

 

1,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1,零件的成型方法

2,,机械加工方法

1

3

 

 

3、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1,刀具的结构

2,刀具的材料

3,金属切削过程及物理现象

3,切削力以及切削功率

4,切削热以及切削温度

5,刀具的磨损与刀具寿命

6,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及工件

7,材料的加工性

1

1

1

1

1

1

1

 

 

 

 

 

4

 

 

4、金属切削机床

 

1,概述

2,金属切削机床部件

3,常用金属切削机床

1

2

2

2

5、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

 

1,夹具的基本概念 

2,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 

3,定位误差分析

4,工件在夹具中的加紧

5,各类机床夹具

6,现代机床夹具

7,机床夹具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2

4

2

2

6

2

2

2 

6、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1,机械加工精度

2,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

3,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4,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6

4

2

1

 

 

 

4

7、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概述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4,工艺尺寸链

5,工艺方案的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

6,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7,机械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评价

1

2

2

4

1

2

1

 

   

64

12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数控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课程编号:E115414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总 学 时:48+8                                 分:3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电工电子学、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机床概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数控技术》张建钢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21世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参 考 书:《数控机床》,吴祖育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机床计算机控制技术》,任玉田等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工程科学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数控机床的基本使用,培养数控系统的设计及数控机床的维护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学习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写和数控机床的基本使用;

3.培养对数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数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着重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数控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基本结构、进给伺服系统的原理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数控技术概述

了解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数控系统的分类。

了解国内外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数控程序编制

掌握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的确定原则、“迪卡尔”坐标原则和编程坐标的确定方法。

重点掌握数控程序编制的代码及格式,掌握常用G代码及M代码、数控程序编制中的数值计算。

熟练掌握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程序编制。

了解自动编程的概念和自动编程方法。

第三章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重点掌握数控机床常用插补方法和插补原理。

掌握逐点比较法插补和数字积分法插补的运算过程。

了解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掌握数控机床常用位移检测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

掌握数控系统的驱动元件及伺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数控系统硬件、软件结构及组成。

掌握基本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

会选择常用检测元件和驱动元件组成基本的数控伺服系统。

第五章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掌握数控机床主轴的基本结构、传动方式和自动换到系统。

重点掌握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结构特点和消除间隙措施。

掌握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六章  典型数控机械

了解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和软硬件的特点。

了解加工中心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第七章  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修

了解数控机床精度的基本概念和使用要求。

了解数控机床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数控程序编制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的确定原则、“迪卡尔”坐标原则和编程坐标的确定方法。(重点)

数控程序编制的代码及格式,常用G代码及M代码、数控程序编制中的数值计算。(重点)

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程序编制。(重点、难点)

第三章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数控机床常用插补方法和插补原理。(重点)

逐点比较法插补和数字积分法插补的运算过程。(重点、难点)

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

第四章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数控机床常用位移检测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重点)

数控系统的驱动元件及伺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

数控系统硬件、软件结构及组成。(重点、难点)

基本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重点、难点)

第五章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数控机床主轴的基本结构、传动方式和自动换刀系统。(重点)

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结构特点和消除间隙措施。(重点)

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五、实践环节    8学时

实验一  数控机床认识实验

实验二  数控车床编程实验

实验三  数控铣床编程实验

实验四  仿形数控铣床编程实验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参考学时

1

数控技术概述

2

2

数控程序编制

10

3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8

4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12

5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8

6

典型数控机械

4

7

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修

2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15503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

总 学 时:72               学分:4

适用对象:机械类各专业、近机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杨可桢、程光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主要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余长庚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2.《机械原理》   (第六版) 孙桓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3.《机械设计》   (第七版) 濮良贵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科近机械类(包括机械类某些专业)和非机械类专业类课程之一,是工科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也是工科学生将来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设备中基本机构以及传动装置的能力,同时并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概念

1.了解本课程研究对象、内容。

2.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般设计过程。

(二)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1.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以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掌握速度瞬心的求解方法以及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上的应用。

(三)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特点、应用、基本型式及其演化。

2.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死点、压力角及传动角、整副以及曲柄存在条件等)。

3.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掌握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四)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类型、工作特点、应用以及松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

  点。

2.了解凸轮机构中凸轮型廓的设计方法,掌握图解法设计凸轮型廓的基本原理。

3.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滚子半径、基圆半径、压力角等)的确定。

(五)齿轮机构、齿轮传动及蜗杆传动

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了解渐开线齿轮(直齿、斜齿)的啮合传动特点。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2.了解齿轮的失效形式和材料的选择。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方法。

3.了解渐开线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强度计算方法。

4.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掌握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选择、结构、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效率以及热平衡计算。

5.了解轮系的类型和应用。掌握定轴轮系及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六)带传动和链传动

1.了解带传动的类型、带轮结构及应用。

2.掌握V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力、应力、弹性滑动等)。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以及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3.了解链传动的类型、结构、应用、工作特点及设计计算。

(七)联接件设计

1.了解螺纹联结的基本类型、预紧与防松、螺纹联接零件和标准。

2.了解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3.掌握螺旋联接的强的计算。

4.掌握键联接的类型及选用原则。

(八)轴系部件设计

1.了解轴的类型、结构和材料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原则和轴的扭转强度及弯扭合成强度计算。

2.了解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结构和材料。了解滑动轴承的摩擦状态、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了解滑动轴承的润滑和润滑装置。

3.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分类、代码、选用和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掌握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

4.了解常用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特点、应用及选用原则。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

1.平面机构结构分析、速度分析和设计。

2.螺纹联接。

3.齿轮机构和齿轮传动。

4.滚动轴承

本课程的难点是:

1.连杆机构的设计。

2.受轴向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联接和螺栓组联接的强度计算。

3.斜齿轮的受力分析。

4.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5.轴的弯钮合成强度计算。

五、实践环节

1.《机械设计基础实验》 8学时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3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绪论                                             2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4

          平面连杆机构                                     6

          凸轮机构                                         4

          齿轮机构                                         6

          轮系                                             6

          间歇运动机构                                     2

          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调节                           2

          回转件的平衡                                     2

          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2

          联接                                             6

十一        齿轮传动                                         8

十二        蜗杆传动                                         4

十三        带传动和链传动                                   6

十四                                                       4

十五        滑动轴承                                         2

十六        滚动轴承                                         4

十七        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2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HB

英文名称: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课程编号:E115403                          课程类型:专业

总 学 时:64+8                                   分:4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电工电子学、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机床概论

教材及参考书:

  材:张建钢编,《数控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1世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参考书:吴祖育等编,《数控机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任玉田等编,《机床计算机控制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工程科学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数控机床的基本使用,培养数控系统的设计及数控机床的维护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  学习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写和数控机床的基本使用;

3.  培养对数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数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着重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数控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基本结构、进给伺服系统的原理等。

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数控技术概述

1.  了解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数控系统的分类。

3.  了解国内外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数控程序编制

1.  掌握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的确定原则、“迪卡尔”坐标原则和编程坐标的确定方法。

2.  重点掌握数控程序编制的代码及格式,掌握常用G代码及M代码、数控程序编制中的数值计算。

3.  熟练掌握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程序编制。

4.  了解自动编程的概念和自动编程方法。

第三章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1.   重点掌握数控机床常用插补方法和插补原理。

2.   掌握逐点比较法插补和数字积分法插补的运算过程。

3.   了解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1.   掌握数控机床常用位移检测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

2.   掌握数控系统的驱动元件及伺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   掌握数控系统硬件、软件结构及组成。

4.   掌握基本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

5.   会选择常用检测元件和驱动元件组成基本的数控伺服系统。

第五章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1.   掌握数控机床主轴的基本结构、传动方式和自动换到系统。

2.   重点掌握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结构特点和消除间隙措施。

3.   掌握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六章   典型数控机械

1.   了解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和软硬件的特点。

2.   了解加工中心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第七章   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修

1.   了解数控机床精度的基本概念和使用要求。

2.   了解数控机床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基本概念。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数控程序编制

Ø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的确定原则、“迪卡尔”坐标原则和编程坐标的确定方法。(重点)

Ø  数控程序编制的代码及格式,常用G代码及M代码、数控程序编制中的数值计算。(重点)

Ø  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程序编制。(重点、难点)

第三章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Ø  数控机床常用插补方法和插补原理。(重点)

Ø  逐点比较法插补和数字积分法插补的运算过程。(重点、难点)

Ø  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

第四章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Ø  数控机床常用位移检测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重点)

Ø  数控系统的驱动元件及伺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

Ø  数控系统硬件、软件结构及组成。(重点、难点)

Ø  基本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重点、难点)

第五章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Ø  数控机床主轴的基本结构、传动方式和自动换刀系统。(重点)

Ø  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结构特点和消除间隙措施。(重点)

Ø  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五、   实践环节

实验一  数控机床认识实验

实验二  数控车床编程实验

实验三  数控铣床编程实验

实验四  仿形数控铣床编程实验

六、   学时分配

内容

参考学时

备注

1

数控技术概述

4

 

2

数控程序编制

12

 

3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10

 

4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18

 

5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10

 

6

典型数控机械

6

 

7

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修

4

 

Ø   

实验教学

8

 

七、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MB)

英文名称: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课程编号:E115403                          课程类型:专业

总 学 时:80+8                                   分:5

适用对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民本)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电工电子学、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机床概论

教材及参考书:

  材:张建钢编,《数控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1世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参考书:吴祖育等编,《数控机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任玉田等编,《机床计算机控制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八、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工程科学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数控机床的基本使用,培养数控系统的设计及数控机床的维护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4.  学习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和基本知识;

5.  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写和数控机床的基本使用;

6.  培养对数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九、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数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着重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数控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基本结构、进给伺服系统的原理等。

十、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数控技术概述

4.  了解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5.  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数控系统的分类。

6.  了解国内外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数控程序编制

5.  掌握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的确定原则、“迪卡尔”坐标原则和编程坐标的确定方法。

6.  重点掌握数控程序编制的代码及格式,掌握常用G代码及M代码、数控程序编制中的数值计算。

7.  熟练掌握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程序编制。

8.  了解自动编程的概念和自动编程方法。

第三章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4.   重点掌握数控机床常用插补方法和插补原理。

5.   掌握逐点比较法插补和数字积分法插补的运算过程。

6.   了解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6.   掌握数控机床常用位移检测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

7.   掌握数控系统的驱动元件及伺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8.   掌握数控系统硬件、软件结构及组成。

9.   掌握基本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

10.  会选择常用检测元件和驱动元件组成基本的数控伺服系统。

第五章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4.   掌握数控机床主轴的基本结构、传动方式和自动换到系统。

5.   重点掌握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结构特点和消除间隙措施。

6.   掌握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六章   典型数控机械

3.   了解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和软硬件的特点。

4.   了解加工中心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第七章   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修

3.   了解数控机床精度的基本概念和使用要求。

4.   了解数控机床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基本概念。

十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数控程序编制

Ø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的确定原则、“迪卡尔”坐标原则和编程坐标的确定方法。(重点)

Ø  数控程序编制的代码及格式,常用G代码及M代码、数控程序编制中的数值计算。(重点)

Ø  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程序编制。(重点、难点)

第三章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Ø  数控机床常用插补方法和插补原理。(重点)

Ø  逐点比较法插补和数字积分法插补的运算过程。(重点、难点)

Ø  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

第四章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Ø  数控机床常用位移检测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重点)

Ø  数控系统的驱动元件及伺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

Ø  数控系统硬件、软件结构及组成。(重点、难点)

Ø  基本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重点、难点)

第五章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Ø  数控机床主轴的基本结构、传动方式和自动换刀系统。(重点)

Ø  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结构特点和消除间隙措施。(重点)

Ø  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十二、    实践环节

实验一  数控机床认识实验

实验二  数控车床编程实验

实验三  数控铣床编程实验

实验四  仿形数控铣床编程实验

十三、    学时分配

内容

参考学时

备注

1

数控技术概述

4

 

2

数控程序编制

14

 

3

插补原理及控制方法

14

 

4

数控机床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22

 

5

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14

 

6

典型数控机械

6

 

7

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修

4

 

Ø   

实验教学

8

 

十四、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

“工业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 学 时:   48                                       分:3

适用对象:工业工程专业汉/民本科生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工业工程原理与方法》,胡宗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业工程原理与方法》是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入专业课程培养的第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讲授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工程的学科性质,特点及发展方向,了解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并初步形成系统概念,重点掌握工作研究这一基础方法,并为专业理论的形成和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

(1)   了解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内容,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工业工程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2)   掌握工作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3)   明确工业工程的研究及其应用领域,能结合生产系统及其管理问题的实际,初步形成现代工业工程的理念及其系统思想。

(4)   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相关实验技能,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研究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工业工程概述

    1 工业工程的概念

    2 工业工程的作用

    3 工业工程的发展过程

    4 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

    5 工业工程的内容体系

(二)生产率和竞争力

1生产率的含义

2  提高生产率

3  生产率与就业

4  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三) 工程经济学分析方法

1成本分析与成本会计

2 货币的时间值

3投资方案分析

4投资回收率

(四)产品决策和生产方式

1 产品需求预测

2 产品决策

3产品设计

4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

(五)设施规划与供应链管

1企业寻址的定量方法理

2工厂布置的目标和方法

3供应链管理

(六)工作研究方法与工作设计

1工作研究方法

2动作研究方法

3时间研究及工作设计

(七) 质量管理

1 质量管理的定义

2质量管理的内容,体现和组织

3统计过程控制

4质量改进活动采用工具

(八)项目管理

1 项目管理概念

2项目生命周期

3项目组织结构

4项目计划制定

5网络图示法

6网络计划修改

7项目控制

(九)库存管理

1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

2库存功能和类型

3库存成本

4库存管理ABC

5经济订货模型

()综合生产计划

      1综合生产计划概述

2综合生产计划手工计算  

(十一)主生产计划

1主生产计划功能

2主生产计划对象

3主生产计划毛需求量计算

4主生产计划编制

(十二)物料需求计划

1 .MRPMRP2再到ERP

2 .MRP的基本构成

3.物料清单(BOM)

4.产品分解

5.BOM计算

(十三)当前工业工程的发展

        1敏捷制造

2 虚拟企业

3其他新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3,4,5,6, , ,9,10,11,12.

教学难点:3工程经济学分析方法,,4产品决策和生产方式,5设施规划与供应链管,,6工作研究方法与工作设计,,7质量管理,,8项目管理,9库存管理,10综合生产计划,11主生产计划,12物料需求计划.

五、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章 节

 

          

 

学 时

 

  

1

工业工程概述

2

 

2

生产率和竞争力

4

 

3

工程经济学分析方法

4

 

4

产品决策和生产方式

4

 

5

设施规划与供应链管

4

 

6

工作研究方法与工作设计

4

 

7

质量管理

4

 

8

项目管理

4

 

9

库存管理

4

 

10

综合生产计划

4

 

11

主生产计划

4

 

12

物料需求计划

4

 

13

当前工业工程的发展

2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

 设施规划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Facilities Layou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

总 学 时:   48                                       分:3

适用对象:工业工程专业汉/民本科生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设施规划与设计》王家善、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设施规划》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工业工程人才、适应各类工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物流在工业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人、机、物等基本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工厂设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以系统物流分析和系统布置设计为核心的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堂教育,社会调研,掌握设施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的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化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实现合理的设施布置规划与设计。

三、教学内容

概论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物流在工业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概念与关系     

第三节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任务与内容     

第四节       设施规划的组织    

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图例符号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一节    前期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项目建议书理解项目建议书的作用与内容

第三节         可行性研究理解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和内容

第三章    纲领设计、产品设计及工艺过程设计   

第一节    纲领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过程设计与设施规划的关系   

第二节    纲领设计 

第三节    产品设计  

第四节    工艺过程设计

第四章    场址选择     

第一节   场址选择的任务和意义     

第二节   工业生产力布局      

第三节   场址选择考虑的因素       

第四节   场址选择的步骤场址选择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   企业物流系统    

第一节   物流概念  

第二节   企业物流系统的主要环节 

第三节   企业物流合理化   

第六章   设施布置设计   

第一节   设施布置设计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节   设施布置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布置的原则、基本形式和流动模式  

第四节    系统布置设计(SLP 

第五节    布置绘图技术   

布置设计的发展   

第七章   物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及设计  

第一节   物料搬运系统基本概念   

第二节   物料搬运设备及用具

第三节   系统搬运分析   

系统布置设计与系统搬运分析的结合  

第八章    库存管理与物料需求   

第一节   仓库分类    

第二节   仓库规划    

第三节   保管设施    

第四节   库存控制方法    

第四节   物料需求与采购 

第九章   设施规划的评价、销售与后期工作  

第一节   设施规划的评价与选择   

第二节   设施规划的销售    

第三节       设施规划的后期工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基本概念2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概念与关系3产品设计及工艺过程设计4场址选择考虑的因素 6设施布置设计的内容和目标7 物料搬运设备及用具8库存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1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2前期工作,3纲领设计、产品设计及工艺过程设计,4场址选择,5企业物流系统,6 设施布置设计,7物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及设计,8库存管理与物料需求,9设施规划的评价、销售与后期工作

 

五、实践环节

模拟设计物流中心                    4学时

考察大型超市分析设施规划优劣        4学时

六、学时分配

 

章 节

 

          

学 时

 

1

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4

 

2

前期工作,

4

 

3

纲领设计、产品设计及工艺过程设计

4

 

4

场址选择 

6

4

5

企业物流系统

6

 

6

 设施布置设计

6

 

7

物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及设计

6

 

8

库存管理与物料需求

6

4

9

设施规划的评价、销售与后期工作

6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Logist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

总 学 时:  32                                分:2

适用对象:工业工程专业汉/民本科生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物流工程及应用》主编:宋伟刚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有关物流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的专业课,主要讲述工程意义上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即围绕完成物流系统网络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目标;

2.了解构成物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装备的种类和作用

3.了解物流装备的基本特性和选择物流装备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物流工程概述……     

了解物流的概念、分类和主要功能,了解物流工程的内涵、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2物流中心……      

了解物流中心的种类和作用,了解配送和配送中心的概念、基本组成和运作方式。

3物料搬运设备……     

掌握各种物流设备的结构特点、适用范围、选择、计算方法,重点掌握自动分拣系统和物料搬运设备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4.自动化立体仓库……      

了解仓库作业方式、自动化立体仓库种类及相关设施和设备的设计计算方法。

5.生产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与布置设计……    

掌握搬运系统(SHA)和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的概念和实施步骤,掌握工厂平面布置和车间工位布置的设计方法。

6物流系统模型及分析方法……      

掌握物流系统优化数学模型、排队模型、库存控制模型和预测模型。

7实验1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     

了解物流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

8物流系统管理与决策……     

了解物流系统计算机管理及决策方法。

9物流信息系统……     

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开发。

10实验2  生产物流系统仿真      2学时)

了解物流系统仿真过程及仿真结果的评价。

11复习……      2学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第二章物流中心,第三章物料搬运设备,第五章生产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与布置设计,第六章物流系统模型及分析方法,第八章物流系统管理与决策,第九章物流信息系统

教学难点:第一章 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八章 ,第九章

五、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章 节

 

          

 

学 时

     

教学实践

1

物流工程概述

2

 

2

物流中心

4

 

3

物料搬运设备

4

 

4

自动化立体仓库

4

 

5

生产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与布置设计

3

 

6

物流系统模型及分析方法

4

 

7

实验1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

2

 

8

物流系统管理与决策

4

 

9

物流信息系统

3

 

10

实验2  生产物流系统仿真

2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Science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新闻事业概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参考书:

1、《传播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大众传播学》,李彬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传播学概论》吴文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997年,传播学正式定为国家二级学科,成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闻类专业学科体系中,传播学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有其独特的地位。它与新闻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传播学学科建设的情况下,本课程的设置有其重要的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进入新闻类本科段的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和掌握与新闻学、广告学、公共关系等有直接联系的传播学原理和基本理论,并对学习其他新闻学类专业课程起到参照和借鉴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新闻学类本科阶段的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传播学的指针,了解人类传播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和学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传播模式和研究方法,了解传播学主要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

(二)了解和学习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等主要理论研究课题。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如何批判地吸收西方传播学中的有用成分并应用于我国,即传播学本土化的问题。

(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初步分析大众传播、新闻传播有关的传播现象,得出有益的见解。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内容:(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要求:了解

     (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二)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三)传播学早期主要学术思想来源。

     (四)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施拉姆的学术成就。

理解:

     (一)奠基人的历史功绩对传播学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内容:(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要求:了解

     (一)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的形成

     (二)两大学派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理解:

比较两大学派在方法、社会观和传播观上的差异。

掌握:

运用批判学派观点分析当前的大众文化

第二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内容:(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要求:了解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特点

 (三)信息的含义

理解:

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的区别

第二节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内容:(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要求:了解

 (一)传播学的含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

(一)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传播学和新闻学之间的具体区别和一定的联系

掌握:

联系新闻与大众传播事业的实际,认识学习传播学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内容:(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要求:了解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内容

理解: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区别

第三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内容:(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求:了解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

理解:

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内容:(一)口语的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要求:了解

  人类传播的主要发展阶段

理解:

人类传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内容:(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要求:了解

 (一)信息社会的定义

 (二)信息社会的特点

理解:

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  符号

内容:(一)符号的定义

     (二)信号与象征符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要求:了解

    (一)符号的含义、类型

    (二)符号的功能

理解:信号和象征符的区别

掌握:分析语言符号和非语符号的不同特点

第二节  意义

内容:(一)什么是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要求:了解

     (一)意义的概念

     (二)意义的分类

     (三)意义的产生过程

理解: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作用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内容:(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要求:了解

     (一)共通的意义空间的含义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的含义

理解:

   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掌握:

   分析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内容:(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要求:了解

     (一)构成传播过程的要素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三)拉斯韦尔模式的内容

     (四)香农——韦弗模式的内容

     (五)德弗勒模式的内容

     (六)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内容

理解:

   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区别

掌握:

   1)根据拉斯韦尔模式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

   2)结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实际认识香农——韦弗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内容:(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要求:了解

  赖利夫妇模式

理解:

    马莱兹克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六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内容:(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要求:了解

人内传播的定义

理解:

   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人际传播

内容:(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要求:了解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二)人际传播的动机。

理解: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的关系

掌握:分析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第七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内容:(一)群体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要求:了解

          群体传播的作用

理解:

       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第二节  组织传播

内容:(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要求:了解

         组织传播的定义和功能

理解:

       组织传播的形式

第八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内容:(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要求:了解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

   大众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内容:(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要求:了解

      大众报低的特点

理解: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掌握:分析电视的媒介的特性。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内容:(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的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要求:了解

信息环境的含义

理解: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掌握:

    分析大众传播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内容:(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要求:了解

     传播制度的含义

理解:

    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包括的主要方面。

掌握:分析受众对社会传播事业的控制方式。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内容:(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要求:了解

     各类媒介规范理论所包含的内容

理解: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渊源。

第十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内容:(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要求:了解

   (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新媒介的含义

理解: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掌握:

   分析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内容:(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要求:了解

      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理解: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掌握:

   分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内容:(一)“大众”的概念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要求:了解

     大众的定义及其特点

理解: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内容:(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要求:了解

(一)受众的基本权利

(二)“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内容

理解: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局限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内容:(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要求:了解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容

理解: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

掌握:

  受众的传媒接受动机

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内容:(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要求:了解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含义

   (二)传播效果的各种分类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内容:(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上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三)70年代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要求:了解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的3个时期及其主要特点

理解: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表明人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内容:(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要求:了解

     意见领袖的定义及其特点

理解:

   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掌握: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十三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内容:(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要求:了解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三)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四)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评价

理解: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

掌握:

   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内容:(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要求:了解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理解: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意义

掌握:

   通过传播实例说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内容:(一)“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要求:了解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

理解:

   (一)“培养”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状况

掌握:

   运用“培养”理论分析传媒对电视观众产生的传播效果。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内容:(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要求:了解

(一)  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的含义

(二)  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三)  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的含义

理解:(一)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的主要内容

掌握:运用“框架理论”对新闻报道和受众进行效果分析。

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内容:(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要求:了解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的内容

        (三)“知沟”理论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

理解:

     “上限效果”假说是“知沟”理论的反命题的原因。

掌握:

   运用“知沟”理论分析大众传播对受众知识沟扩大的影响。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内容:(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理论缘起

     (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了解

    (一)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概念和理论缘起

    (二)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理解: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实证研究,以及注意的问题

掌握:

   运用第三人效果理论对大众传播影响力进行分析和应用。

第十四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内容:(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概念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要求:了解

    (一)国际传播的定义及其主体

    (二)全球传播的名义

理解:

   卫星电视节目和传统国际广播的区别

掌握:

   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内容:(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要求:了解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现状

理解: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其实质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主要课题

内容:(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要求:了解

     (一)信息主权的含义及其包括的内容

     (二)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及其特点

理解:

   (一)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二)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内容:(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类型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要求:了解

     (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理解: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掌握:

   分析调查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内容:(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二)问卷设计

要求:了解

    (一)抽样的种类

    (二)问卷的构成

    (三)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

        (四)问卷问题的回答方式

理解:

    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的特点和区别

掌握:

  (一)根据实例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及其操作要领

  (二)根据实例拟定不同的问卷及其操作要领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内容:(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要求:了解

    (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二)内容分析的运用和种类

        (三)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

        (四)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

理解:

   内容分析的长处与短处

掌握:

   根据实例分析不同新闻节目的内容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内容:(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二)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要求:了解

       (一)控制实验的含义和要素

(二)控制实验法的特点和种类

(三)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四)控制实验的研究设计

理解:

   (一)控制实验法和抽样调查法的区别

   (二)控制实验法的一般过程和要求

掌握:

   从广告、新闻、音像节目中选取实例进行控制实验法的调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见下表):

课程的教学重点                           课程的教学难点

第三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六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七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三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八章  大众传播                        

                                         第十三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四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见下表):

章节       内容                       重点                  难点

第一章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的奠基者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

想源流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两大学派的特点        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

第二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二节                第一节

第一节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传播的定义            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的定义与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区别

第三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的本质区别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人类传播的主要发展阶段   人类传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特点        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符号                       符号的定义、种类及功能   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     意义                       意义的定义、分类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共同的意义空间        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的基本过程的定义特点及其主要的模式   各传播过程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传播的系统结构             主要的系统模式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六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                第一节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人内传播相关的米德、布鲁默的理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动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七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二节                第一节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的作用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等与群体有关的概念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和功能  组织传播的形式

第八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第三节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各媒介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 电视的媒介特性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二节                第一节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新媒介 “电视人”、人的“充欲主义”等媒介有关的理论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的特点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容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三节            第二节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传播效果研究的意义   传播效果的类型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历史阶段   各阶段主要的理论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 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三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二、三节        第四、五、六节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     “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              框架效果

第五节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的内容    “知沟”理论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概念与缘起 对“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实证研究

第十四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历史过程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二节            第三、四节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调查研究的类型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问卷的设计            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的定义、特点和用途   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的定义和用途   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技术

 

五、实践环节

该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但可以少量的进行实践环节。该课程的第十五章传播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较适合进行实践环节。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次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的项目:制作一份受众调查问卷

内容及要求:根据问卷制作的要求,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制作一份调查问卷。

学时安排:2学时

六、学时分配

                                                              学时

第一章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4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二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2

第一节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的定义与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三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4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2

第一节       符号                                                     

第二节       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六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

第一节       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七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2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第八章       大众传播                                                  4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4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第十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2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2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研究                                              4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三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4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培养”理论                                             

第四节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第五节       “知沟”理论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理论                                       

第十四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4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新闻写作学”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News writing

课程编号:C032103240045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总 学 时:48学时                                     分:3学分

适用对象:适合新闻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新闻事业概论

使用教材:《新闻写作》刘明光、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9月版

参 考 书:《当代新闻写作》,尹得刚,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月版

《西方新闻采访写作》,刘明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写作方法》,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新闻写作学是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写作学则是研究新闻作品及其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新闻写作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首先,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新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由于新闻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实用新闻学乃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实用新闻学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新闻业务的应用知识。在这一知识体系中,新闻采访与写作处于“龙头”位置,是以后一系列业务的入门课。其中,新闻写作与其它业务的联系又更加密切。因此,新闻写作又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综合以上,可以说,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其次,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个新闻传播产品,都要经过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新闻写作处于“制作”这一环节,它决定着采集来的零散信息能否形成传播产品,从而传播出去。同时,新闻写作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新闻记者作为一名信息传播工作者,新闻作品是他们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唯一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以新闻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同时传播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取决于新闻作品本身质量的高低。因此,新闻写作能力是一名记者必备的基本功,新闻写作水平是衡量一名记者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闻写作学这门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讲授方法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体裁——消息与通讯,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从而具备从事记者职业的写作基本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对各部分内容除务必从理论上进行准确、清晰、透彻的阐释外,还应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大量实际新闻作品进行介绍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此外,还可视教学需要,采用课堂讨论法。

学生的课外练习包括阅读新闻作品和写作练习两方面。阅读新闻作品是学习新闻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新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优劣,探究其原因,必定对学习大有裨益。因此,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养成从专业角度阅读新闻作品的习惯。写作练习更是学习新闻写作的必由之路,新闻写作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必须落实到动笔实践、且反复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加深领会,真正掌握,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知识点:新闻写作的定义与分类,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知识点:新闻写作与采访的秩序,新闻写作与采访的比重划分

功夫在笔外

知识点:敏锐、灵气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知识点: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知识点 体制性失实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知识点 培养质疑意识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知识点:事实胜于雄辩

第二节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知识点:典型事实的概念及作用

第三节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知识点:第一人称再现法

第四节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知识点:善于联想和对比

第五节   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知识点:直接引语的作用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知识点:读者观念

第二节   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知识点:新闻报道中的快速性原则

第三节   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知识点:新闻报道中的生动趣味性原则

第四节   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知识点:加大信息量原则

第五章 新闻角度

第一节   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知识点:新闻角度的定义与作用

第二节   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知识点:接近性原理

第三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知识点:逆向思维

第六章 新闻跳笔

第一节   何谓新闻跳笔

知识点:新闻跳笔的定义,为何要用跳笔

第二节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知识点: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第七章 新闻语言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知识点:新闻语言的定义、特征

第二节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知识点:多用大白话

第八章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第一节   消息体裁的特点

知识点:倒金字塔的结构

第二节   消息体裁的优势

知识点:消息发稿速度快,具有灵活迅捷的特点

第九章 消息导语的写作

第一节   导语的定义与作用

知识点:导语的定义,导语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消息

第二节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第三节   导语的大致类型

知识点:概述型导语

第四节   导语修辞技巧

知识点:拟人、排比、对比、借用

第十章 消息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第一节   主体重任在肩

知识点:展开导语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方式

知识点:点面结构

第三节   消息结尾

知识点:结尾的特点、方式

第十一章 消息新闻背景的写作

第一节   小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知识点:新闻背景的定义、任务与作用

第二节   精选背景材料

知识点: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第三节   巧妙穿插

知识点:插入导语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知识点: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第二节   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知识点: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第三节   动态消息

知识点:动态消息的特点,写作方法

第四节   简讯

知识点:简讯的特点,写作方法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知识点: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第二节   非事件性消息的写作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以点带面

第三节   预测性消息

知识点: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写作方法

第四节   服务性消息

知识点: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   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知识点: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第二节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知识点: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第三节   新闻素描

知识点:新闻素描的特点、写作方法

第四节   花絮

知识点:花絮的特点、作用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第一节   分析性消息的特点、地位

知识点:分析性消息的特点

第二节   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知识点:观点、见解

第三节   解释性消息

知识点:解释性消息的特点与写作方法

第四节   新闻述评

知识点:新闻述评的特点与写作方法

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

知识点:通讯的定义

第二节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知识点:通讯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第三节   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知识点:通讯报道的详细性、形象性、时效性特点

第四节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知识点:通讯的可读性

第十七章 通讯的主题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知识点:通讯的主题的定义

第二节   通讯主体的要求

知识点: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第三节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知识点:预设主体、印证主题

第十八章 通讯的选材

第一节   通讯选材的特点

知识点:围绕主题选材

第二节   通讯选材的类型

知识点:细节材料

第三节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知识点:现场观察

第十九章 通讯的结构

第一节   通讯结构的特点

知识点:通讯结构与消息结构的区别

第二节   结构通讯的原则

知识点:表现事实为本,表现主题为本

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知识点:纵式结构、横式结构

第四节   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知识点:通讯开头的类型,通讯结尾的功能

第二十章 人物通讯

第一节   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道

知识点: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节   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知识点:典型人物,冰点人物,反面人物

第三节   人物通讯的采访特点

知识点: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个性

第二十一章 事件通讯

第一节   事件通讯报道对象的类本类型

知识点:突发事件,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

第二节   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知识点:从事件中提炼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第二十二章 工作通讯

第一节   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知识点:展示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第二节   工作通讯的写作

知识点:从全局高度、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第二十三章 风貌通讯

第一节   风貌通讯的分类

知识点:综合报道某地区、某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

第二节   风貌通讯的写作

知识点:旅行者的视角

第二十四章 社会观察通讯

第一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拓展报道视野,行使新闻监督权

第二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要求

知识点:记者要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深入社会,深入民众

第二十五章 专访

第一节   专访的主体特征

知识点:专访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专访的文体类型

知识点:以记人为主,以记事为主

第三节   专访的写作要领

知识点:问答整理式

第四节   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知识点:专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

第一节   特写的文体特征

知识点:特写的定义,镜头感

第二节   特写的取材于分类

知识点:人物特写

第三节   特写的写作要领

知识点: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情景交融地描写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一节   不可忽视的新媒体

知识点:纸介媒体网络版的大量出现,网民的大量增加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知识点: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性和无限性

第三节   网络新闻的种类

知识点:复制新闻

第四节   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

知识点:即时滚动式写作

第五节   网络写作需注意的问题

知识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第六节   培养数字化记者

知识点: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知识点:新闻写作的定义与分类,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知识点:新闻写作与采访的秩序,新闻写作与采访的比重划分

难点:

第三节功夫在笔外

知识点:敏锐、灵气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重点: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知识点: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知识点 体制性失实

难点:

第三节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知识点 培养质疑意识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重点:

第一节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知识点:事实胜于雄辩

第四节度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知识点:善于联想和对比

第五节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知识点:直接引语的作法

难点:

第二节把手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知识点:典型事实的概念及作用

第三节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知识点:第一人称再现法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重点:

第一节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知识点:读者观念

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知识点:新闻报道中的生动趣味性原则

第三节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知识点:加大信息量原则

难点:

第二节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知识点:新闻报道中的快速性原则

第五章 新闻角度

重点:

第一节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知识点:新闻角度的定义与作用

第三节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知识点:逆向思维

难点:

第二节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知识点:接近性原理

第六章 新闻跳笔

重点:

第一节何谓新闻跳笔

知识点:新闻跳笔的定义,为何要用跳笔

难点:

第二节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知识点: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第七章 新闻语言

重点: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知识点:新闻语言的定义、特征

难点:

第二节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知识点:多用大白话

第八章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重点:

第一节消息体裁的特点

知识点:倒金字塔的结构

难点:

第二节消息体裁的优势

知识点:消息发稿速度快,具有灵活迅捷的特点

第九章 消息导语的写作

重点:

第一节导语的定义与作用

知识点:导语的定义,导语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消息

第二节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第三节导语的大致类型

知识点:概述型导语

难点:

第五节导语修辞技巧

知识点:拟人、排比、对比、借用

第十章 消息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重点:

第二节主体的结构方式

知识点:点面结构

第三节消息结尾

知识点:结尾的特点、方式

难点:

第一节主体重任在肩

知识点:展开导语

第十一章 消息新闻背景的写作

第一节小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知识点:新闻背景的定义、任务与作用

第三节巧妙穿插

知识点:插入导语

难点:

第二节精选背景材料

知识点: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重点:

第一节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知识点: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第三节动态消息

知识点:动态消息的特点,写作方法

第四节简讯

知识点:简讯的特点,写作方法

难点:

第二节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知识点: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重点:

第二节非事件性消息的写作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以点带面

第四节服务性消息

知识点: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难点:

第一节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知识点:以点带面

第三节预测性消息

知识点: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写作方法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重点:

第二节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知识点: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第四节花絮

知识点:花絮的特点、作用

难点:

第一节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知识点: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第三节新闻素描

知识点:新闻素描的特点、写作方法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第一节分析性消息的特点、地位

知识点:分析性消息的特点

第三节解释性消息

知识点:解释性消息的特点与写作方法

第四节新闻述评

知识点:新闻述评的特点与写作方法

难点:

第二节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知识点:观点、见解

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重点:

第一节什么是通讯

知识点:通讯的定义

第二节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知识点:通讯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难点:

第三节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知识点:通讯报道的详细性、形象性、时效性特点

第四节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知识点:通讯的可读性

第十七章 通讯的主题

重点:

第二节通讯主体的要求

知识点: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第三节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知识点:预设主体、印证主题

难点:

第一节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知识点:通讯的主题的定义

第十八章 通讯的选材

重点:

第一节通讯选材的特点

知识点:围绕主题选材

第二节通讯选材的类型

知识点:细节材料

难点:

第三节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知识点:现场观察

第十九章 通讯的结构

重点:

第一节通讯结构的特点

知识点:通讯结构与消息结构的区别

第二节结构通讯的原则

知识点:表现事实为本,表现主题为本

难点:

第三节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知识点:纵式结构、横式结构

第四节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知识点:通讯开头的类型,通讯结尾的功能

第二十章 人物通讯

重点:

第一节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道

知识点: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节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知识点:典型人物,冰点人物,反面人物

难点:

第三节人物通讯的采访特点

知识点: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个性

第二十一章 事件通讯

重点:

第一节事件通讯报道对象的类本类型

知识点:突发事件,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

难点:

第二节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知识点:从事件中提炼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第二十二章 工作通讯

重点:

第一节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知识点:展示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难点:

第二节工作通讯的写作

知识点:从全局高度、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第二十三章 风貌通讯

重点:

第一节风貌通讯的分类

知识点:综合报道某地区、某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

难点:

第二节风貌通讯的写作

知识点:旅行者的视角

第二十四章 社会观察通讯

重点:

第一节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拓展报道视野,行使新闻监督权

难点:

第二节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要求

知识点:记者要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深入社会,深入民众

第二十五章 专访

重点:

第二节专访的文体类型

知识点:以记人为主,以记事为主

第四节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知识点:专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难点:

第一节专访的主体特征

知识点:专访的定义及特征

第三节专访的写作要领

知识点:问答整理式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

重点:

第二节特写的取材于分类

知识点:人物特写

第三节特写的写作要领

知识点: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情景交融地描写

难点:

第一节特写的文体特征

知识点:特写的定义,镜头感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的写作

重点:

第一节不可忽视的新媒体

知识点:纸介媒体网络版的大量出现,网民的大量增加

第二节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知识点: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性和无限性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种类

知识点:复制新闻

第六节培养数字化记者

知识点: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

难点: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

知识点:即时滚动式写作

第五节网络写作需注意的问题

知识点: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

五、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深化,同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相适应地抽出1520分钟时间进行实际课堂练习。课程结束前将学生完成的报道收齐并在第二次讲课之前写出评语。下次一上课就抽出510分钟时间,对几名学生所写的报道进行评述。再次第十一、第十二周之后,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两次外出并指导学生参加实际采访与写作,使他们能够撰写一份完整的报道。

这一门课程的实际环节主要在第二和第三部分。按照这一门课的实践要我们计划给学生安排如下作业和实践。

1)导语:讲授导语写作的要求,导语的几种常见的类型的基础上,各种新闻事实与适当的导语类型。

2)事件性消息:讲授该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事件性消息。

3)分析性消息:讲授该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写一篇分析性消息并在课堂有选择性的进行评价。

4)通讯:讲授通讯的基本特点和各种类型并给学生安排撰写一篇人物通讯,并在课堂里选出几篇代表性作业进行分析和评价。总共6学时。

六、学时分配

                    教学安排

 

教学基本内容

 

讲授

 

 

讨论

 

实验

 

实践

 

小计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1

1

 

 

2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1

 

 

 

1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1

 

 

 

1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

 

 

 

1

第五章 新闻角度

1

 

 

 

1

第六章 新闻跳笔

1

 

 

 

1

第七章 新闻语言

2

 

 

 

2

第八章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1

1

 

 

2

第九章 消息导语的写作

2

 

 

 

2

第十章 消息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2

 

 

 

2

第十一章 消息新闻背景的写作

2

 

 

 

2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2

 

 

 

2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2

 

 

 

2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1

 

 

1

2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2

 

 

 

2

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1

 

 

 

1

第十七章 通讯的主题

2

 

 

 

2

第十八章 通讯的选材

2

 

 

 

2

第十九章 通讯的结构

2

 

 

 

2

第二十章 人物通讯

1

1

 

 

2

第二十一章 事件通讯

1

 

 

1

2

第二十二章 工作通讯

2

 

 

 

2

第二十三章 风貌通讯

2

 

 

 

2

第二十四章 社会观察通讯

2

 

 

 

2

第二十五章 专访

1

1

 

 

2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

2

 

 

 

2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写作

2

 

 

 

2

合计

42

4

 

2

48

七、考核方式

考试

 

 

新疆大学《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Aprasial of Estate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房地产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房地产估价》(修订第四版) 柴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1

参考书:《房地产投资实务》 (美)罗伯特·谢曼 中信出版社 20035

       《不动产估价基础》(第五版) (美)理查德·贝茨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7

       《土地经济学》(修订本) 毕宝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1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房地产估价》是城乡规划专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方向的专业核心课,本院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方向的毕业生定位于房地产中介服务,因此本课程居于专业核心地位。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房地产价格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以及房地产价值揭示模拟的方法手段。二、教学基本要求

《房地产估价》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使用案例、课程设计等方式教学,学完本课程,应掌握房地产价格形成的基本影响因素及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现金流量折现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房地产与房地产价格

了解房地产估价的内容;理解房地产估价的必要性与作用;掌握房地产估价的含义.

第二章  房地产价格

了解房地产价格的成因及其与一般物价的异同;理解房地产价格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掌握房地产价格与其影响因素的具体关系.

第三章  房地产估价的原则

理解估价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合法原则最有效使用原则供求原则替代原则估价时点原则公平原则的含义与内容.

第四章  房地产估价的程序

了解估价任务的来源估价作业计划的制定和确定投入人员的方法;理解实地勘察与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的步骤和方法,明确估价的基本事项;掌握估价程序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估价方法的选择,估价额的最终确定及估价报告书的撰写.

第五章  市场比较法

了解市场比较法的理论依据,综合修正计算和分配法;理解收集交易实例的途径和内容,建立价格比较基础的方法;掌握市场比较法的概念,适用条件及操作步骤,比较实例的选择要求,造成交易价格偏差的原因及修正方法,交易日期修正的方法,区域因素的含义及修正方法,个别因素的含义及修正方法..

第六章  成本法

了解我国商品房价格的构成,房屋租金构成,房屋折旧制度和房屋完损等级的评定标准;理解成本估价法的概念,理论依据,适用条件和操作步骤;掌握成本估价法的基本公式,重新建造成本和建筑物的折旧。

第七章  收益法

了解地租理论与地租量的计算,购买年的现实意义;理解收益法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前提,残余估价法的概念及其操作步骤,购买年的概念和实质;掌握收益法的概念,理论依据,适用条件和操作步骤,纯收益和资本化率的求取方法,购买年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第八章  假设开发法

理解假设开发法的概念,步骤,理论依据,适用条件和操作步骤;掌握假设开发法的几种基本计算公式以及开发价值,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和开发利润的求取方法..

第九章  长期趋势法

了解其他趋势法的计算;熟悉现行趋势法的计算;掌握长期趋势法的概念,理论依据,适用条件,公用和操作步骤.

第十章  路线价估价法

了解路线价区段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深度的概念及其设定方法;熟悉深度价格递减比率的原理和深度百分率表的制作;掌握路线价的概念及其求取方法,路线价估价法的概念,理论依据,适用条件和操作步骤,普通临街地,路角地,前后两面临街地的地价计算和四三二一法则及其运用.

第十一章   地价评估

熟悉高层建筑地价分摊的含义及意义,高层建筑地价分摊的方法及运用;掌握基准地价的概念,评估方法和步骤,宗地价格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容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假设开发法。其中,影响因素修正、开发利润率、净收益和资本化率的确定是教学难点。

第一章  重点:房地产含义;难点:房地产估价的实质。

第二章  重点:房地产价格的形成;难点:价格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第三章  重点:合法原则、最高最佳使用原则和估价时点原则;难点:房地产合法性的判断、估价前提。

第四章  重点:工作程序;难点:估价注意事项。

第五章  重点:市场法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基础;难点:可比实例房地产的选取。

第六章  重点:成本法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基础;难点:成本的实质及构成。

第七章  重点:收益法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基础;难点:纯收益的求取和资本化率的确定。

第八章  重点:假设开发法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基础;难点:折现的实质和计算。

第九章  重点:长期趋势法的作用。

第十章  重点:路线价的实质;难点:深度价格递减比率的含义及求取和街地价格的计算。

第十一章    重点:地价分摊的含义;难点:分摊方法。

五、实践环节

房地产估价模拟计划6学时,其中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用时4学时,室内分析计算和撰写报告2学时,按照估价规程的要求和程序完成一宗房地产的估价。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房地产与房地产价格

4学时

第二章

房地产价格

4学时

第三章

房地产估价原则

4学时

第四章

房地产估价程序

2学时

第五章

市场比较法

8学时

第六章

成本法

6学时

第七章

收益法

6学时

第八章

假设开发法

8学时

第九章

长期趋势法

2学时

第十章

路线价估价法

2学时

第十一章

地价评估

2学时

合计

48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形成,提醒包括单宣、多选、判断、简答和计算。

            新疆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号:B094201B094301B09440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 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数、理、化、英等

使用教材:《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 考 书:《地理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过宝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潘裕生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陈自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现代自然地理》,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科学出版社,199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2、 目的和任务

通过课程的开设,培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认识(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

主要对象基本要求:相关专业的文理科大学生。

二、教学基本要求

    见教学内容及要求中的各章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学科性质以及学科的研究内容、对象和主要任务,教育学生充分认识本学科在现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地理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难点

1.地理环境概念内涵的认识;

2.对于《自然地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要求

    掌握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较为简单,可根据具体情况略讲。

第二章   

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壳组成物质及地质学(包括矿物、岩石、地层、构造等)的基本知识。

重点

1.有关地壳组成物质的重要概念:克拉克值及地壳中主要成分;

2.有关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主要的形成方式及过程;三大岩石的分类以及主要特征;

3.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岩相、沉积建造、地层接触关系等基本概念;

4.构造运动的地貌表现,褶皱、断裂的要素及地貌表现;

5.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难点

野外实习的安排及如何树立学生基本的地质学基本思想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

补充

引导学生结合沉积地层实例进行区域构造阶段以及环境特征的恢复分析。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要求

掌握有关大气的基本概念,以及影响天气、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及特征,树立气候地带性特征的概念。

重点

1.大气分层,特别是对流层研究的重要意义;

2.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后的削弱过程以及重要意义;

3.气压场概念的树立,以及在北半球冬夏季常见的气压中心,全球行星风系和局地环流的形成内在机制;

4.大气水分状况变化;

5.锋与天气;

6.气候带的形成与分类(阿里索夫及柯本分类方案);

难点

1.气压场的分布及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2.树立全球气候地带性规律的概念以及形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3.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4.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补充

1.影响新疆地区气候特征的主要天气系统,其气候资源特征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类型与特征;

2.补充新疆地区气候演化过程与特征;

3.结合新疆地区的研究最新进展,介绍历史时期新疆地区(重点为南疆地区)气候与环境演化的过程以及与人地关系如古城镇废弃、丝绸之路兴衰变化等之间的耦合关系;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基本要求

掌握有关水文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水圈的重要意义以及水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联系。

重点

1.有关汇流的基本概念,如流域、分水岭、水系等;

2.径流产生的阶段,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地下水的埋藏;

3.水与环境;

难点

1 深入理解水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4 如何结合所学知识与新疆干旱区实际相结合;

补充

1 新疆地区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现状;

2 新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形成机理;

3 以南疆为例,介绍干旱区水资源与人类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的历史演变特征;

第五章   

基本要求

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过程、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要点

1 地貌形成营力以及与风化作用有关的内容;

2 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如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冻土地貌、黄土地貌、风沙地貌等,特别是在干旱区常见或特有的地貌类型以及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难点

1 深入理解风化作用及其与地貌发育的关系;

2 深入理解各种地貌类型形成的内在营力;

3 地貌类型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及形成机制;

4 深入理解地貌与环境的关系;

补充

1.大量补充当前我国及世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加深对地貌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2.结合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我国黄土气候地层学的研究大量介绍有关第四纪期间有关我国及全球地貌、气候、环境、古人类以及文化演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3.补充新疆地区宏观地貌格局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介绍;

第六章  土壤圈

基本要求

掌握有关土壤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土壤的形成、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

重点

1.有关土壤定义、理化性质的基本概念;

2.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形成的内在机制;

4.土地资源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难点

1.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2.土壤地带性形成的内在机理;

3.如何结合所学知识与新疆干旱区土地资源实际相结合;

补充

1.新疆地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与现状;

2.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基本要求

掌握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有关生态系统如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形成机理。

重点

1.有关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

3.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4.生物资源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难点

1.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形成的影响因素;

2.植被地带性规律形成的内在机理;

3.如何结合所学知识与新疆干旱区生物资源实际相结合;

补充

1.新疆地区生物资源的基本特点与现状;

2.干旱生态学的有关内容;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基本要求

掌握有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形成机制,树立《自然地理学》全面、综合思维的观点,了解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理论与方法。

重点

1.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内容以及形成机制;

2.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

3.自然区划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难点

1.地域分异规律形成机理;

2.树立全面、综合的地理学思维;

3.如何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新疆干旱区地域分异规律的宏观背景;

补充

1.新疆地区自然景观的宏观地域分异规律背景;

2.新疆地区自然区划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第三章、第七章、第八二章

重点: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

其余见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践环节

主要是野外实习,以熟悉自然地理垂直带为主。

应达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表达能力。

五、实践环节

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课程结束后,通过一至两周的野外“自然地理实习”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六、学时分配

       

学时

 

绪论

2

第一章

地球

5

第二章

地壳

4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11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7

第五章

地貌

7

第六章

土壤圈

7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1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1

合计

 

64

七、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新疆大学“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 outline

课程编号:B094502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 学 时:环科、地信、生态、资环专业48,地科专业54学时       分:3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自然地理学、高等数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模糊数学等

使用教材:《环境学概论》2,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参 考 书:《环境学基础教程》第1版,黄润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环境学导论》第2版,何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

《环境保护概论》第1版,林肇信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它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模糊数学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初步建立了环境学科的整体轮廓,是环境科学本科生进校后最先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致关重要。主要涉及到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等,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等大环境问题。它同时也是为学习后续环境专业课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所涉及环境领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现实环境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专题讨论、参观学习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主要掌握: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以及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初步了解: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提示:重点掌握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第二章     大气环境

了解: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层

掌握:大气污染的发生,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

知道: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重点:掌握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与管理,涉及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大气环境标准等

第三章     水体环境

了解: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天然水质、水体的概念、水体的污染、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

初步知道: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和转化

掌握: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以及废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第四章     土壤环境

了解:土壤的组成(固、液、气),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掌握:土壤污染和净化,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了解: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重点掌握:土壤污染的防治,包括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固体废物处理定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资源化

提示:重点掌握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分类及综合利用和资源化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掌握: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评价程序等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类型及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写

第七章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的意义和作用、环境规划的制定原则、环境规划的类型、环境规划方法的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

提示:重点掌握环境规划的意义、制定的原则、环境规划的类型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危险性废物的跃进转移

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

掌握: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人口增长和人口预测模型

补充:环境噪声对人类的影响

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

世界能源消费情况、能源的利用、电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探索和开发新能源、我国能源的前景

提示:重点掌握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

重点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

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

环境与发展前景展望、增长与协调发展。

提示: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2)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与管理等;

3)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以及废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4)土壤污染的防治,包括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分类及综合利用和资源化;

6)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评价程序等;

7)环境规划的意义、制定的原则、环境规划的类型;

8)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0)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11)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难点:(1)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2)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和转化;

3)重金属及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4)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5)环境规划方法;

6)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8)人口预测模型;

9)环境噪声的度量;

10)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五、实践环节

环境科学概论》是学科基础必修课,是环境知识的入门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如果可能应安排适当的实习内容,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际应用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安排去热电厂或烟尘排放量较大的厂矿企业参观,以了解烟尘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和有效的治理措施;

2.安排去污水处理厂或污水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参观,了解污水的常规处理方法;

3.使用声级计(A)在交通干线、商业中心、有噪声污染的企业、各类居民区等环境进行实地监测,比较不同环境噪声的实际影响。

六、学时分配

章节

       

  环科、地信、资环、生态专业

地科专业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大气环境

6

6

第三章

水体环境

6

6

第四章

土壤环境

4

4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2

4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8

8

第七章

环境规划

2

2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4

6

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补充环境噪声部分)

4

4

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

2

2

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

2

4

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

6

6

     

48

54

七、考核方式

考试安排: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新疆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C094501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总 学 时:80 (48+32)                           分:4

先修课程:环境学导论(概论),环境微生物学,水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制图类课程,高等数学,水力学,水文学,数学物理方程

使用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册)(第二版),高廷耀,顾国维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参 考 书:《水污染治理工程》,黄铭荣、胡纪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册),高廷耀、黄铭荣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水处理工程》,顾夏声、黄铭荣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于废水与污染物的性质、来源、水质标准及控制废水污染的基本途径和治理方法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水污染治理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媒体:以讲授为主,辅以看录像、实验、课堂讨论及参观学习。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了解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掌握废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及城市污水处理基本工艺流程。

3)了解水污染治理的技术和设备。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主要内容:废水污染物性质、来源、水质指标、水环境标准、废水中污染物分离及转化处理方法即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的原理、设备及技术。

2.具体要求

绪论~8

1.了解水循环、天然水质量、水体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水污染控制

2.掌握排水制度的概念及分类、主要构筑物

3.了解排水管网(污水、雨水)中的水力学问题、平面布置

4.理解污水设计流量的确定

5.了解排水沟道施工的基本方法,排水沟道系统的管理、维护、修理

9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掌握最常用、最基本的水质指标和无机性水质指标

2.了解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10  污水的物理处理

1.理解:格栅、筛网、沉淀池、气浮的设计原理和各自的去除目标

2.掌握:沉淀的四种形式,概念以及各自特点

3.了解:各相应构筑物、设备的设计条件与设计参数

11  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理解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概念

2.了解反应速度和反应级数、米歇里斯—门坦方程式、莫诺特方程式、废水生物处理工程的基本数学模式

12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1.了解稳定塘、污水土地处理的设计原理、工作原理、条件、特点

13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膜法

1.掌握生物膜法的特点、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

2.了解生物滤池的构造、影响生物滤池处理效率的因素、生物滤池的类型及适用的具体条件

3.理解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的特点

14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

1.掌握活性污泥净化废水机理,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运行方式

2.了解曝气的主要设备,曝气池的池型、构造、设计的主要方法

15  厌氧生物处理

1.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构筑物的种类。

2.理解厌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

16  污水的化学处理

1.了解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17  污水的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和膜析法处理

1.了解吸附法处理废水的特点。

18  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1.了解废水的脱氮和脱磷的化学与生物方法

19  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1.了解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水量水质持点及组合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20  污泥处理和处置

1.理解污泥的浓缩、脱水、干化的方法

21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

1.了解厂址选择的一般思路

2.理解流程的选择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废水治理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课程难点:废水治理的各种设备、技术;

绪论~~8

1.重点:排水制度的概念及分类、主要构筑物的作用

2.难点:污水设计流量的确定

9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重点:水质指标的选择

10  污水的物理处理

1.重点:沉淀的基本原理及沉淀的四种形式

2.难点:沉淀池的设计

11  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重点: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概念

2.难点:反应速度和反应级数、米歇里斯—门坦方程式、莫诺特方程式、废水生物处理工程的基本数学模式

12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1.重点: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13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膜法

1.重点:生物膜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

14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

1.重点:活性污泥净化废水机理,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运行方式

2.难点:曝气池设计

15  厌氧生物处理

1.重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6  污水的化学处理

1.重点:影响混凝沉淀的因素

17  污水的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和膜析法处理

1.重点:吸附法的特点

18  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1.重点:废水的脱氮和脱磷的化学与生物方法

19  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1.重点: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水量水质持点

20  污泥处理和处置

1.重点:污泥的浓缩、脱水、干化的方法

21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

1.重点:流程的选取原则

五、实践环节(总计32学时)

1.认识实习(合计12学时)

为保证基本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有不低于4次的认识实习。具体分配为:

①排水工程实习:3学时,认识排水工程

②自来水厂实习:3学时,认识给水工程

③生活污水处理厂实习:3学时,认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④工业废水处理厂实习:3学时,认识工业废水处理工程

2.实践教学(合计14学时)

序号

实 践 项 目

学时数

每组人数

实验类型

必选/可选

1

静置沉淀

2

10

验证

必选

2

过滤(砂滤)

2

10

验证

必选

3

中和、吹脱

2

10

验证

必选

4

臭氧脱色

2

10

验证

必选

5

气浮(浮选)

2

10

验证

可选

6

水中充氧

2

10

验证

可选

7

污泥比阻的测定

2

10

验证

必选

3.实验(合计8学时,必须完成其中6学时)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学时数

每组人数

实验类型

必选/可选

1

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综合实验

2

10

设计性

必选

2

污染河水模拟供水实验

2

10

设计性

可选

3

工业废水模拟实验

2

10

设计性

必选

4

高纯水制备实验

2

10

设计性

可选

六、学时分配

       

学时

实验(实践)

绪论

天然水质量、水体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水污染控制

2

 

1

排水沟道系统

2

 

2

沟道水力学

1

 

3

污水沟道系统的设计

1

 

4

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

1

3

5

排水沟道施工

1

 

6

排水沟道系统的管理和养护

1

 

8

城镇排水工程的规划

1

3

9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2

 

10

污水的物理处理

6

4

11

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

 

12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1

 

13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膜法

6

4

14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

9

 

15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2

3

16

污水的化学处理

1

4

17

污水的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和膜析法处理

1

 

18

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1

3

19

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1

2

20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6

4

21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

1

2

合计

 

48

32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B100012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

使用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电子工业第六版,“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参 考 书:《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逯昭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华蓓等,科学出版社,2001

《计算机网络》美(三版)熊桂喜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主流技术的一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体系结构的特点,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组网技术及网络互联,网络安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局域网与广域网技术等,与操作系统、接口与技术、数据库系统概论等课程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同时学会网络规划、配置与管理,为学习局域网技术、网络编程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到较多的理论知识,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同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协议,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模拟实验研究的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既要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联系工程实际,并且重视技术科学的一般方法学的培养。

1.  从整体上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掌握常用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实体,协议,服务及服务访问点,C/S 以及B/S模式。

2.  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模型,传输介质,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信道复用技术,DTE通过 DCE与传输线路相连等基本概念。

3.  掌握DLL两个常用的协议(SAW ARQ协议和连续ARQ协议),包括HDLC的要点。

4.  掌握LA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无线LAN),CSMA/CD协议和MAC帧的结构。

5.  掌握WAN基本概念,WAN所提供的两种服务,X.25网,帧中继网和ATM网络。

6.  掌握网络互连,路由器基本结构,网际协议IP ICMP IGMP协议以及新一代IPv6

7.  掌握TCP的各种机制以及TCP有关连接管理和状态图的概念。

8.  掌握计算机网络提供通信服务的过程,DNSFTPTELNET,电子邮件的最主要的组成构件,WWW的工作过程。

9.  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防火墙技术,代理服务器技术等。

10.了解数字鉴名及因特网的演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括四个方面: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组网技术及网络互连,网络安全等。简化的ISO/OSI参考模型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国际标准为依据,介绍网络各层的典型技术与协议,并介绍组网技术及网络安全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网络基本原理,组网技术,了解最新的网络发展技术。

本大纲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用了“理解”,“掌握”,“了解”等层次,其中“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的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概述

重点:分层次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服务与协议和服务访问点、信息传送单元、服务原语、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等。

难点:分层次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服务与协议和服务访问点。

第二章     物理层

重点:有关的术语、接口特性、传输媒体、信道容量、数字传输与模拟传输、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难点: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重点: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选择重传ARQ协议、滑动窗口概念、以及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

难点: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

第四章   局域网

重点:有关术语、协议、VLANCSMA/CD接入技术、IEEE802.3IEEE802.4IEEE802.5 IEEE802.11等标准、网桥、高速局域网等。

难点:CSMA/CD接入技术。

第五章   广域网

重点:WAN的构成,WAN中的分组转发机制,拥塞控制,帧中继FRATM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难点:WAN中的分组转发机制,拥塞控制的原理,ATM工作原理。

第六章   网络互连

重点:路由器及路由选择、结点查找表建立、IP地址与MAC地址、ARPRARP协议、划分子网和构成超网,CIDRICMPRIPOSPFBGPIGMPVPNIPv6等。

难点:路由选择、结点查找表。

第七章   运输层

重点:OSI运输协议、 算法、 运输层在OSI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TCP的运输连接管理,TCP的有限状态机。

难点:OSI运输协议、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

第八章   应用层

重点:会话层、表示层及应用层的功能作用等以及应用层中各种协议。如,DNSFTPTELNETE-MailSMTP POP3WWWHTTPHTMLBOOTPDHCP SNMP

难点:会话层、表示层及应用层的功能作用等以及应用层中各种协议。

第九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重点: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加密的基本原理,防火墙,代理服务器技术等。

难点: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加密的基本原理等。

第十章   因特网的演进

重点:IP电话, 因特网的多媒体体系结构,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居民接入网RAN

五、学时分配

                                       学时

第一章        概述                           4

第二章        物理层                         4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4

第四章        局域网                         6

第五章        广域网                         4

第六章        网络互连                       6

第七章        运输层                         8

第八章        应用层                         6

第九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4

第十章        因特网的演进                   2

            合计                             48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oftware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C105305                                 课程类型:专业(专业方向)选修

总 学 时:32                                          分:2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张海藩 牟永敏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史济民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实用软件工程》(2)陆惠恩、 张成姝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危机、软件过程、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方法、系统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与管理。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掌握软件开发的传统方法和最新方法,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今后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介绍软件工程中的方法学,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软件素质,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软件工程主要内容包括软件的基本概念和软件工程的目标、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

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软件与软件工程,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式,结构化分析、设计与编码,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与编码,软件的评审、测试与维护,项目计划与项目管理。

    基本技能:能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参与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

    重点: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维护

    难点:需求分析、软件测试、面向对象方法学

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

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

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要求同学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的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学生一方面得到了动手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软件工程概述

教学内容:

   1、软件

      软件的发展、软件的定义、软件的特点、软件的种类

   2、软件危机的概念

      软件危机的定义、现象

   3、软件工程的概念

      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工程的目标、软件工程的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了解:了解软件危机产生原因、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4、软件过程

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基于四代技术模型、面向对象与组件模型、混合模型、敏捷开发

教学要求:

    掌握: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过程与软件生存周期的基本概念

    了解:软件开发的各个模型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

教学内容:

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2、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3、 成本/效益分析

教学要求:

 掌握:可行性分析的步骤好和任务

了解: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章  系统分析

教学内容:

1、 需求分析的任务

2、 需求获取方法

3、 需求分析建模

4、 数据流图

5、 数据字典

6、 E-R

7、 状态转换图

8、 需求验证、评审和管理

教学要求:

       掌握:需求分析的任务和方法(通过标准文档范例深化)、数据流图、数据字典

       理解:需求分析的任务和原则

第四章  总体设计

教学内容:

    1、软件设计的概念、目的、原理与原则

       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模块独立性、结构设计的评价原则

2、设计的过程

   包括应用程序、数据库、界面和接口等

   两个层次:概要设计(系统结构设计、子系统划分、系统模块)

             详细设计(模块及其接口设计)

    3、设计的方法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基本概念、变换分析、事务分析、设计优化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软件设计的概念与原则,设计的步骤、方法

第五章 详细设计

1、详细设计的任务

2、人机界面设计

3、详细设计的工具

4、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5、程序复杂度的度量

掌握:详细设计的任务和工具,程序复杂度的度量

了解: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第六章  系统实现

教学内容:

   1、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分类、程序设计语言特点、程序设计语言选择

   2、编程风格

   3、编程效率

   4、编程安全

   5、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6、结构化的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概念和原则、软件测试技术(白盒测试、黑盒测试)、

      软件测试的步骤:

      软件测试过程、软件测试步骤、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工具(QTPLoadRunner使用)

   7、软件测试计划与测试分析报告

教学要求:

     掌握:一般的编码原则、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步骤;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原理

     了解: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特点

第七章  软件维护

教学内容:

   1、软件维护的定义

   2、软件维护过程

   3、软件可维护性

   4、软件再工程

教学要求:

     掌握:软件维护的类型和过程、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了解:软件再工程的概念

第八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教学内容:

    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对象、类、方法、属性、封装、继承、多态性、重载

    2、面向对象方法及其特点

3、面向对象建模

4UML (补充)

  教学要求:

        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面向对象的方法及其特点;UML概念及其组成

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第九章  面向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

    1、获取需求;业务建模;

      业务流程图、参与者、用例、用例图、用例图分包;界面设计;用例描述;活动图

2、分析模型:模式选择;时序图

教学要求:

    掌握:获取需求,业务建模方法;用例及用例图、用例描述、界面设计、分析类 

第十章  面向对象设计

教学内容:

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启发规则;软件重用;

2、 系统分解;设计问题域子系统;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类中的服务;

3、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概念、常见模式

4、 设计模型

    由分析类和设计模式导出设计类;设计模型时序图

  教学要求:

    掌握:设计模式概概念、常见模式特点;由分析类和设计模式导出设计类;设计模型时序图方法;

        了解:常见模式

第十一章  面向对象实现

教学内容:

5、 程序设计风格以及对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健壮性的影响;

6、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

7、 测试类的方法;面向对象的测试用例。

教学要求:

    掌握:面向对象语言的特点,如何选择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的特点和策略;

了解:面向对象的测试用例

第十二章  软件项目管理

教学内容:

    1、软件项目特点、管理的特殊性及软件管理功能

    2、确定项目的工作要求

    3、确定软硬件资源

    4、人员的计划及组织

    5、成本估算及控制

6、进度计划

    7、软件质量管理和配置管理

    8、能力成熟度模型

教学要求:

  了解:项目计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掌握:开发时间的估计方法、进度管理工具和软件配置管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软件与软件工程,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式,结构化分析、设计与编码,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与编码,软件的评审、测试与维护,项目计划与项目管理。

    基本技能:能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参与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

    重点: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维护

    难点:需求分析、软件测试

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五、学时分配

序号   章节顺序及名称                       时数

1     软件工程概述                           2

2     软件过程与生命周期建模                  2

3     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方法                    6

4     系统分析                               6

5     系统设计                               6

6     系统实现                               4

7     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                      2

8     项目管理                               2

9     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                      2

合计时数                                    32

六、考核方式

1.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本课程概念较多,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面授)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每章课后应安排作业,作业应让学生尽可能在CASE环境下进行,或掌握实用的模型建造工具如Visio

    3)对课程中关键性概念、设计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4)如条件许可,应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2.考核:本课程采用笔试考核。

新疆大学“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of Communications

课程编号:E100013                            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总 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线性和非线性)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通信原理教程(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樊昌信,电子出版社,2006

参 考 书:《通信原理》,曹志刚,高教出版社,199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通信原理”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目的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的理论和基础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以通信系统的模型为主线,讲述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系统性能分析方法。使通信专业的本科生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以现代通信系统和代表发展趋势的通信新技术为背景、以信息传输系统模型为主线,讲述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并以数字通信系统为主,介绍调制、编码、信号设计、噪声分析等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通信原理涉及的理论领域广泛,要求读者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绪论

1l 引言;12 通信系统的组成;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14 信息、及其度量;15 主要性能指标。

2  随机信号分析

2l 引言;2 .2随机过程白一般表述;23 平稳随机过程;24 平稳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25 高斯过程;26 窄带随机过程;2.7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28 随机过程通过线对系统。

3  信道

3. 1 引言;32 信道定义;33 信道数学模型;34 恒参信道举例;35 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6 随参信道举例;37 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8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39 信道的加性噪声;310 信道容量的概念。

4  模拟调制系统

4. 1 引言;42 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43 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44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45 频分复;46 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

5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 1 引言;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55 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件;56 部分响应系统;57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58 眼图;59 时域均衡。

6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

6. 1引言;6.2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6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6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66 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7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7l引言;72 抽样定理;73 脉冲振幅调制(PAM);74 模拟信号的量化;7. 5脉冲编码调制(PCM)。76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77 增量调制;78   DPCM系统中的量化噪声;79 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子电话系统;7IO 话音和图像的压缩编码。

9  差错控制编码

9l 引言;9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93 常用的简单编码;94 线性分组码;95 循环码;

96 卷积码。

10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10.1引言;10.2 正交编码;10.3 伪随机序列;10.4伪随机序列的应用。

11  同步原理

同步的作用与重要性;载波同步的方法与性能;位同步的方法与性能;帧同步的方法与性能;帧同步保护。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差错控制编码
1.
绪论

教学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一般模型、分类、性能指标。

2. 随机信号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稳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窄带随机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对系统。

3. 信息论初步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定义与度量;香农公式。

4. 模拟调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线性调制系统的一般模型与抗噪声性能。调制与解调方法;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加重技术;门限效应。

5.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教学重点与难点:码间干扰;奈奎斯特准则;部分响应;误码率分析。

6.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进制数字信号载波传输系统误码率分析;多进制数字调制(MASKMPSKMFSK)
    7. 
脉冲编码调制(PCM)与增量调制(DM)
教学重点与难点:低通与带通信号采样定理;PCM基本原理;对数量化及其折线近似;PCM编码与译码;

8. 差错控制编码
教学重点与难点:线性分组码;循环码;BCH码;纠错码的误码性能;卷积码的结构和描述。

9.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教学重点与难点:伪随机序列。

10. 同步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载波同步的方法与性能;位同步的方法与性能;帧同步的方法与性能。

五、实践环节 

实验另附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1.

 绪论

2学时

2.

随机信号分析

8学时

3.

信息论初步

6学时

4.

模拟调制

6学时

5.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8学时

6.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10学时

7.

脉冲编码调制(PCM)与增量调制(DM)

8学时

9.

差错控制编码

8学时

10.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4学时

11.

同步原理

4学时

七、考核方式

平行班统一试题;闭卷笔试;平时:20%,期末笔试:80%    

 

新疆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ignals & Systems

课程编号:B105009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

总 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分析、应用数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郑君里,高教出版社,20005月,全国优秀教材

参 考 书:《信号与线性系统》,管致中,高教出版社,20015

《信号与系统》,吴大正,19987

Signal & Systems》,Oppenheim,影印版,1999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的教育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用基本信号(单位冲激、复指数信号等)分解一般信号的数学表示和信号分析法;掌握LTI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线性微分、差分方程,模拟框图等);掌握系统分析的时域法和变换域法。要求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分析的一些重要概念,熟悉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性质,对信号与系统的基本运算比较熟练;强调对信号与系统概念的工程应用及方法:调制、采样、滤波;了解连续时间信号的离散化处理的数学原理,对连续、离散混合系统有初步的了解。

本课程的特点:一是要掌握的公式、定理和性质多;二是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多。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数学与物理概念的紧密结合,深刻理解公式、定理和性质等的物理含义。课程内容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围绕着信号分析和信号如何通过进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个中心。

二、教学基本要求

《信号与系统》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建立信号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信号与系统分析的一些重要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能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课程发展形成和学习要求

信号的描述、示例、运算、分解,特别理解奇异信号和冲激函数分解

系统的模型、分类、分析方法,重点理解线性时不变系统特点

第二章  连续时间系统时域分析

连续时间系统建模,微分方程经典解法,零输入,零状态解法冲激与阶跃响应,卷积及其性质

本章重点冲激响应,卷积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级数,典型信号傅里叶级数,及频谱意义。

傅里叶变换及其分析,典型信号傅里叶级数,频谱意义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应用,周期信号傅里叶变换、抽样定理。

本章为重点章节并要求有两学时习题课

第四章  连续时间系统频域分析

拉氏变换,反变换,性质及应用,电路元件拉氏变换等效

拉氏变换应用于微分方程求解

系统函数及其零、极点分布、系统函数时域频域分析

稳定性分析

双边拉氏变换

本章为重点章节要求有两学时习题课

第五章  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从频域理解系统的作用,系统函数求响应

无失真传输,低通滤波器与其冲激响应

系统可实现性、维纳—佩利准则、希尔伯特变换(选讲)

本章为重点为前两部分

第六章  信号分析的理论基础

信号分解的目标及要求信号的正交分解和完备集

信号的相关分析(区别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选讲)

本章为介绍章节

第七章  离散时间信号和离散系统分析

离散时间信号描述、示例与分解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求解

    单位样值函数响应、卷积

第八章  Z变换、离散系统Z域分析
Z变换定义、收敛域和常用序列的Z变换

Z变换(三种方法)
Z
变换的性质
Z
变换应用

第九章  反馈系统(选讲)

反馈系统分析

稳定性分析(R-H 准则、Nyquist判据)

系统框图、介绍信号流图

第十章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选讲)

系统状态变量的意义

连续、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系统的可观性和可控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绪论 

重点理解线性时不变系统特点

第二章  连续时间系统时域分析

本章重点冲激响应、卷积

本章难点冲激响应、卷积的计算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本章重点为傅里叶变换性质及频谱概念

本章难点为傅里叶变换计算并要求有两学时习题课

第四章  连续时间系统频域分析

本章重点为拉氏变换、反变换、性质及应用、电路元件拉氏变换等效

本章难点为系统函数及其零、极点分布、系统函数时域频域分析

第五章  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本章重点为从频域理解系统的作用,系统函数求响应

本章难点为无失真传输,低通滤波器与其冲激响应

第六章  信号分析的理论基础

本章为介绍章节

第七章  离散时间信号和离散系统分析
本章重点为离散时间信号描述、示例与分解。

本章难点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求解,单位样值函数响应、卷积

第八章  Z变换、离散系统Z域分析
本章重点为Z变换定义、收敛域和常用序列的Z变换,逆Z变换(三种方法)

本章难点为Z变换的性质

第九章  反馈系统

本章重点为反馈系统分析

本章难点为稳定性分析(R-H 准则、Nyquist判据)

系统框图、介绍信号流图

第十章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本章重点为系统状态变量的意义

本章难点为连续、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系统的可观性和可控性

五、实践环节

单独有实验大纲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6

第二章

连续时间系统时域分析

8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12

第四章

连续时间系统频域分析

12

第五章

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6

第六章

信号分析的理论基础

选讲

第七章

离散时间信号和离散系统分析

8

第八章

Z变换、离散系统Z域分析

12

第九章

反馈系统

选讲

第十章*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选讲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relationship
课程编号:C010007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36                               分: 2

先修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广告学、沟通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公共关系学》,居延安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月,20041月第十次印刷,该书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何修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公共关系是一门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状态的学科,其重点内容是通过对社会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动态研究,来维护社会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积极有效地沟通方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关系环境,使社会组织得到社会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从而获得更有效地的发展。所以,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的本质以及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组织正确运行的规律以及组织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和各种问题的技巧。

二、教学基本要求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相应的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重点

第一章  导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把握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本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基本概念入手,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作整体的了解,把握公共关系与其他活动的本质区别,从而达到正确理解这门学科的目的。

本章要求课时:4学时
   
第一节  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二、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和本质特征
   
第二节  公共关系学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由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发展史、公共关系实务三大部分构成。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内容;
   
三、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公共关系概论
   
一、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二、公共关系与营销;三、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
   
第四节  学习公共关系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公共关系学的意义;二、学习公共关系学的方法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从而更深刻的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本章要求学生对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进行了解,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从而掌握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基本思路。
本章要求课时:2学时
   
第一节  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
   
一、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二、公共关系思想在西方的演变;三、公共关系世界性的发展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文化背景:从“理性”转向“人本”;二、政治因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三、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四技术条件:大众传播的普及。

第三章  公共关系意识与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意识的内涵和公共关系原则,把握公共关系活动的准则。本章是公共关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要求学生对公共关系意识的内容,公共关系的原则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公共关系意识,从而更有效的服务于实践活动。
本章要求课时:4学时
    
第一节  公共关系意识的内涵:公共关系意识是一种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原则。它是公共关系实践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并且由感性认识上长为理性认识。
   
公共关系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它由一系列的行为意识组成;
   
一、形象意识;二、公众意识;三、传播沟通意识;四、信息意识;五、服务意识;六、互惠意识;七、长远意识;八、整体意识;九、现代协调意识。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原则
一、“事实第一”原则;二、“整合分”原则;三、“公众利益至上”原则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的每个部分作充分的了解,并掌握每个要素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以便更好的学好这门学科。本章要求学生对社会组织、公众、信息传播三个方面的运行作全面的了解,重点掌握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和方法。
本章要求的课时:4学时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运行及其相关因素;二、社会组织的形象;三、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一、公众及其特点;二、公众的分类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内容-信息传播
   
一、信息和信息方法;二、信息载体-传播媒介;三、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功能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从而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性,并通过对公共关系功能的学习,进一步把握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所在,从而使公共关系活动具体化。要求学生对公共关系的职能和功能都要做重点掌握,以便更好的应用这门学科。
本章要求的课时:2学时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职能
   
一、采集信息的职能;二、咨询建议的职能;三、参与决策的职能;四、协调沟通的职能;五、渗透组织日常事务的职能;六、专题活动的职能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监测功能;二、凝聚功能;三、 调节功能;四、 应变功能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类型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不同行业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和目标,并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和各种公共关系活动的功能作用,更好地掌握公共关系的内涵,把握公共关系活动的准确方向。
本章要求的课时:2学时
    
第一节  主体或部门公共关系
   
一、生产企业公共关系;二、商业服务业公共关系;三、政府公共关系;四、事业团体公共关系。

第二节  对象公共关系

对象公共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员工关系;二、消费者关系;三、政府关系;四、媒介关系;五、社区关系;六、股东关系;七、竞争对手关系;八、国际公共关系

第三节  功能型公共关系

功能型公共关系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一、常事务型公共关系;二、宣传型公共关系;三、征询型公共关系;四、矫正型公共关系

第七章  公共关系工作程序

本章要求学生对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做全面的了解,并重点掌握公共关系调查和公共关系传播的具体操作程序,熟悉公共关系计划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章要求的课时:4学时

第一节  公共关系调查

一、社会组织自我期望形象调查分析;二、组织实际社会形象调查分析;三、形象差距分析

第二节  公共关系计划

一、确立公关目标;二、选择传播媒介;三、公关预算;四、撰写公关书面报告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公共关系传播

一、精选传播形式;二、传播中的障碍消除

第四节  公共关系评估

一、公关评估的意义;二、公关评估的内容;三、公关评估的基本形式;四、公关分析报告
第八章  CIS——企业识别系统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塑造企业形象的战略CIS——企业识别系统的内涵,正确掌握CIS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水平。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是CIS的应用。
   
第一节  CIS的涵义
    
一、CIS的涵义;二、CIS的构成要素;三、CIS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CIS设计和导入遵循的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二、同一系统原则;三、连续一贯性原则
   
第三节CIS的应用
   
一、CIS的导入条件;二、导入CIS的步骤;三、CIS的推行时机
   
第九章  危机公关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危机的类型和处理公关危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要求学生对各种危机公关都要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原因,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章要求的课时:4学时
   
第一节  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
   
危机处理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危机公共关系,就是公共关系在危机中的开发和应用,是处理危机过程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工作者在危机处理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二、冷静性原则;三、全面性原则;四、准确性原则;五、公正性原;六、客观性原则;七、灵活性原则;八、公众性原则;九、针对性原则

第二节  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处理

一、组织行为不当引起危机的概述;二、组织行为不当引起危机的特征;三、组织行为不当引起危机处理

第三节  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及处理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二、突发事件引起危机的特征;三、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处理
   
第四节 失实报道引起的危机处理
   
一、失实报道引进的危机的概念;二、失实报道引起的危机的特征;三、失实报道引起危机和处理
    
第十章  公关行为中的人际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公共关系活动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能掌握人际关系处理的一些技巧,为未来从事公关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在公共关系中的特征、人际吸引以及如何调节人际冲突,重点掌握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基本要领。

本章要求的课时:2学时

第一节  人际关系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和特征

一、人际关系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二、人际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二 、近因效应;三 、晕轮效应;四、 社会刻板印象
   
第三节  人际吸引
   
一、能力吸引 二 、性格吸引 三、报酬吸引 四、相似吸引 五、邻近吸引
   
第四节  如何调解人际冲突
   
一、导致人际冲突的原因;二、 化解人际冲突的方法;三、积极调解没有自己参与的人际冲突
   
第五节  人际交往中的仪表修饰和交往礼节
   
一、仪表修饰和要求;二、交往的礼节要求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工作中的其他活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公共关系工作中的其他活动都有所了解,从而全方位地掌握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容。本章要求学生对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日常活动、专题活动以及谈判活动都要做重点掌握,把握这些活动的技巧,培养从事公共关系活动的能力。
本章要求课时:2学时
   
第一节  形成组织风格和特色
    
一、组织风格的表现和作用;二、形成良好组织风格的风格
   
第二节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和日常活动的组织
   
一、专题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二、仪式庆典活动的组织;三、开放参观活动的组织;四、会议的组织;五、来访接待活动的组织
   
第三节 公共关系工作中的谈判活动
   
一、谈判的特点和类型;二、谈判的原则和策略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是案例讨论和分析。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以闭卷的形式进行。

新疆大学“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arketing

课程编号:B01001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48                                     分:3

使用教材:《市场营销学》(第二版),主编吴健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月第一版,20042月第二版,曾荣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参 考 书:《市场营销学》,主编兰苓,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月第一版

         《市场营销学》,主编郭国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9月第二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学科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它主要研究市场营销组合及其规律性,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关系、市场营销规律及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任务主要是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即企业面临的各种营销关系,探索、执行和驾驭企业市场营销领域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执行和控制企业自身的营销战略与策略。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市场营销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牢固树立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并以此观念为指导去研究和解决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4.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

一、市场和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的概念

2.与市场营销有关的相关概念

二、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及基本内容

四、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市场营销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2.市场和市场营销的含义

3.需要、欲望、需求、效用、价值、满足、交换等概念的掌握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二章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一、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二、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的概念及意义

三、组织创新

市场导向的组织创新,创建知识型企业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市场营销观念的含义,五种观念的内涵及存在背景,新旧观念的根本区别

2.顾客让渡价值的含义及意义,顾客满意的含义及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三章  战略规划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一、企业战略与战略规划

战略的概念、特征以及战略规划的一般过程

二、企业规划总体战略的步骤

认识和界定企业使命,区分战略经营单位,规划投资组合(波士顿矩阵、通用矩阵),规划成长战略(密集式成长战略、一体化成长战略、多角化成长战略)

三、市场营销管理与市场营销组合

1.市场营销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的概念、实质及任务

2.市场营销组合

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战略的含义,战略经营单位的含义

2.理解掌握波士顿矩阵与通用矩阵

3.几种成长战略的含义及如何运用

4.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及具体任务

学时分配:4学时

第四章  市场营销环境

一、微观环境的含义

1.企业:包括市场营销管理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

2.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包括供应商、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辅助商等。

3.市场:包括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

4.竞争者:有愿望竞争者、一般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和品牌竞争者。

5.公众:金融公众、媒介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一般群众和企业内部公众。

二、宏观环境的含义

1.人口环境。主要环境动向的内容及人口流动的特点。

2.经济环境。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收入的构成、恩格尔定律、消费者支出模式、消费者信贷。

3.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种类及自然环境的发展动向。

4.技术环境。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5.政治和法律环境。

6.社会文化环境。

三、环境分析与企业对策

1.环境威胁与企业机会。环境威胁的含义与评价、市场营销机会的含义及分类评价。

2.“环境威胁矩阵图市场机会矩阵图。理想业务、冒险业务、成熟业务和困难业务。

3.企业对策:企业面临威胁的选择有:反抗、减轻和转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影响;竞争者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影响;公众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影响;恩格尔定律;消费者收入的构成;实际收入与货币收入;自然环境的发展动向;环境威胁与市场机会的含义及其分类评价。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五章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一、消费者市场与消费者行为模式

1.消费者市场的含义、特点

2.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

2.社会因素:参照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等。

3.个人因素: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等。

4.心理因素:动机、直觉、学习以及信念和态度等。

三、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1.参与购买的角色:发起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和使用者。

2.购买行为类型:习惯性购买、寻求多样化的购买、化解不协调的购买和复杂购买行为。

3.购买决策过程:引起需要、收集信息(信息主要来源有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公共来源、经验来源等)、评价方案、决定购买和买后感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复杂购买行为的购买决策过程。

学时分配:4学时

第六章  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一、组织市场的类型和特点

二、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非盈利组织市场、政府市场

三、生产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1.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直接重购、修正重购、新购。

2.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使用者、影响者、决策者、批准者、采购者、信息控制者。

3.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

4.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认识需要,确定需要,说明需要,物色供应商,征求供应建议书,选择供应商,签订合约,绩效评价。

四、中间商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1.中间商的购买类型:新产品采购,最佳供应商选购,改善交易条件的采购,直接重购。

2.中间商购买过程的参与者:商品经理,采购委员会,分店经理。

3.中间商购买决策过程:认识需要,确定需要,说明需要,物色供应商,征求供应建议书,选择供应商,签订合同,绩效评估。

4.影响中间商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忠实的采购者、随机型采购者、最佳交易采购者、创造性的采购者、支持广告支持的采购者、斤斤计较的采购者、琐碎的采购者。

五、非盈利组织市场、政府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1.盈利组织市场的类型:履行国家职能的非盈利组织,促进群体交流的非盈利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非盈利组织。

2.非盈利组织的购买特点和方式。

购买特点:限定总额、价格低廉、保证质量、受到控制、程序复杂。

购买方式:公开招标选购、议价合约选购、日常性采购

3.政府市场及购买行为

1)政府市场的购买目的。

2)政府市场购买过程的参与者:行政部门的购买组织、军事部门的购买组织。

3)影响政府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影响,受到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产者市场的含义及特点;采购中心的成员构成;产业市场的购买类型;影响产业市场购买决策的因素及购买决策过程。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七章  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

第八章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一、市场细分战略

1.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大量营销阶段,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目标营销阶段。

2.市场细分的作用: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有利于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地理环境、人口、心理、行为。

4.产业市场细分的标准:人口、经济、采购方法、个性特征。

5.市场细分的原则:可衡量性、可实现性、可盈利性、可区分性。

二、市场选择战略

1.选择目标市场:市场集中化、选择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市场全面化。

2.目标市场战略:无差异营销战略,差异性营销战略、集中性营销战略。

3.选择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的条件:企业能力、产品同质性、产品生命周期、市场的雷同性、竞争者的战略。

三、市场定位战略

1.市场定位的含义。

2.市场定位的步骤。

3.市场定位战略:产品差别化、服务差别化、人员差别化、形象差别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者 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的含义;市场细分的作用;市场细分的程序和原则;消费者细分市场的依据;生产者市场细分市场的依据;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市场定位的策略。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九章  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

一、竞争者分析

(一)识别竞争者

1.行业竞争观念

1)销售商数量及产品差异程度

2)进入与流动障碍

3)推出与收缩障碍

4)成本结构

5)纵向一体化

6)全球经营

2.业务范围导向与竞争者识别

1)产品导向与竞争者识别

2)技术导向与竞争者识别

3)需要导向与竞争者识别

4)顾客导向与多元导向

(二)判定竞争者的战略和目标

1.判定竞争者的战略

2.判定竞争者的目标

(三)评估竞争者的实力和反应

1.评估竞争者的有时和劣势

2.评估竞争者的反应模式

3.竞争平衡的影响因素

二、确定竞争对象与战略原则

(一)顾客价值分析

(二)确定攻击对象和回避对象:强弱之分、远近之分、好坏之分

(三)企业市场竞争的战略原则

1.创新制胜

2.优质制胜

3.廉价制胜

4.技术制胜

5.服务制胜

6.速度制胜

7.宣传制胜

三、市场领导者战略

1.扩大总需求

1)开发新用户:转变未使用者、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地理扩展

2)寻找新用途

3)增加使用量:提高使用频率、增加每次使用量、增加使用场合和及辉、有计划废弃

2.保护市场份额

1)阵地防御

2)侧翼防御

3)以攻为守

4)反击防御

5)机动防御

6)收缩防御

3.扩大市场份额

1)经营成本

2)营销组合

3)反垄断法规

四、市场挑战者战略

(一)确定战略目标与竞争对手

1.攻击市场领导者

2.攻击规模相同但经营不佳、资金不足的公司

3.攻击规模较小、经营不善、资金缺乏的公司

(二)选择挑战战略

1.正面进攻

2.侧翼进攻

3.包抄进攻

4.迂回进攻

5.游击进攻

五、市场追随者与市场利基者战略

(一)市场追随者战略

1.紧密跟随

2.距离跟随

3.选择跟随

(二)市场利基者战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识别竞争者,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利基者的战略选择。

课时分配:4学时

第十章  产品策略

一、产品整体概念

(一)产品及产品整体概念

1.核心产品

2.形式产品

3.期望产品

4.延伸产品

5.潜在产品

(二)产品的分类

1.消费品分类: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非渴求品

2.产业用品分类:材料和部件、资本项目、供应品和服务

二、产品组合

(一)产品组合及相关概念

1.产品组合、产品线和产品项目

2.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和关联度

(二)优化产品组合的分析

(三)产品组合决策

1.扩大产品组合

2.缩减产品组合

3.产品线延伸策略

4.产品线现代化决策

三、产品生命周期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及其阶段划分

1.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2.阶段划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3.产品生命周期的特殊形态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和营销策略

1.导入期的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2.导入期的市场特点

3.导入期的营销策略:快速掠取、缓慢掠取、快速渗透、缓慢渗透

1)成长期的特点与营销策略

1)成长期的市场营销特点

2)成长期的营销策略

3.成熟期的特点与营销策略

1)成熟期的特点

2)成熟期的营销策略:市场改良、产品改良、营销组合改良

4.衰退期的特点与营销策略

1)衰退期的特点

2)衰退期的营销策略:集中、维持、榨取

四、新产品开发

(一)新产品的概念及种类

(二)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1.产品生命周期的现实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

2.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

4.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

(三)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1.新产品构思

2.筛选

3.产品概念的形成与测试

4.出拟营销规划

5.商业分析

6.新产品研制

7.市场试销

8.商业性投放

  (四)新产品采用与扩散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产品整体概念的涵义,产品组合决策的类型,产品生命周期的含义及各阶段的特点与营销策略,新产品构思的来源和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课时分配:6学时

第十章  品牌与包装策略

一、品牌与商标的基本概念

(一)品牌的含义: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用户

(二)品牌的作用

1.品牌对营销者的重要作用

2.品牌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

3.品牌有利于保护品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4.品牌有利于约束企业的不良行为

5.品牌有助于扩大产品组合

6.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益处

7.品牌便于消费者辨认、识别商品,有助于消费者选购商品

8.品牌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

9.品牌有利于促进产品改良,满足消费需求

(三)品牌与商标的区别

(四)品牌资产

二、品牌策略

(一)品牌有无策略

(二)品牌设计及基本原则

1.简洁醒目、易读易记

2.构思巧妙、暗示属性

3.富蕴内涵、情意浓重

4.避免雷彤、超越时空

(一)   品牌归属策略

(二)   品牌统分策略

(三)   品牌更新

(四)   品牌扩展

(五)   品牌保护

二、包装策略

(一)包装的涵义、种类和作用

1.包装的含义

2.包装的种类

3.包装的作用:保护商品、便于储运、促进销售、增加盈利

(三)包装标签与包装标志

(四)包装的设计原则

1.安全

2.适于运输,便于保管与陈列,便于携带和使用

3.美观大方、突出特色

4.包装与商品价值和质量水平相匹配

5.尊重消费者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6.符合法律规定,兼顾社会利益

()包装策略

1.类似包装策略

2.等级包装策略

3.分类包装策略

4.配套包装策略

5.再使用包装策略

6.附赠品包装策略

7.更新包装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牌与商标的区别,品牌的重要性,品牌设计的原则,包装设计的原则及包装策略

课时分配:4学时

第十一章  定价策略

一、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

(一)定价目标

1.维持生存

2.当期利润最大化

3.市场占有率最大化

4.产品质量最优化

5.产品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变动成本、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机会成本

(二)市场需求

(三)竞争者的产品和价格

二、定价的一般方法

(一)成本导向定价法

1.成本加成定价法

2.目标定价法

3.边际成本定价

(二)需求导向定价法

1.认知价值定价法

2.反向定价法

(三)竞争导向定价法

1.随行就市定价法

2.投标定价法

三、定价的基本策略

(一)折扣定价策略

1.价格折扣的主要类型:现金折扣、数量折扣、功能折扣、季节折扣、价格折让

2.影响价格折扣的主要因素

(二)地区定价策略:FOB原产地定价、统一交货定价、分区定价、基点定价、运费免收定价

(三)心理定价策略:声望定价、尾数定价、招徕定价

(四)差别定价策略

1.差别定价的主要形式:顾客差别定价、产品形式差别定价、产品部位差别定价、销售时间差别定价

2.差别定价的适用条件

(五)新产品定价策略:撇脂定价、渗透定价

(六)产品组合定价策略:产品大类定价、选择品定价、补充产品定价、分部定价、副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定价

四、价格变动及价格调整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几种定价方法的应用、定价技巧

课时分配:4学时

第十二章  分销策略

一、市场营销渠道的特性

1.市场营销渠道的含义;市场营销渠道与分销渠道的区别。分销渠道的含义。渠道层次的含义。

2.渠道流程的类型:实体流、所有权流、付款流、信息流和促销流。

3.市场营销渠道的职能:研究;促销;接洽;配合;谈判;物流;融资;风险承担。

二、批发商与零售商

1.批发商的含义。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差异。

2.批发商存在的必要性,即批发商的主要职能。

3.批发商的主要类型

5.零售商的含义与类型

三、市场营销渠道系统的发展

1.直接市场营销系统。直销的含义、特点及主要方式。多层传销的含义、特点。

2.垂直市场营销系统的含义;公司系统;合约系统。

3.水平市场营销系统与多渠道市场营销系统的含义

4.渠道的合作、冲突与竞争

四、渠道设计决策

1.确定渠道目标与限制。影响渠道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2.明确各种渠道交替方案。密集分销、选择分销和独家分销的含义。

3.评估各种可能的渠道交替方案。评估标准有:经济性、控制性和适应性。

五、渠道管理决策

1.选择渠道成员

2.激励渠道成员

3.评估渠道成员

六、改进决策

(一)增加或减少某些渠道成员

(二)增加或减少某些市场营销渠道

(三)改进整个市场营销系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市场营销渠道与分销渠道的区别;直接市场营销渠道的形式;构成渠道的流程及市场营销的职能;批发商的主要类型;商人代理商与制造商代理商的联系与区别;零售商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直销的特点、主要方式;公司系统的主要形式;特许经营组织的主要类型;影响渠道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者激励中间商的主要措施。

学时分配:4学时

第十三章  促销策略

一、销组合决策

1.促销组合与促销预算。促销组合的构成要素及其含义。增加促销预算的主要原因。

2.确定促销组合需考虑的因素:产品类型;推式与拉式策略;促销目标;产品生命周期;经济前景等。

二、广告策略

1.广告性质

2.公共关系广告与商品广告的含义与区别;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及必须注意的原则。

3.确定广告预算的方法。

4.广告媒体与广告效果

1)广告媒体与展露效果。送达率、频率、影响、展露总数的含义。制定媒体计划时可能遇到的难题。

2)广告媒体选择。各广告媒体的优缺点。

3)广告效果

三、人员推销的特点

1.人员推销的含义和形式

2.销售人员的工作任务

3.人员推销的特点

4.人员推销决策

1)人员推销决策的内容

2)销售队伍规模的确定

3)销售工作安排

4)销售区域设计

5)销售人员的招聘、挑选与训练

6)销售人员的激励与评价

四、销售促进决策

1.销售促进的分类:针对消费者的促销工具;针对产业市场的促销工具以及针对中间商的促销工具。

2.销售促进决策

五、公共关系

1.公共关系的作用

2.公共关系与赞助

3.公共关系的优势与特点

4.公共关系决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增加促销预算的主要原因;确定促销组合所需的主要因素;企业确定广告预算的主要方法及各自优缺点;各种广告媒体的优缺点;沟通效果的研究目的;测定广告销售效果的主要方法。

人员推销的主要形式及特点;企业挑选销售人员的主要标准;佣金制度的优缺点;反映销售人员销售绩效的主要评估指标;销售促进的主要内容;选择销售促进必须考虑的因素。

学时分配:6学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见上

五、实践环节

期中让学生进行有条件的市场调研活动。

六、学时分配

章 节

       

学 时

第一章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

4

第二章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2

第三章

战略规划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4

第四章

市场营销环境

4

第五章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4

第六章

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2

第七章

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略)

 

第八章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2

第九章

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

4

第十章

产品策略

4

第十一章

品牌与包装策略

4

第十二章

定价策略

4

第十三章

分销策略

4

第十四章

促销策略

4

 

答疑

2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

                                                 

新疆大学“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课程编号:B01000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48                                     分:3

    材:《管理学教程》,周健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

参考书目:《管理学》,徐国华,张德,赵平,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0

         《管理学教程》,戴淑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一、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发展历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职能、手段,管理活动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内容。通过学习管理学有理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其它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能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管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课堂听讲的基础上,阅读相关参考书籍,课后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管理的一般概念。要求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对管理的几种定义,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学的特征等内容。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要求重点掌握管理的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计划职能。使学生了解计划的定义、特点、作用、类型,组织目标、计划工作的步骤、现代计划方法。

第四章  组织职能。使学生掌握何为组织、组织设计及其任务、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权变理论。团队组织、组织变革等内容。

第五章  控制职能。掌握控制的内涵、控制过程、控制手段、控制类型、具体方法,重点掌握实施有效控制的原则。

第六章  领导职能。要求学生理解领导的内涵、对领导的不同定义,重点理解关于领导研究的不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进行比较评价。

第七章  协调职能。要求学生对冲突、沟通、人际关系、公共关系在管理中的意义有深入的理解。

第八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了解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的涵义。组织与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比较管理。要求学生掌握美国、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的管理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讨论比较。

第十章  新世纪管理。要求学生了解国际管理的特征,国际管理者的特点,学习型组织的具体内容,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意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管理学的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容,管理科学的八大学派的主要思想。难点在对不同管理理论的评价比较,对管理四大职能的深刻理解。的主要内容。

五、实践环节

组织对实践和理论问题的课堂讨论。

六、学时分配

序 号

    

学时数

 

1

第一章 管理的一般概念

4

布置作业3次,组织讨论课2

2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

4

3

第三章 计划职能

4

4

第四章 组织职能

4

5

第五章 控制职能

4

6

第六章 领导职能

6

7

第七章 协调职能

6

8

第八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9

第九章 比较管理

4

10

第十章 新世纪管理

4

11

复习

2

12

考试

2

合计

 

48

七、考核方式

满分100分,期末闭卷考试,占80%,平时课堂成绩与作业各占10%

 

 

新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编号:C010010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管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人力资源管理》,陈维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月第四版,优秀教材

参 考 书:《人力资源管理》,黄维德

《人力资源管理》,于秀芝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是本专业的一门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的人物和事件等要把握;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权变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人力资源定义、特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内容;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内容体系和任务及战略意义;

3.掌握国内外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4.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趋势。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相结合。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人力资源

1. 人力资源的概念

2.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3.人力资源的特点

二、人力资源管理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2.人力资源管理的功用

3.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4.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与意义

5.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体系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1. 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

3.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人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

2.掌握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法则;

3.掌握编制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方法;

4.了解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系统讲授、讨论和进行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1.关于人性的认识

2.人本管理理论

3.激励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

2.政治环境分析

3.国家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政策

4.法律环境分析

5.国家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法规

6.经济环境分析

7.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三、人力资源成本与投资决策

1. 人力资源成本概述

2.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法

3.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程序

4. 人力资源投资收益与决策分析

四、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1.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概述

2. 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3. 人力资源规划编制与决策实施

第三章 职务分析与评价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职务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2.掌握职务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3.了解定员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到企业里进行调查实习,并做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职务分析概述

1.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

2.类型与流程(包含职位分类)

3.作用与意义

4.分析的内容

二、职务分析方法

1.基本分析方法

2.任务分析技术

3.人员分析技术

4.方法分析技术

三、职务评价

1.经验排序法

2.因素综合分类法

3.因素比较法

4.因素评分法

5.市场定位法

四、定员管理

1.定员管理概述

2.定额

3.定员

第四章  员工招聘与甄选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 了解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的意义与作用。

2. 掌握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的程序。

3. 重点掌握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的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并进行角色扮演。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员工招聘与甄选概述

1. 招聘的概念与作用

2. 招聘的制约因素

3.甄选概述

二、员工招聘与甄选程序

1. 招聘的程序

2. 甄选的程序

三、员工招聘与甄选方法

1. 招聘的途径

2. 心理测验方法(注意心理测评的说法)

3. 面试方法

4. 评价中心技术

5.其他甄选方法

第五章  员工培训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培训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2.掌握目标制定、需要分析与效果评估的方法;

3.重点掌握培训课程设计模式和培训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员工培训概述

1. 培训的概念

2.培训的内容与种类

3. 学习理论在培训中的应用

二、培训程序

1. 培训需要分析

2. 培训计划制定

3. 培训课程设计

4.培训效果评估

三、培训的方法

1. 讲授法

2. 案例分析法

3.角色扮演法

4. 研讨法

第六章  员工考评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 掌握员工考评的定义、目的、原则及程序;

2. 重点掌握考评指标和内容、标准的设计方法;

3. 掌握考评的分类、执行与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和到企业里进行调查。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员工考评概述

1. 考评的概念(注意考核的说法)

2. 考评的类型

3.考评的功能与作用

二、员工考评标准的设计

1. 考评标准的概述

2. 指标设计方法

3. 指标量化技术

三、员工考评方法

1. 印象评判法

2. 相对比较评判法

3.因素分解综合评判法

4.常模参照与效标参照考评法

四、员工考评的组织管理

1.准备

2.动员

3.实施

第七章  薪酬管理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薪酬管理的基本思想;

2.重点掌握薪酬制度的主要形式;

3.掌握新酬制度的设计原则、程序和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薪酬管理概述

1. 薪酬的定义

2. 薪酬的功能

二、薪酬制度的形式

1. 岗位制

2. 技能制

3. 结构制

4. 其它形式

5.薪酬制度的比较

三、薪酬制度的设计

1. 设计的基本原则

2. 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第八章  职业发展管理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 掌握人力资源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2. 掌握人力资源配置的形式与方法;

3. 掌握就业指导的方法;

4. 掌握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劳动关系与合同管理

1. 劳动关系

2. 劳动合同

二、人力资源配置

1. 人力资源市场

2. 人力资源的流动

3. 就业指导

三、职业生涯管理

1. 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2. 职业生涯选择理论

3. 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4.组织在职业生涯管理与职业发展中的任务与作用

5.职业生涯开发的具体方法

第九章  员工保障管理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体系;

2.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与现状;

3.重点掌握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与工伤保险等的基本内容;

4.掌握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的基本法律规定与作业条件管理。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进行社会调查。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员工保障管理概述

1. 保障管理的概念

2. 保障管理体系建设的原则

3. 社会福利

二、劳动安全卫生与作业条件管理

1. 劳动安全卫生概述

2. 劳动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

3.劳动安全卫生的基本制度

4.劳动安全卫生的组织与管理

5.员工的职责、权利与义务

6.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7.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

三、养老保险制度

1. 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2. 养老保险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3. 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

四、医疗保险制度

1. 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2. 医疗保险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3. 现有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五、工伤保险制度

1. 工伤保险制度概述

2. 工伤保险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3. 现有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

六、失业保险制度

1. 失业保险制度概述

2. 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3. 现有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

四、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4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与投资决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概述

4

第三章

职务分析概述,职务分析方法,职务评价,定员管理

6

第四章

员工招聘与甄选概述,员工招聘与甄选程序,员工招聘与甄选方法

6

第五章

员工培训概述,培训程序,培训的方法

6

第六章

员工考评概述,员工考评标准的设计,考评方法,员工考评的组织管理

6

第七章

薪酬管理概述,薪酬制度的形式,薪酬制度的设计

4

第八章

劳动关系与合同管理,人力资源配置,职业生涯管理

6

第九章

员工保障管理概述,劳动安全卫生与作业条件管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6

五、考核方式

考试。

                          

新疆大学《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编号:B010017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

总 学 时:54                                   分:3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金融学》(第四版),曹龙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参 考 书:《金融学》(第三版),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金融学》,丁志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1、掌握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信用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构成。3、了解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对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金融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操作机制,掌握国际金融的一般知识和原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货币银行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达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货币-金融本源性要素

    内容:货币“质”、“量”的规定性;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作用。

    要求:掌握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

2、货币制度

内容: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中国的货币制度、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与体系。

要求:货币的形式;货币制度及其构成;国际货币制度与体系。

3、信用、利息与利率

内容:信用概述;信用及其工具;利息的本质、利息率及其分类;决定及影响利率的因素;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要求:掌握信用的特征、职能;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信用工具;利息的本质与利息率;决定及影响利率的因素;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4、外汇与汇率

内容:外汇与外汇储备;汇率及其决定;汇率变动的影响及其约束条件;外汇风险与外汇管理。

要求:掌握外汇的概念与特征;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汇率标价法;汇率种类;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的基本效应及约束条件。

5、金融市场

内容:金融市场及其要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其他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要求:了解金融市场的分类、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离岸金融市场。

6、金融机构

内容:金融机构概述;中国的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

要求:了解金融机构的功能和类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7、商业银行

内容:商业银行概述;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与管理;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要求: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与类型;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巴塞尔协议》主要内容;中国存款保险制度。

8、中央银行

内容: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独立性问题;中央银行的业务。

要求: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其它业务。

9、货币需求

内容:货币需求概述;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要求:掌握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10、货币供给

内容:货币供给及其理论;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要求:掌握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的形成、运行、决定和调控机制。

11、货币均衡

内容:货币均衡及其理论模型;货币失衡及其调整途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要求:掌握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货币失衡的原因及其调整方法。

1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内容: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通货紧缩及其理论;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

要求:了解通货膨胀的涵义及其分类;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

13、货币政策调控

内容:货币政策及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理论;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要求:掌握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4、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

内容: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理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要求:了解金融发展理论;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及表现;掌握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金融创新及其理论;金融监管;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货币的本质、职能

2、 货币制度

3、 信用及利息

4、 金融市场

5、 商业银行

6、 中央银行

7、 货币供求

8、 货币政策调控

五、学时分配

 

     

 

1

货币-金融本源性要素

4

2

货币制度

4

3

信用、利息与利率

4

4

外汇与汇率

3

5

金融市场

5

6

金融机构

2

7

商业银行

4

8

中央银行

4

9

货币需求

3

10

货币供给

5

11

货币均衡

4

12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

13

货币政策调控

4

14

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

4

     

 

54

六、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笔试。

新疆大学“中央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entral Banking

课程编号:C01030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

使用教材:《中央银行学》,王广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参 考 书:《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比较中央银行制度》,张贵乐,中国财经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钱得勒等,中国财经出版社

《中央银行学》,马寅初,见《马寅初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央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必修课。课程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性质、职能、运行机制及其调节管理宏观经济的客观运动规律,研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货币政策要求形成的现代中央银行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经验和方法。课程融理论性、业务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央银行理论与业务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职能和组织形式;掌握有关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和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掌握有关中央银行主要业务的操作流程和运作方式;了解中央银行调查统计与宏观经济金融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宏观金融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准确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以及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中央银行的地位、作用,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责以及中央银行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三章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责表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通晓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与原则,懂得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分类,了解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和内容。

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央银行负债业务的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和其他负债业务,掌握重要的概念。

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的原理及重要概念。

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了解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运作过程,明确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中的作用。

第七章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央银行的经理国库业务、会计业务和调查统计业务等,掌握其中的主要业务。

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

通过本章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掌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指标及决策原理,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业务操作的原理,了解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操作的机理与运用。

第十章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懂得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一般理论,掌握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了解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体制。

第十一章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通晓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设立、开业和日常经营监管的有关规定,了解对危机银行处理的一般措施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和一般原则,掌握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监管的有关内容。

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与业务往来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央银行在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地位,了解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的有关内容,掌握际货币体系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协调的原理。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原因、中央银行的职能、制度类型和组织机构。

    第二章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职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第三章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责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的法律规范与原则,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

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及其他负债业务构成。

    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贷款业务 、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外汇储备业务及其他一些资产业务。

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

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系的运作过程和原理。

第七章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的经理国库业务、会计业务和调查统计业务。

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应。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政策工具。

第十章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十一章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设立、开业和日常经营监管,危机银行处理的一般措施。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的一般原则和监管内容。

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与业务往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协调。

五、学时分配

计划课时分配表

章节

内容

课时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

第二章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

第三章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4

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4

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4

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

4

第七章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3

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

4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

4

第十章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4

第十一章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4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4

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与业务往来

3

合计

 

48课时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必修课,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经济法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Law

课程编号:B010005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法学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经济法律通论》,刘文华 肖乾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参 考 书:《经济法案例分析》,李艳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经济法》,潘静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目的和任务:经济法是21世纪对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之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对现有的经济法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在把握现行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努力跟踪我国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和经济法学理论的学科前沿动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现行经济法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用法学理论解释和分析实际案例,做到学以致于用;注意跟踪和把握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要求了解经济法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及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经济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经济财产所有权关系等内容。为学习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企业法  要求把握国有企业法、集体企业法、三资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的相关法律规定,用法律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

第三章  企业破产法  要求把握有关破产界限的法律规定;破产申请的提出与破产案件受理;债权人会议;破产和解与整顿;破产财产的构成与破产清算等内容。

第四章  公司法  要求把握有关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法律规定,在把握理论的基础之上加强实际操作能力。

第五章  合同法  要求在了解有关合同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案例的分析把握有关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主要内容、合同的履行、合同责任等相关法律规定。

第六章  工业产权法  要求在了解工业产权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把握有关商标法和专利法的基本内容,会用法理分析案例。

第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要求把握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应如何惩治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八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要求把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以及经营者义务的法律规定,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企业破产法、公司法、合同法、工业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关于破产界限的认定和破产财产构成的认定;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发行与转让;关于合同的保全及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关于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及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重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难点:如何准确把握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

第二章  企业法  重点: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结构、投资及利益分配;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特征以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主要区别;外资企业的特征、组织形式与法律地位;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设立条件;合伙企业的特征、设立条件、入伙与退伙;难点:国有企业经营权的贯彻落实。

第三章  企业破产法  重点: 破产界限的认定、破产财产的构成及破产清算。难点在实践中破产界限的认定和破产财产构成的认定。

第四章  公司法  重点: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组织机构。难点: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发行与转让。

第五章  合同法  重点:合同订立的程序、无效合同的确认及处理、合同的主要内容。难点合同的保全及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第六章  工业产权法  重点:商标注册的条件、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商标专用权的内容;专利权的取得、专利权的客体、专利侵权行为。难点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第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重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难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第八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重点: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难点:消费者求偿主体的法律规定。

五、实践环节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到二者的融会贯通。每章都有案例分析,根据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并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共计8学时。

六、学时分配

 

       

学 时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6

第二章

企业法

8

第三章

破产法

6

第四章

公司法

8

第五章

合同法

8

第六章

工业产权法

6

第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2

第八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按学校规定的统一试卷格式出题考试)。

 

 

新疆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

课程编号:B010003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总 学 时:96                                       分:6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月,教育部推荐教材

参 考 书:《经济学》,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西方经济学》,梁小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经济主体行为及活动的客观规律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别西方各经济学流派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掌握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能够比较熟练地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好后续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引论 对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及与供求曲线有关的基础知识 

第三章   效用论  主要讲边际效用原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第四章   生产论  主要讲生产和生产函数、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以及厂商实现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

第五章   成本论 考察厂商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均衡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分析完全垄断市场中的厂商均衡、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均衡、寡头市场中的厂商均衡。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介绍分配论的需求方面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介绍分配论的供给方面,并讨 论了生产      要素市场的均衡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  主要讲一般均衡论的现状与发展

第十一章      福利经济学 分析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十二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分别论述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以及相应的 微观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说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

第十四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讨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

第十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 的IS-LM模型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运用IS-LM模型分析西方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论述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和后果

第十八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论述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介绍国际经济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说明国际经济部门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来处理有关的国际经济问题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介绍几个主要的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十二章   通货膨胀理论 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十三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介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四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对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评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3.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4.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5.均衡价格的含义。

6.供求定理。

7.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

8.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9.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1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11.消费者均衡的公式。

12.用无差异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14.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15.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理。

16.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17.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

18.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

19.工资、利息、地租的决定。

20.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含义。

21.瓦尔拉斯均衡。

22.帕累托最优。

23.市场失灵及其原因。

24.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核算。

25.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26.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27.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28.乘数的含义与计算。

291S-LM模型。

30.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2.货币政策的内容及运用。

33.通货膨胀的含义及解释。

34.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35.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五、实践环节

以课堂讲述为主要手段,以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为辅助手段。

六、学时分配

 

       

 

第一章

引论

4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概念

6

第三章

效用论

6

第四章

生产论

6

第五章

成本论

6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6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6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4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4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

4

第十一章

福利经济学

4

第十二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4

第十三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4

第十四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

第十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4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4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4

第十八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4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2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4

第二十二章

通货膨胀理论

4

第二十三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4

第二十四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4

 

 

108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B010009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48                                分:3

适用专业:管理类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民、汉本科生)

先修课程: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教材及参考书:

选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200012

参 考 书:《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

《管理信息系统》,陈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9

《数据库系统原理》,李建中,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4

《现代计算机网络教程》,陶世群,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1

《信息经济教程》,陈禹,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李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管理信息系统》各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社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information age》,斯蒂芬·哈格等,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一、课程基本性质、目的和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网络等先导课程的知识,是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等,同时使学生把前修课的知识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即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信息、数据处理、信息与计划、控制、信息与决策支持等基础知识。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法,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开发方法,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最新发展动态,初步具有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选修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完成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

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以及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系。

    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

    4.能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

5.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系统评价的原理。

6.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系统与环境

1.1.2  数据与信息

1.1.3  管理信息与信息管理

1.1.4  管理信息系统 及其分类

1.1.5  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2.1  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构成原则

1.2.2  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实例

理解:系统、环境、数据、信息、管理信息、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系统与环境的联系;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和区别;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它们的特征;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构成原则。

2.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1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基础

2.1.1  技术基础

2.1.2  管理基础

2.1.3  人才基础

2.2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2.2.1  计算机系统技术

2.2.2  数据通信技术

2.2.3  计算机网络技术

2.2.4  数字式程控交换机与综合业务数字网络

2.2.5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2.2.6  数据组织与数据库技术

掌握: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基础和人才基础。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3.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

3.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

3.2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

3.2.1  生命周期法

3.2.2  原型法

3.2.3  面向对象方法

3.3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策略

3.4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

3.5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工作与项目管理

3.5.1  系统开发方式

3.5.2  系统开发的组织机构与分工

3.5.3  系统开发的人员组成与职责

3.5.4  开发计划与质量控制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策略、开发的过程、开发的组织工作与项目管理。

4.  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4.1  初步调查

4.1.1  调查的内容和目的

4.1.2  调查的方式方法

4.1.3  调查用的工具

4.2  可行性分析

4.2.1  可行性研究

4.2.2  可行性分析报告

4.2.3  可行性论证会

4.3  详细调查

4.3.1  组织机构调查

4.3.2  事务处理调查

4.3.3  信息流程的调查与分析

4.4  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4.4.1  企业与业务重构

4.4.2  逻辑模型建立

4.5  编写系统说明书与系统分析评审

4.6  管理模型简介

①掌握:基于SSA的系统调查与分析过程模型;系统初步调查的内容、目的和工具;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编写与论证;系统详细调查的内容、方法和主要图表工具的画法(组织结构图、业务流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和数据——功能格栅图);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方法以及系统说明书的编写方法与系统分析评审。

②理解:系统详细调查中其它工具的画法与使用;选择和建立管理模型的步骤。

③了解:企业与业务重构的概念;企业管理中常用的管理模型。

5.  系统设计

5.1  系统的总体设计

5.1.1  系统功能结构的划分

5.1.2  系统环境的配置

5.1.3  确定系统的计算机处理流程

5.2  代码设计

5.2.1  代码设计的原则

5.2.2  代码结构的类型

5.2.3  代码的检验

5.2.4  代码设计的任务与方法

5.3  输出设计

5.3.1  确定输出内容

5.3.2  选择输出方式

5.3.3  输出格式设计

5.4  输入设计

5.4.1  确定输入内容

5.4.2  选择输入方式

5.4.3 输入格式设计

5.4.4 输入数据的校验

5.5  数据存储设计

5.5.1  文件设计

5.5.2  数据库设计

5.6  其他设计

5.6.1  对话设计

5.6.2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5.7  编写实施方案与系统设计评审

①掌握:基于SD的系统设计过程模型;系统总体设计的任务和方法(包括系统功能结构划分的方法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图的画法、系统环境配置方案的制定和系统计算机处理流程的设计等);代码设计的原则、结构的类型、代码设计的任务与方法;输出、输入的内容和格式设计;输入数据的校验方法;数据存储设计中的数据库设计技术;对话设计与可靠性设计的任务和方法;系统实施方案的编写与系统设计评审。

    ②理解:代码校验的方法;数据存储设计中的文件设计技术。

6.系统实施与转换

6.1  系统环境的实施

6.2  程序设计

6.2.1  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特点

6.2.2  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方法

6.2.3  应用软件的选购与系统集成

6.3  系统调试

6.3.1  调试的任务与工作原则

6.3.2  调试过程

6.3.3  调试的方法

6.4  编写系统使用说明书

6.5  系统的转换

6.5.1  系统转换的内容

6.5.2  系统转换的方式

6.6  系统验收

①掌握:系统实施与转换阶段的过程;系统环境实施的任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方法;系统调试的过程与方法;系统使用说明书的内容;系统转换的内容与方式;系统验收的组织。

    ②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特点;应用软件的选购与系统集成;系统调试过程与开发过程的关系。

7.  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7.1  系统管理与维护的组织工作

7.2  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7.3  系统的评价

①理解:系统管理与维护阶段的过程;系统管理与维护的组织;系统日常管理与维护的内容;系统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8.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

8.1  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8.1.1  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8.1.2  用户网络工作环境的设置

8.1.3  应用程序系统上网的步骤

8.2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布策略

8.2.1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布形式

8.2.2  分布策略的选择及其制定原则

8.2.3  数据的一致性

8.3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与管理信息系统

8.3.1  客户机/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8.3.2  客户机/服务器与传统网络系统的区别

8.3.3  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的结构

8.3.4  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

①掌握: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应用程序上网的步骤;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布形式;分布策略的选择及其制定原则。

②理解:数据的一致性;客户机/服务器的基本概念;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的结构;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客户机/服务器与传统网络系统的区别。

9.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9.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的一般描述

9.2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的方法与策略

9.3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实例

9.4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

①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的概念、特性和构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具的概念。

10.信息系统的其他类型简介

10.1  制造资源计划 MRP-II

10.1.1 MRP-II的基本概念

10.1.2 MRP-II的组成和原理

10.1.3 MRP-II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10.2  决策支持系统 DSS

10.2.1 DSS的基本概念

10.2.2 DSS的结构模式及基本功能

10.2.3 DSS的分析与设计

10.3  人工智能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0.3.1 人工智能及其研究领域

10.3.2 专家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0.3.3 智能管理信息系统IMIS

10.4  办公自动化

10.4.1 办公自动化的含义

10.4.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10.4.3 OA与MIS

10.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0.5.1 CIMS的逻辑功能结构

10.5.2 CIMS实例

10.6  基于INTRANET的新一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0.6.1INTRANET技术及其特点

10.6.2 基于INTRANET的MIS体系结构

10.6.3 实例

了解:MRP-II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原理;DSS的基本概念、结构模式和功能;DSS与MIS的关系;专家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智能管理信息系统IMIS;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结构;CIMS的逻辑功能结构;基于INTRANET的MIS体系结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本章重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构成原则。

本章难点:教学中要注意解释系统与环境、数据与信息、管理信息与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实例分析加强对结构构成原则的理解。

2.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本章重点:介绍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其中,技术基础中有些是前修课学过的内容,可提纲式地进行归纳,起复习的作用;通过实际例子说明这些技术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

本章重点:开发方法学,必须提高学生对方法学的认识,用实际经验和教训说明掌握开发方法学的重要性。

本章难点:开发方法学

4.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本章重点:系统分析。

本章难点:详细调查与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可以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和实例系统文档分析,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编写系统说明书的能力。

5.系统设计

本章重点:系统设计。

本章难点:总体设计和各种具体物理设计的任务与方法,可以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能力。

6.系统实施与转换

本章重点:程序设计方法和系统集成、系统调试和系统转换。

本章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实现、调试与转换的能力。

7.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本章重点:系统管理与维护阶段的过程;系统管理与维护的组织。

本章难点:系统日常管理与维护的内容;系统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8.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

本章重点:网络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

本章难点: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布策略及其制定原则、客户机/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9.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本章重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的概念、特性和构成。

本章难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具。

10.信息系统的其他类型简介

本章重点: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的类型、概念与实例的理解。

本章难点: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的类型、概念与实例的理解。

五、实践环节

可根据课程内容实际安排:

1.现行系统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2.系统分析、系统总体设计;

3.整理文档资料。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4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6

第三章

各种类型的应用系统

4

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

6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6

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0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0

第八章

系统实施、评价与运行管理

10

第九章

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

4

第十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信息系统的其他类型简介

4

七、考核方式

作业10%、实践参与20%、期末考试70%,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72                              分:3.5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管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王珊,萨师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2版,李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第3版,何玉洁,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专业等众多专业提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数据库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具有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设计、SQL语言熟练使用等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阐述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的概念,数据库结构中三级模式结构、两极映射功能与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系统组成等内容。

本章要求课时:4学时

课程内容

1、数据库系统概述

2、数据模型

3、数据库系统结构

4、数据库管理系统

5、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了解关系类型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沿革;关系演算的概念;需要掌握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定义;关系模型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关系代数中的各种运算、元组关系演算语言PLPHA及域关系演算语言QBE等,能够使用这些语言完成各种数据操纵。

本章的难点在于关系代数。由于关系代数较为抽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

本章要求课时:6学时

课程内容

1、关系模型

2、关系操作

3、关系的完整性

4、关系代数

5、关系演算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了解SQL语言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了解关系数据库技术和RDBMS产品的发展过程。需要牢固掌握SQL语言的特点;数据表的定义、删除与修改、数据插入、修改、更新、数据表单表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视图的定义、查询、更新;索引的建立与删除。

本章的难点在于用SQL语言正确的完成复杂查询。

本章要求课时:12学时

课程内容

1SQL概述

2、数据定义

3、查询

4、数据更新

5、视图

6、数据控制 

第四章.关系数据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了解什么是一个“不好”的数据库模式;模式的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规范化理论的重要意义;需要掌握关系的形式化定义;数据依赖的基本概念、范式的概念;从1NFBCNF的定义;规范化的含义和作用。

本章的难点在于各个级别范式关系及模式分解。

本章要求课时:4学时

课程内容

1、基本概念

2、规范化理论

3、模式分解

第五章.数据库设计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了解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内容和评价;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需要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数据字典的内容;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的具体设计内容提、设计描述、设计方法等。

本章的难点在于E-R图的设计,数据模型的优化。

本章要求课时:8学时

课程内容

1、数据库设计概述

2、需求分析

3、概念结构设计

4、逻辑结构设计

5、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6、数据库实施和维护

第六章.数据库恢复技术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了解数据库一致状态。数据库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故障类型,这些故障如何影响事务的正常执行,如何破坏数据库数据。数据转储的概念及分类。什么是数据库镜像功能。需要掌握事务的基本概念和事务的ACID性质。数据库恢复的实现技术;日志文件的内容及作用;登记日志文件所要遵循的原则;具有检查点的恢复技术。

本章的难点在于日志文件的使用,系统故障恢复策略。

本章要求课时:4学时

课程内容

1、事务处理

2、恢复策略

3、数据库镜像

第七章.并发控制技术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了解并发控制的概念;两阶段封锁协议;封锁的粒度等概念。需要掌握并发控制的必要性;封锁的类型;基于锁的并发控制协议;封锁协议;封锁粒度等理论。

本章难点在于并发控制的理解及并发调度的可串行。

本章要求课时:4学时

课程内容

1、并发控制概述

2、封锁

4、活锁和死锁

5、并发调度的可串性

6、两段锁协议

7、封锁的粒度

第八章.数据库的安全与保护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了解计算机系统安性问题;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数据加密;触发器;需要掌握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常用方法和技术;数据库中的自主存取控制方法和强制存取控制方法。

本章难点在于数据库安全控制、数据完整性与触发器

本章要求课时:8学时

课程内容

1、安全性概述

2、数据库安全控制

3、视图机制

4、审计

5、数据加密

6、数据完整性

7、触发器

第九章.数据库编程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数据库编程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访问的基本方法;需要掌握嵌入式SQL;存储过程、ODBC/JDBC工作原理。

本章难点在于数据库访问的基本方法、存储过程

本章要求课程:6学时

课程内容

1、嵌入式SQL

2、存储过程

3ODBC编程

第十章.数据库技术新进展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当数据库技术的进展,研究数据库发展的动向,分析各种新型数据库的特点。

本章要求课时:2学时

课程内容

1、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

2、数据库系统发展的特点

3、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本章要求课时:2学时

课程内容

1、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2、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

3、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式演进

第十二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查询处理,客户/服务结构的分布式系统。

本章要求课时:2学时

课程内容

1、分布式数据库概念

2、分布式数据库的模式结构

3、分布事务管理

4、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前景和应用趋势

第十三章.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数据仓库的概念及数据仓库基本原理,了解数据分类、聚类、关联等数据挖掘技术。

本章要求课时:2学时

课程内容

1、数据仓库技术

2、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3、数据挖掘技术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是上机,共18学时。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以闭卷的形式进行。

新疆大学“电力系统电气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语名称:Electrical Equipment of Power System

课程编号:C125708120233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

总 学 时:64 学时                               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使用教材:《发电厂电气部分》,四川联合大学, 范锡普,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11

参考教材:

1.《电力工程》,吴希再,熊信银,张国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发电厂概论》,李朝阳,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年。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门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对学生进行实际工程训练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课堂教学、电化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及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树立工程观点,初步掌握电气主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在计算、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培养与训练,为以后从事有关设计、运行、科研等方面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电气设备设计和运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电气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特点及其选择校验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1.绪论

了解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概况及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发电厂和变电所的类型;

掌握电气设备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2.电气主接线

掌握对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掌握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掌握主变压器的选择---型式.台数和容量;掌握限制短路电流的方法。

厂用电

了解概述--厂用电的重要性.厂用电率。

了解厂用电接线的设计原则和接线形式。

掌握厂用电电压等级的确定;

掌握厂用供电电源及其引接;

了解厂用电动机的自启动校验。

3.导体的发热、电动力及其选择

掌握电流的热效应.电动力效应,及其对电气设备的影响.电气设备的允许温升。

了解导体的发热与散热。

掌握导体的长期发热--长期发热的特点.导体的载流量.提高导体载流量的方法。

掌握导体的短时发热--短时发热的特点.用辛普森法计算短路热效应Qd

了解大电流导体附近钢构的发热。

掌握导体短路时的电动力的计算方法。

掌握短路的电气导体条()间电动力计算.导体的截面形状修正系数。

掌握三相短路的导体相间电动力计算.振动系数β。

了解大电流封闭母线。

掌握导体、电缆、绝缘子和穿墙套管的选择与动、热稳定校验。

4.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

掌握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条件。

掌握高压断路器的原理与选择(电弧理论与灭弧在汉本科讲授)

掌握高压隔离开关的选择。

掌握电流互感器的原理与选择。

掌握电压互感器的原理与选择。

了解限流电抗器的选择。

了解互感器的配置。

了解高压熔断器的选择。

5.配电装置

了解概述--各种配电装置的特点。

了解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

(备注:安排一次电化教学,内容包括:灭弧原理、SF6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屋内配电装置、屋外配电装置等)

6.发电厂和变电所的控制与信号

了解发电厂的控制方式--主控制室控制方式、单元控制室控制方式。

掌握二次接线图。(图形符号.文字符号. 二次接线图内容)

掌握断路器的控制与信号接线("双灯制"接线) 方式及运行操作。

了解中央信号装置。

了解弱电选线(课外阅读)

了解变电所微机实时监控系统(课外阅读)

7.同步发电机的运行

掌握同步发电机的参数及其额定值。

掌握同步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了解同步发电机的非正常运行(汉本科)

了解同步发电机的特殊运行方式。

了解汽轮机的扭动稳定(课外阅读)

8.电力变压器的运行

掌握变压器的负荷能力:变压器的发热和冷却,绝缘老化,变压器等值空气温度,正常过负荷,事故过负荷。

了解自耦变压器的特点及其运行方式.三角形绕组”问题。

掌握变压器的并联运行的基本条件和方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的用途及分类、电气主接线的特性及运行、同步发电机的特性及运行;

课程难点:载流导体的发热及电动力计算、载流导体及电气设备的选择与动热稳定校验。

章节重点:

1.绪论

2.电气设备的分类及作用。

3.电气主接线

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

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

主变压器的选择---型式.台数和容量。

限制短路电流的方法。

4.厂用电

厂用电电压等级的确定;

厂用供电电源及其引接;

5.导体的发热、电动力及其选择

电流的热效应.电动力效应,及其对电气设备的影响.电气设备的允许温升。

导体的长期发热--长期发热的特点.导体的载流量.提高导体载流量的方法。

导体的短时发热--短时发热的特点.用辛普森法计算短路热效应Qd

导体短路时的电动力的计算方法。

短路的电气导体条()间电动力计算.导体的截面形状修正系数。

三相短路的导体相间电动力计算.振动系数β。

导体、电缆、绝缘子和穿墙套管的选择与动、热稳定校验。

6.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

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条件。

高压断路器的原理与选择(电弧理论与灭弧在汉本科讲授)

高压隔离开关的选择。

电流互感器的原理与选择。

电压互感器的原理与选择。

7.发电厂和变电所的控制与信号

二次接线图。(图形符号.文字符号. 二次接线图内容)

断路器的控制与信号接线(“双灯制”接线) 方式及运行操作。

8.同步发电机的运行

同步发电机的参数及其额定值。

同步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9.电力变压器的运行

变压器的负荷能力:变压器的发热和冷却.绝缘老化.变压器 等值空气温度.正常过负荷.事故过负荷;掌握变压器的并联运行的基本条件和方式。

章节难点:

1.导体的发热、电动力及其选择

导体的长期发热--长期发热的特点.导体的载流量.提高导体载流量的方法。

导体的短时发热--短时发热的特点.用辛普森法计算短路热效应Qd

导体短路时的电动力的计算方法。

短路的电气导体条()间电动力计算.导体的截面形状修正系数。

三相短路的导体相间电动力计算.振动系数β。

导体、电缆、绝缘子和穿墙套管的选择与动、热稳定校验。

2.同步发电机的运行

同步发电机的参数及其额定值;同步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五、实践环节(带“*”符号的实验为必做实验,其他为选做实验;每个实验2学时)

1)断路器控制回路安装、操作实验*

2)变电所中央信号操作演示实验*

3)变电所微机综合自动化保护及监控系统操作演示实验

六、学时分配

序号

 

学 时

1

 

4

2

电气主接线

8

3

厂用电

4

4

导体的发热.电动力及其选择

10

5

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

10

6

配电装置

2+2*+2*

7

发电厂和变电所的控制与信号

6

8

同步发电机的运行

6

9

电力变压器的运行

4

10

发电厂、变电所参观

2

11

 

4

 

 

64

(备注: 2*+2* 为电化教学 + 现场参观教学)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其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新疆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语名称: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课程编号:C125707120039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

总 学 时:64 学时                               分:4 学分

先修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电气工程

使用教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张保会,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参考教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贺家李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陈生贵等,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继电保护作为一种安全自动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重大作用及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电流保护、方向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和差动保护等常用保护的基本原理、接线方法和应用范围;理解高频保护、自动重合闸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了解电力系统各主要元件的故障类型,不正常运行状态及相应的保护方式了解各重要保护继电器和微机保护的构成原理,实现方法及一般的调试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和任务

2.继电保护基本知识

3.电网的电流保护

单电源网络相同短路的电流保护;

电网相间短路的方向电流保护;

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中接地短路的零序电流和零序方向电流保护;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保护。

4.电网的距离保护

距离保护的作用原理;

阻抗继电器及其接线方式;

影响距离保护正确工作的因素和措施;

距离保护的整定计算。

5.高频保护

高频保护的原理及分类;

高频闭锁方向保护;

相差高频保护;

微波保护。

6.自动重合闸

自动重合闸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三相自动重合闸工作原理、选择及配合;

单相自动重合闸及综合重合闸。

7.电力变压器保护

电力变压器的故障类型、不正常运行状态及相应的保护方式;

变压器的电流和电压保护;变压器的纵差动保护;变压器的瓦斯保护。

8.发电机保护

发电机的故障类型、不正常运行状态及相应的保护方式;

发电机的纵差动保护;

发电机的失磁运行及失磁保护;

发电机内部定子绕组单相接地及零序电压接地保护;

发电机负序过电流保护。

9.母线保护

装设母线保护的基本原则;母线电流差动保护;电流比相式母线保护。

10.微机继电保护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软硬件系统;微机继电保护算法基础;微机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

1.电网的电流保护和方向电流保护

掌握三段式电流保护的原理,接线方式,保护的整定配合原则以及对继电保护四个基本要求的协调处理方法;掌握方向元件的配置原则,方向继电器的构成,动作特性和接线方法;掌握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中零序电流保护和零序方向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接线特点;了解其整定配合方法;了解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中单相接地的特点。

2.电网的距离保护

掌握距离保护的原理,实现特性,主要构成;了解两电气量的相位比较和幅值比较的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掌握常用阻抗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动作特性;了解精工电流和精工电压的基本概念;了解短路点过渡电阻,分支电流,系统振荡及电压回路断线等因素对距离保护正确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掌握常用距离保护的基本整定原则。

3.电网的纵联保护和高频保护 

了解电流差动式纵联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高频闭锁方向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相差动高频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几种常用信息通道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4.自动重合闸

了解自动重合闸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电力系统对自动重合闸的基本要求;了解单侧电源和双侧电源供电线路上三相一次重合闸的接线,工作原理和选择原则;了解重合闸和继电保护的主要配合方式;了解单向自动重合闸及综合重合闸的概念。

5.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

了解电力变压器的故障,不正常运行状态及相应的保护方式;掌握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整定计算原则,不平衡电流(暂态和稳态)产生的原因以及削弱其影响和提高保护灵敏度的相应措施。*了解自耦变压器零序保护的特点。

6.发电机的继电保护*

了解发电机的故障,不正常运行状态及相应的保护运行方式;了解发电机纵差保护,定子闸间短路保护,定子接地保护,负序电流保护和失磁保护的构成原理;了解发电机变压器组的继电保护和特点。

7.母线的继电保护*

了解高压母线保护的重要性及对母线保护的要求;了解母线保护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8.微机继电保护:

了解微机继电保护的软硬件组成;了解微机继电保护数字滤波原理及算法种类和原理;了解各种判据在微机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

过电流保护、方向保护、纵差动保护、距离保护及微机保护的组成及应用。

课程难点:

距离保护与微机保护。

章节重点:

1.电网的电流保护

重点掌握三段式电流保护的原理、接线方式、保护的整定配合原则以及对继电保护四个基本要求的协调处理方法;

2.电网的距离保护

重点掌握距离保护的原理、实现特性、主要构成;重点掌握常用距离保护的基本整定原则;

3.高频保护 

重点掌握高频闭锁方向保护和相差动高频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

4.自动重合闸

重点掌握自动重合闸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电力系统对自动重合闸的基本要求;

5.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

重点掌握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整定计算原则,

6.发电机的继电保护*

重点掌握发电机纵差保护、定子匝间短路保护以及定子接地保护的构成原理。

章节难点:

1.电网的电流保护

难点在于方向元件的配置原则和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中零序电流保护和零序方向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

2.电网的距离保护

难点在于短路点过渡电阻、分支电流、系统振荡及电压回路断线等因素对距离保护正确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

3.高频保护

难点在于相差动高频保护间断角和闭锁角计算。

4.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

难点在于不平衡电流(暂态和稳态)产生的原因以及削弱其影响和提高保护灵敏度的相应措施。

5.发电机的继电保护

难点在于发电机失磁保护原理。

6.微机继电保护

难点在于保护算法原理。

五、实践环节

1.单电源网络相间短路的电流保护实验

2.电网相间短路的方向电流保护实验

3.线路距离保护实验

4.纵差动保护实验

5.微机保护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

六、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用和任务

2

2

电网的电流保护

10

3

电网的距离保护

10

4

高频保护

6

5

自动重合闸

4

6

电力变压器保护

6

7

发电机保护

6

8

母线保护

4

9

微机继电保护

6

10

 

10

 

 

64

七、考核方式

考试课程,笔试(闭卷)、120分钟、满分100分,亦可采取开卷、口试。

                                                      

新疆大学“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

课程编号:B126004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2000

参考教材:Introduction to heat transfer. 4rd ed Incropera F PDewitt D P  200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本课程是能源和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为主的,涉及化工制药,航空航天,环境与安全,交通运输,武器,材料科学及土木工程等大类专业必修的基干技术基础课,也可作为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2.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传热学在生产技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能源动力,化工制药,材料冶金,机械制造,电气电信,建筑工业,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纺织印染,农业林业,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和气象预报等部门中存在大量的热量传递问题,而且常常还起着关键作用。它的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已经成为现代技术学科中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能正确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理解和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对流换热问题的分析计算;热辐射基本定律、辐射换热的计算;掌握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计算。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绪论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传递过程和传递系数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导热基本定律

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通过平壁,圆筒壁,球壳和其他变截面物体的导热

通过肋片的导热

具有内热法的导热及多维导热

要求:理解温度场的概念,能准确地预测所研究系统中的温度分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导热系数的概念、单位及影响因素。了解笛卡尔坐标系中三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一般方程形式的建立过程,以及求解方程的常见三类边界条件;掌握通过平壁、圆筒壁、球壳、变截面或变导热系数物体的导热计算。

2.非稳态导热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集总参数法的简化分析

一维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

二维及三维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

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

要求:学习非稳态导热,主要应掌握确定瞬时温度场的方法及在一段时间间隔内物体所传导热量的计算方法,零维、一维及多维问题的分析解法及其主要结果。

3.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及内节点离散方程的联立

边界节点离散方程的联立及代数方程的求解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导热问题数值计算实例

要求:掌握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想,以及从能量守恒定律出发建立温度场离散方程的方法,同时对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及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收敛性及稳定性问题有所了解。

4.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边界层积分方程组的求解及比拟理论

相似理论及量纲分析

相似原理的应用

内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

要求:了解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写﹑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掌握边界层理论的四个要点:了解把边界层概念推广到对流换热流体的温度场中导出边界层能量微分方程。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从定量上,应能正确选择实验关联式,计算几种典型的无相变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及换热量。

5.凝结与沸腾换热

凝结换热现象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

沸腾换热现象与沸腾换热计算式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

要求:应从定性方面掌握凝结和沸腾两种对流换热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和强化措施,尤其是膜状凝结影响因素和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从定量角度应掌握膜状凝结的工程计算。

6.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实际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

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

要求:掌握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掌握实际物体的发射和吸收以及联系物体发射率与吸收比的基尔霍夫定律。了解远红外加热技术,认识金属导电体、非导电体材料的光谱吸收比同波长的关系。

7.辐射换热计算

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

被透热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损热

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

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气体辐射

要求:掌握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要求能熟练利用有效辐射概念及辐射网络图对两漫灰表面及3个漫灰表面所组成的封闭腔系统进行辐射换热的计算,同时,掌握辐射换热的强化与消弱方法及遮热罩的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气体辐射的特点。

8.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

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传热器的形式及平均温差

换热器的热计算

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

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

要求:从定量上应熟练掌握:复合换热的分析与计算;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及定解条件,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集总参数法在传热学的应用,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及内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方法,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的求解及比拟理论,对流换热实现关联式的运用,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影响因素,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换热器的热计算。

教学难点:

导热微分方程式的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边界层积分方程组的求解及比拟理论,膜状凝结的分析解,膜状凝结影响因素和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兰贝特定律及立体角的概念。

章节重点:

1.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导热基本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通过平壁,圆筒壁,球壳和其他变截面物体的导热、通过肋片的导热。

2.非稳态导热

集总参数法的简化分析、一维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热。

3.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及内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边界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及代数方程的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4.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写、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边界层积分方程组的求解及比拟理论、相似及量纲分析、相似原理的应用、内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

5.凝结与沸腾换热

凝结换热现象、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

6.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黑体辐射基本定律、实际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

7.辐射换热计算

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被透热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8.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

传热器的平均温差、换热器的热计算、传热的强化。

章节难点:

1.非稳态导热

确定瞬时温度场的方法,一段时间间隔内物体所传导热量的计算方法。

2.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建立温度场离散方程的方法,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3.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4.凝结与沸腾换热

膜状凝结的分析解。

5.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兰贝特定律及立体角的概念。

6.辐射换热计算

角系数的计算,有效辐射概念及辐射网络图对两漫灰表面及3个漫灰表面所组成的封闭腔系统。

五、实践环节(带“*”符号实验为必做实验,其他为选做实验,每个实验2学时)

1.二维导热物体温度场的电模拟实验

2.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

3.空气横掠圆管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

4. 准稳态法非金属材料热物性测定*

5.防护热板导热率测试实验

6.辐射换热角系数的测定

7. 铂丝表面黑度的测定*

(备注:集中安排现场教学两次,占用课内学时,共计4学时)

六、学时分配

序号

 

学时

1

绪论

2

2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6

3

非稳态导热

6

4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8

5

对流换热

10

6

凝结与沸腾换热

6

7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4

8

辐射换热的计算

8

9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

8

10

实验

6

 

 

64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120分钟(其中闭卷部分占40%60分钟,开卷笔试部分占60%60分钟 ),满分100分。

 

 

新疆大学“汽轮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team Turbine Theory      

课程编号:C126007(120290)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

总 学 时:48 学时                         分:3 学分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学,工程力学,

使用教材:

《汽轮机原理》沈士一、庄贺庆、康松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1995

参考教材:

1.《汽轮机原理习题集》,康松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2.《汽轮机课程设计参考资料》,冯慧雯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本课程是能源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等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必修课。

2.汽轮机是电厂和化工厂中的主要热力设备之一,也是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典型的原动机之一,是本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一个主要的工作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轮机基本原理,为从事运行、管理、实验、调整改造和科研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分析工程问题和运算等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损失与效率;汽轮机热力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长叶片级的概念;了解多级汽轮机的特点﹑余速利用、重热现象﹑进排汽损失,轴向推力的计算及平衡方法,轴封系统和漏汽量计算以及极限功率的概念;掌握变工况压力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和计算;级的变工况核算;配汽变工况时多级﹑反动度及轴向推力的变化;机组初始参数对经济性的影响;供热汽轮机工况图的特点;了解凝气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变工况计算以及影响真空的因素;掌握汽轮机主要附件(叶片﹑叶轮﹑轴隔板﹑法兰和螺栓)的受力分析和叶片强度计算的方法,叶片﹑叶轮的振动特性﹑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激振频率和安全条件,了解轴的临界转速概念和安全条件以及机组振动的基本概念;掌握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静态特性﹑调整方法以及超速保护的计算与调整,了解调速系统动态特性和功频电液调节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绪论

2.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蒸气在喷嘴和动叶通道的流动过程

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

叶栅的汽动特性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

扭叶片级

3.多级汽轮机

多级汽轮机的优越性及其特点

进气阻力和排气阻力的损失

汽轮机的装置评价指标

轴封及其系统

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其平衡

4.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

喷嘴的变工况特性

级与级组的变工况特性

配汽方式及其对定压运行机组的变工况的影响

滑压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汽轮机工况图与热电联产汽轮机

5.汽轮机的凝汽设备

凝汽设备的工作原理﹑任务和类型

凝汽汽内的真空与传热

抽气器

凝汽器的真空除氧

6.汽轮机零件强度校核

汽轮机叶片的静强度

转子材料及静强度

静子零件的静强度

叶片的动强度

7.汽轮机的调节系统

自动调节和保护的基本原理

功频电液的调节

液压调节系统

教学要求

1.掌握以下术语的内涵:级﹑轮周效率﹑反动度﹑反动级﹑冲动级﹑复速级﹑临界流量、极限压比﹑通流能力﹑最佳速比﹑余速损失﹑叶栅气动的特性、理想等环流型﹑重热现象﹑重热系数﹑耗率、热耗率﹑轴向推力﹑汽轮机的变工况﹑汽耗微增率﹑汽耗线﹑背压式汽轮机﹑凝汽器端压﹑凝汽器的最佳真空循环倍率﹑安全倍率﹑共振避开率﹑调节系统的静态特征﹑速度变动率﹑迟缓率﹑同步器。

2.主要掌握汽轮机的工作原理、损失与效率;汽轮热力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长叶片级的概念。

3.了解多级汽轮机的特点﹑余速利用﹑重热现象﹑进排气损失,轴向推力的计算及平衡方法,轴封系统和漏气量计算以及极限功率的概念。

4.掌握变工况压力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和计算;级的变工况核算;配汽况变工况是各级焓降反动度及轴向推力的变化,机组初始参数对经济性的影响,供热汽轮机工况图的特点。

5.了解凝汽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变工况计算以及影响真空的因素。

6.掌握汽轮机主要附件(叶片﹑叶轮﹑隔板﹑螺栓和法兰)的受力分析和叶片强度等计算方法,叶片﹑叶轮的振动特性,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激振频率和安全条件,了解轴的临界转速概念和安全条件以及机组振动基本概念。

7.掌握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静态特性﹑调整方法以及超速保护的计算与调整,了解调速系统动态特性和功频电液调节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汽轮机的工作原理、损失与效率;变工况下压力与流量之间的关系与计算;凝汽机最佳真空的确定及影响真空的因素;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静态特性、调整方法;主要附件的受力分析和叶片设计的计算方法,叶片、叶轮的震动特性、影响震动频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通流部分结构、变工况特性。

章节重点:

1.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蒸气在喷嘴和动叶通道的流动过程,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

2.多级汽轮机

汽轮机的装置评价指标

3.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

喷嘴的变工况特性,配汽方式及其对定压运行机组的变工况的影响,汽轮机工况图

4.汽轮机的凝汽设备

凝汽汽内的真空与传热

5.汽轮机零件强度校核

汽轮机叶片的静强度

6.汽轮机的调节系统

功频电液的调节

章节难点:

1.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叶栅的汽动特性,扭叶片级

2.多级汽轮机

重热现象

3.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

喷嘴的变工况特性,级与级组的变工况特性,配汽方式及其对定压运行机组的变工况的影响

4.汽轮机零件强度校核

叶片的动强度

五、实践环节(带“*”符号实验为必做实验。其他为选做实验。每个实验2学时)

1.多级汽轮机级与速度比的关系实验   

2.叶片测频实验*

3.调速系统特性实验

4.转子动﹑静平衡实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

(备注:集中安排现场教学两次,占用课内学时,共计8学时)

六、学时分配

序 号

  

学 时

1

 

2

2

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8

3

多级汽轮机

4

4

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

8

5

汽轮机的凝汽设备

4

6

汽轮机零件强度校核

8

7

汽轮机的调节系统

10

8

 

4

 

 

48

七、考核方式

考试课程,笔试(闭卷)、120分钟、满分100分。

 

 

新疆大学“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Management

课程编号:D020702                     课程类型:专业公共课

总 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戴淑芬,《管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9

 

参考书:
《管理学原理》, 杨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管理学》,哈罗德·孔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经济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原理学,是我院各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理论性很强,但又不能够脱离中国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教授理论的同时,能较好把握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使理论深入浅出,更易于学生学习掌握。同时,在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理解与记忆、分析与应用的关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技能三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掌握:

1.知识:明确现代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提高对管理学重要性认识。

2. 能力:针对课程中介绍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要求学生能够阐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了解管理学历史发展,展示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

3. 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能正确运用,举一反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理解管理的含义、管理的性质、管理者角色的变化,管理者的职能定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了解管理的要素、管理学特点、管理的意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性质及对象、管理学科体系结构。
自学内容:管理的要素、管理学特点、管理的意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性质及对象、管理学科体系结构;网络课件;习题集及案例分析讨论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掌握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梅约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及其贡献和不足。
    理解亚当斯密和巴贝奇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人际关系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了解中国管理思想及其贡献和不足,西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管理思想,早期行为科学理论,当代西方管理思想。
自学内容及作业: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网络课件;习题集及案例分析讨论。
第三章 计划与战略

   理解计划的概念、计划的类型,计划工作的过程、影响计划的因素、计划工作的原理,企业战略的本质与特征,企业战略的结构与任务,企业使命,战略目标,总体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
掌握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及其优缺点。
   了解计划的作用、计划的内容,企业战略的发展与演进,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控制,甘特图,计划评审技术。
自学内容:了解计划的作用、计划的内容,企业战略的发展与演进,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控制,甘特图,计划评审技术;网络课件;习题集及案例分析讨论。
第四章 组织

    理解组织的概念、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设计的问题,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直线制与职能制的优缺点,组织中各种关系的处理(直线与参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
    掌握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扁平结构和锥式结构的优缺点),集权与分权的优缺点,分权的途径(制度分权与授权的区别),组织变革的过程、阻力及降低阻力的策略。
    了解集团控股型、网络型、流程再造、团队式等新型组织结构形式,后期行为科学,组织文化。
    自学内容:集团控股型、网络型、流程再造、团队式等新型组织结构形式,后期行为科学,组织文化;网络课件;习题集及案例分析讨论。
第五章 领导

    掌握有代表性的领导理论:(1)行为理论: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支持关系理论,四分图理论和管理方格理论;(2)权变理论: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费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理解领导的概念及含义、作用,领导权力的来源及构成,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领导的特质理论及其不足,领导者的三种技能。
    了解领导的内容与作用,途径目标理论以及领导者参与模型。
    自学内容:领导的内容与作用,途径目标理论以及领导者参与模型;网络课件;习题集及案例分析讨论。
第六章 控制

    掌握控制的过程,控制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理解管理控制的含义、控制原理。
    了解常用的控制方法。
 自学内容:常用的控制方法;网络课件。
第七章 决策

    掌握决策的过程及决策影响因素,有代表性的决策理论:规范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理性模型、成功管理模型、社会模型),群体决策或个人决策的优缺点,追踪决策的含义及特征。
    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分类。
    了解决策的重要性和作用,现代决策方法。
    自学内容:决策的重要性和作用,现代决策方法;网络课件。
第八章 沟通

    理解沟通的含义,五种基本沟通网络形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掌握沟通的过程、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自学内容及作业:了解沟通的分类及其特点和优缺点;沟通原则:完全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对事不对人的定位原则、责任导向的定位原则、事实导向的定位原则;沟通技巧:倾听技巧,演讲技巧,谈判技巧,谈判技巧;网络课件;习题集及案例分析讨论。
第九章 激励

    理解激励的概念、激励的过程。
    掌握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社会需要(成就需要)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模式;
    (3)四种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指导作用。
    了解常用的激励方法。
    自学内容:常用的激励方法;网络课件;习题集及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章 团队

    理解群体的概念、形成的原因、群体发展阶段;团队的含义与特征、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影响团队工作的因素。
    了解群体的类型、团队的类型团队建设
    自学内容:群体的类型、团队的类型团队建设;网络课件;习题集及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一章 企业创新管理

    理解企业创新的含义、企业创新的环节、企业创新动力,企业创新环境,系统创新战略。
    了解企业创新的作用,创新制胜的原则,技术跨越式战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以职能为主线的管理理论的全面系统阐述,如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兼收并蓄,融合提炼,并使之进一步转化为学生们的系统性管理知识,进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是本课程的难点。

五、实践环节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形式安排学生到当地企业进行实习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实习的主要目的,旨在增强学生对企业问题,尤其是管理问题的感性认识,更好理解和掌握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学习;同时通过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又会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企业现实问题的认识,以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习报告可以作为平时作业的一部分,内容应包括:实习对象一般情况、实习内容,实习结果,实习体会等,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实习报告要求语言简练、明确;叙述清楚、明白;资料、数据真实;结论要有理、有据。

2、每一章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管理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使用的进度。

六、学时分配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6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6

第三章

计划与战略

8

第四章

组织

6

第五章

领导

6

第六章

控制

6

第七章

决策

6

第八章

沟通

6

第九章

激励

6

第十章

团队

4

第十一章

企业创新管理

4

合计

 

64

七、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为平时作业,后者为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总学时:54                                  学分:3

先修课程:

使用教材:郭小聪:《行政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参考书目:

1、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师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范逢春:《比较行政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竺乾威:《公共行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沈亚平,吴春华:《公共行政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彭和平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7[]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编著:《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扶松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马骏 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国庆编著:《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以研究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为对象的学科。它紧密结合当代中国行政实践,简明、扼要地分析评述了行政原理、行政方法和行政效率等有关行政管理最一般的概念和原则,同时注重阐述这些概念和原则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内在联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范畴,了解和掌握中国行政管理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它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 、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并把内容灵活应用。

2、比较全面的分析当代中国行政管理现状,掌握怎样完善我国的行政体制。

3、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笔记,认真阅读参考资料。

4、必须保证质量的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行政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国家、政府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方式、责任和效果的学科,本课程以行政管理过程为中心环节,系统介绍行政环境、行政权力、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与法治行政、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行政治理模式等内容。

第一章  行政管理学概说,要求学生理解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行政职能  要求学生掌握行政职能的含义、特点及类型、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政府的基本职能、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三章  行政组织  要求学生了解行政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理论的演变和发展,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性,行政组织的机构和类型,我国的机构改革。

第四章  人事行政   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国家行政组织、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工作。本章使学生了解人事行政的基本概念,人事行政与公务员制度、人事行政与科学管理。要求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理解国家公务员的录用、任免、培训、考核、奖励、升降、福利、退休等管理制度,了解《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掌握继续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主要措施。

第五章  行政领导   要求学生了解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领导体制及其类型,行政领导群体结构及其优化,行政领导艺术。

第六章  行政决策   要求学生理解行政决策基本概念、行政决策的一般过程以及行政决策的概念模式,行政决策体制。

第七章  行政执行   要求学生理解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

第八章  行政效率   要求学生了解行政效率的基本概念、行政效率的评价和检测、绩效测评。

第九章  行政责任

第十章  行政监督    要求学生了解行政监督的基本概念,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该课程的重点:

1、西方行政学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

2行政生态模式,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3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4组织理论的演变和发展,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5领导体制及其类型,行政领导群体结构及其优化

6、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国家公务员制度

7行政决策的一般过程,行政决策的概念模式

8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9行政效率的评价和检测

10行政效率的评价和检测

11政府角色与行政治理模式

该课程的难点:

1、西方行政学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

2行政生态模式,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3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4组织理论的演变和发展,组织的基本结构

5领导体制及其类型,行政领导群体结构及其优化

6、职位分类

7行政决策的概念模式

8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9、 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实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制?

10绩效测评

11政府角色与行政治理模式

 

五、学时分配

内容

参考学时

1

第一章  行政管理学概说

6

2

第二章  行政职能

6

3

第三章  行政组织

6

4

第四章  人事行政

6

5

第五章  行政领导

6

6

第六章  行政决策

6

7

第七章  行政执行

6

8

第八章  行政效率

6

9

第九章  行政责任

4

10

第十章  行政监督

4

 

六、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本课程除了期末考试外,还有作业,期末考试占70%,作业、平时成绩占30%。本课程以教师课堂将讲授为主,学生课外自学为辅,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教师开列的书目,并在相关网站上查阅资料。

新疆大学“GPS测量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课程编号:C136406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80+16                                 分:5.5

先修课程: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学(或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 

使用教材:《GPS测量与数据处理》,黄劲松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

参 考 书:《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周忠谟、易杰军、周琪编著,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5

《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其应用》,刘基余等编著,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10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数据处理》,刘大杰、施一民、过静君编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8

《空间大地测量》,沈镜祥等编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6

《大地坐标系的建立》,朱华统编著,北京,测绘出版社,1986

《卫星大地测量学(Satellite Geodesy)》,Gunter Seeber(德)著,赖锡安等译,北京,地塬出版社,19981

《广域差分GPS原理和方法》,刘经南等编著,北京,测绘出版社,1999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随着GPS定位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它己成为测绘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生课。60年代问世的地球人造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到70年代已发展为全球定位系统(GPS),向人类提供全球、全天候、高精度实时导航与定位服务。GPS定位技术从问世之初取代常规大地测量和工程控制测量,发展到目前,它已渗入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交通管理、导航、地于信息系统、海洋、气象和地球空间研究等许多领域,实现了高精度实时动态导航与定位,可以在一个瞬间获得厘米级精度的测站坐标。GPS全站仪已经向传统的全站仪发起了挑战。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概况,掌握GPS定位的原理、GPS定位的方式方法及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重点内容,对GPS在各种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交通管理、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有所了解,为今后在工作应用这一先进的定位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GPS测量的基本原理,能够设计GPS测量方案以及GPS仪器操作及后处理软件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空间大地测量概述

绪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激光测月(LLR)和激光测卫(SLR),卫星雷达测高,全球定位系统(GPS)。

(二)GPS卫星定位测量基础

GPS定位系统概述,GPS定位系统的坐标系,GPS定位的时间系统,地球人造卫轨道及其运动。

(三)GPS卫星信号及其测量原理

GPS卫星的测距信号与伪距测量原理,GPS卫星的导航电文,GPS卫星星历,GPS卫星的载波信号与相位测量原理,美国政府关于GPS卫星信号的限制作用政策,GPS卫星信号接收机。

(四)GPS静态定位原理

GPS定位方法分类及其误差,静态绝对定位原理,静态相对定位原理,整周未知数的确定方法与周跳分析。

GPS快速静态相对定位

(五)GPS动态定位原理

GPS动态相对定位与差分GPS,差分GPS定位原理,载波相位差分原理,动态相对定位中的坐标转换,广域差分GPS

(六)GPS控制网设计与外业工作

GPS网的构网特点与网形设计一般原则,GPS控制网的优化设计,GPS测量的外业工作,GPS基线向量解算与网平差概述,GPS观测成果检验与技术总结。

(七)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

概述,国家坐标系与地方独立坐标系,GPS定位测量中的坐标转换,GPS网的三维平差,GPS基线向量网的二维平差,GPS高程。

(八)GPS定位技术的应用

GPS定位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GPS定位技术在高程测量中的应用,GPS定位技术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GPS定位技术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

GPS定位技术精密工程测量和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GPS定位技术在导航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态测量原理,RTK测量原理与施测方法,基线平差,网平差。

难点:精密地球坐标系的确定,整周期数的固定解,网平差中的基准问题

五、实践环节

  专业名称:

测绘工程

第六学期

序号

实验课

 

实验名称

(实验类别)

试验项目名称

学时

5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

认识GPS设备         (演示)

①认识GPS设备

2

GPS 经典相对静态定位 (演示)

GPS 经典相对静态定位(外业)

2

GPS经典相对静态定位  (演示)

GPS经典相对静态定位(内业)

4

GPS快速向对面静态定位(演示)

GPS快速向对面静态定位

2

GPS RTK 测量      (演示)

GPS RTK 测量

2

GPS 高程测量         (演示)

GPS 高程测量(外业)

2

GPS高程测量          (演示)

GPS高程测量(内业)

2

 

总计

 

 

16

六、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学时数

备注

总学时

讲授

实验

第一章 空间大地测量概述

2

2

 

 

第二章 GPS卫星定测量基础

14

14

 

 

第三章 GPS卫星信号及其测量原理

10

10

 

 

第四章 GPS静态定位原理

16

14

2

 

第五章 GPS动态定位原理

12

12

 

 

第六章 GPS控制网设计与外业工作

12

8

4

 

第七章 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

16

14

2

 

第八章 GPS定位技术的应用

14

6

8

 

总学时

80+16

80

16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

新疆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C136408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72+16                                    分: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形代数,概率论,测量学,控制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CAD,数据库原理

使用教材:黄杏元等编,《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参 考 书:数学类

计算机类

测绘学类

地理信息系统类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测绘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综合技术。随着测绘科技进步,计算机综合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测绘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综合技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综合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四方面的知识、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库和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进一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设计与评价以及产品的输出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发展前景。

(二)地理空间数据的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的理论方法和建设方法,以及栅格数据的压缩方法。

(三)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变换、数据重构、数据提取

(四)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以及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实现设计,时态数据库的概念。

(五)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数字地面模型分析、空间叠合分析、空间缓冲区分析和空间网络分析等。

(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概念。

(七)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八)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与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导论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发展前景。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地理空间及其表达,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结构的建立。

第三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地理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空间数据的压缩与综合,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图幅数据边沿匹配处理。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概述,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传统的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语义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设计,GIS空间时态数据库。

第五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数字地面模型分析,空间叠合分析,空间缓冲区分析,空间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数据的集合分析和查询。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GIS应用模型概述,适宜性分析模型,发展预测模型,位址选择模型,交通规划模型,地学模拟模型,专家系统概述。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GIS设计概述,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地理信息的标准化,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第八章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形式,地理信息系统图形输出系统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特性、空间处理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及特点。矢量数据的结构的定义、特点、组织方法。栅格、矢量数据结构的选择、转换。空间分析中的空间量测、变换及内播方法

难点:四叉树编码的组织结构,拓扑数据结构。

五、上机练习

ARC/GIS系列软件的使用,MAPGIS系列软件的使用,每2周一次上机,每次2小时,上机目标为熟练掌握软件使用。

六、学时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72+16=88时,其中授课72时,上机操作16时。

课程内容

学时数

备注

总学时

讲授

实验

上机

第一章  导论

6

6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12

12

 

 

 

第三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12

10

 

2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

12

10

 

2

 

第五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0

8

 

2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12

10

 

2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16

10

 

6

 

第八章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

8

6

 

2

 

合计

72+16学时

72学时

 

16学时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

新疆大学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surveying

课程编号:C136405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

总 学 时:96+32                                 分:6+1

适用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汉/民考汉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测量学、高等数学、工程制图、专业英语,等

使用教材:李青岳、陈永奇主编:《工程测量学》,测绘出版社,19955月,第二版。

参考书:1、李青岳 主编:《工程测量学》,测绘出版社,19846月,第一版。

2、秦昆等主编:《桥梁工程测量》,测绘出版社,19918月。

3、吴子安等主编:《水利工程测量》,测绘出版社,199012月。

4、张正录等主编:《工程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月。

5、侯国富等主编:《建筑工程测量》,测绘出版社,19874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方向的专业课,它是在“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程的和要任务是讲述各项工程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线路测量及水下地形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程测量控制网的有关理论和布设方法,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和精度分析,由线放样的基本方法,地下工程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精密工程测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验,使学生掌握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结合各种工程建设本身的特点,设计符合该工程建设要求的施工控制网和施工测量方案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实际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造就各种工程建设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二篇:工程建设中的定线放样工作和第三篇: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其中重点在第四章:施工控制网的建立:第五章:施工放样的方法和精度分析;第六章:由线测设;第七章:地下建筑物的施工测量;第八章:竖井联系测量与陀螺经纬仪测量;第十章:垂直位移观测;第十一章:水平位移观测;其难点在于施工控制网精度设计;施工放样方法的精度分析;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测设;隧道施工控制网的设计;变形观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分析和检验及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成因分析等。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特种工程测量”,“工程摄影测量”。特种工程测量是工程测量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主要解决各种大型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测量过程的自动化等问题,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应选修“桥梁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铁路工程测量”、“海洋工程测量”、“工程摄影测量”等课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重点阐明工程测量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工程测量中新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篇  工程建设中地形图的应用与测绘

第一章  工程建设中地形图的应用

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各阶段中地形图的作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对地形图的要求,工程建设设计用地形图的特点,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分析,在工业企业设计中测图比例尺的选择,工业场地现状图的特点。

第二章  线路勘测

概述,线路初测中的测量工作,线路定测阶段的测量工作,线路纵横断面的测绘,线路航空勘测,数字地面模型在线路辅助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章  水下地形和河道纵横断面图的测绘

概述,水位观测及水位改正,水深测量,测深点的定位,水下地形测量内业,横断面测量,纵断面图的编绘,水下地形测量自动化成图。

第二篇  工程建设中的定线放样工作

第四章  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工程建筑物放样的程序和要求,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施工控制网精度的确定方法,施工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和精度分析,水利枢纽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和精度设计,工业企业场地上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厂房控制网的建立。

第五章   施工放样的方法和精度分析

概述,放样工作的基本操作,放样直线,放样点位,归化法放样,主程放样的方法,放样方法的选择,放样铅垂线、投点、激光铅直仪和水平扫描仪。

第六章  曲线测设

概述,单圆曲线的测设,有缓和曲线和圆曲线要素及其应用公式,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主要点测设,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细部测设,其他类型曲线测设,竖曲线的测设。

第七章  地下建筑物的施工测量

概述,隧道贯通误差,隧道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地面控制测量,进洞关系数据推算,地下控制测量,隧道施工中的测量工作,新技术在隧道施工的应用,隧道贯通误差的测定与调整。

第八章  竖井联系测量与陀螺经纬仪测量

竖井联系测量的任务和内容,一井定向,联系三角形最有利的形状,两井定向,通过竖井传递高程的方法,陀螺仪指北的原理,陀螺经纬仪的使用。

 

第三篇 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第九章  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内容与布置方案

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意义、内容和目的,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精度和频率,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布置,大坝变形观测点的布置方案,基准点的选择与控制网的布设,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第十章  垂直位移观测

水准基点、观测点的标志构造与埋没,沉陷与回弹观测,倾斜观测,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水准点稳定性的检验与分析。

第十一章  水平位移观测

基准线测定水平位移,视准线法观测的精度,激光准直,分段基准线观测,引张线法测定水平位移,导线法测定建筑物的位移,前方交会法测定建筑物的位移,工作基点稳定性的检查与位移的测定,基准点稳定性的统计检验,工作基点位移对变形值的影响,挠度观测,裂缝观测。

第十二章  变形观测的成果整理

概述,观测资料的整编,观测值的统计规律及其成因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计算原理。

2、课外作业

各章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以检查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和学验情况。

四、实验内容

1

工程测

量学

1:500多用途地形图测绘  (综合性)

全站仪碎步测图a(外业采集数据)b(内业数据处理)

10

定线放样

(综合性)

①全站仪测设地面点位

2

②场地平整

2

③偏角法详细测设圆曲线

2

④偏角法详细测设带缓和曲线的平曲线

2

陀螺经纬仪测量         (演示性)

陀螺经纬仪的认识与使用

4

变形观测               (综合性)

变形观测实验

10

五、学时安排

1、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学时数

备注

总学时

讲授

实验

上机

 

80+32

80

 

 

 

 绪论

2

2

 

 

 

第一章 工程建设中地形图的应用

6

6

4

6

 

第二章 线路测量

4

4

 

 

 

第三章 水下地形和河道纵横断面图的测绘

2

2

 

 

 

第四章 工程测量控制网

10

10

 

 

 

第五章 施工放样的方法和精度分析

12

12

4

 

 

第六章 曲线测设

10

10

4

 

 

第七章 地下建筑物的施工测量

12

12

 

 

 

第八章 竖井联系测量与陀螺经纬仪测量

10

10

4

 

 

第九章 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内容与布置方案

8

8

4

 

 

第十章 垂直位移观测

6

6

6

 

 

第十一章 水平位移观测

8

8

 

 

 

第十二章 变形观测的成果整理

6

6

 

 

 

2、教学方法提示

  1)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工程测量是应用测量,工程测量学实验是综合实验。陀螺经纬仪只有一台仪器,只能作演示。

  2)根据讲课和实验的内容,适当安排一定时数的电教录像。

  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部分(或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六、考核方式

1)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为:考试

2)本课程课间实验的考核方式为:考查

新疆大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gital mapping

课程编号:C13640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

总 学 时:128+36                                    分:9

适用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汉/民考汉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无

使用教材:潘正凤、杨正尧、程效军 编著,《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 考 书:1、同济大学测量系、清华大学测量教研组合编,《测量学》,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06

2、覃辉编著,《土木工程测量》,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01

3、罗聚胜,杨晓明编著,《地形测量学》,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07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测绘专业的必选修课,目的是为测绘专业教学建立一定程度的测量技术知识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讲述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测量工作及地形图测绘与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测、绘、算的基本技能;

2.了解常规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掌握其测量原理、技术操作方法;了解主要测绘仪器的检校原理,掌握主要条件的检校方法、步骤,了解并基本掌握测绘新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以及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掌握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方法、步骤,了解航空摄影测量原理、数字化成图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数字化成图作业。

4.初步掌握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公路工程勘测设计中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5.初步具备建筑工程、桥隧工程、道路工程施工测量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了解测绘学的任务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

第二章  测量的基本知识

地面点位的确定:水准面和大地水准面、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和高差;地理坐标,独立平面直角坐标和高斯一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地面点经度、带号、中央子午线经度间的关系;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和基本要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测量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程序。

第三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了解测量误差来源及研究意义;掌握测量误差分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衡量精度的标准(中误差、相对中误差、容许误差)、误差传播定律和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非等精度观测值的权、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以及误差理论在测量中的应用。

第四章  水准测量和水准仪

了解高程测量的方法;掌握水准测量原理、DS3型微倾式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结构及使用、水准尺读数、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水准点、水准测量路线布设形式、水准测量的施测、水准测量的检核)、水准测量成果的内业计算、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理解水准测量的误差及其减弱措施;了解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

第五章  角度、距离测量与全站仪

了解水平角测量原理、光学经纬仪的构造;掌握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测量的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竖直角测量原理和竖盘构造及竖直角的观测与计算方法、竖盘指标差及其自动归零装置、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平角测量误差及其减弱措施;了解电子经纬仪的测角原理及使用方法。了解全站仪的测角原理、距离测量及使用方法。了解距离的定义、距离测量常用方法;掌握直线定线方法、钢尺量距方法、钢尺尺长方程式、距离往返测量相对误差计算、钢尺量距成果计算方法。理解光电测距原理、掌握测距仪和全站仪的使用方法。掌握直线定向的概念和意义,直线定向方法(方位角和象限角),直线坐标方位角的推算,罗盘仪及其磁方位角测定。了解陀螺经纬仪构造,初步掌握陀螺经纬仪测定真方位角的技术操作。了解小三角测量和交会测量;了解高程控制测量的含义,掌握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了解GPS测量基本知识,并且了解三角高程导线、视距高程导线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  控制测量

了解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等级及作业程序,导线测量的特点、导线网的布设形式、等级及技术要求;掌握导线测量外业(踏勘选点、测角、测距,与高级控制点联测)、导线测量内业、(闭合、附合和支导线坐标计算、坐标反算)等的作业方法及步骤。

第七章 碎步测量

了解全站仪进行碎步测量的基本测图方法

第八章  计算机地图绘图基础

了解地形图的地物符号如何绘制,掌握等高线的自动绘制方式。

第九章   地形图的数字化

了解地形图首府更总数字化仪的使用原理,了解数字图像中的栅格数据的运算,了解地形图的扫描数字化方式。

第十章   大比例尺数字定形图测绘

掌握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原理,掌握数字测图中的土根控制测量,掌握全站仪野外采集数据的整个过程。掌握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质量控制的方法,了解地形图的数据艰苦方法。

第十一章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

了解地形图应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面点的坐标和高程、直线距离、直线的方位和坡度的确定方法与设计等坡度线路。基本掌握地形图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绘制一定方向的纵断面图,平整场地,面积量算,确定汇水面积和库容等)。

第十二章  地籍图和房产图测绘

了解地籍控制测量的方式籍测量的精度,施测方式。了解地籍测量外业调查的内容与组织程序,界址调查,房产调查,土地利用类别调查。了解地籍图的内容、表示继承图方法。

第十三章  地下管线图测绘

掌握地下管线的各种探测方式,了解地下管线的物理探查原理,掌握如何进行地下管线测量的模式。

第十四章  路线测量

掌握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原理,及施测方法,掌握道路中线的测量方法,掌握恒、纵断面图的测量及绘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建立基础测绘的概念,各种测量仪器的掌握与使用以及各种测量模式的基本知识和地形图的绘制,其中地形图的绘制的基本知识是本课难点。

五、实践环节

    专业名称:

测绘工程

第一学期

序号

实验课

 

实验名称

(实验类别)

试验项目名称

学时

1

 

数字测量原理与方法

 

普通水准仪测量

(综合性)

①水准仪认识

2

②闭合路线测量

2

③附合路线测量

2

④三(四)等路线测量

2

普通经纬仪测量

(综合性)

①经纬仪认识

2

②测回法

2

③全圆测回法

2

④竖直角观测

2

⑤三角高程测量

2

水平及高程测设(综合性)

①水平距离测设

2

②水平角测设

2

③高程测设

2

电子水准仪测量(综合性)

①电子水准仪测量认识

2

②电子水准仪测量

2

全站仪测量(综合性)

①全站仪的认识

2

②全站仪测角

2

③全站仪测距

2

④全站仪测量

2

六、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学时数

备注

总学时

讲授

实验

上机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测量的基本知识

8

 

 

 

 

第三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0

 

 

 

 

第四章  水准测量和水准仪

8

 

16

 

 

第五章  角度、距离测量与全站仪

12

 

16

 

 

第六章  控制测量

12

 

2

 

 

第七章  碎步测量

10

 

2

 

 

第八章  计算机地图绘图基础

6

 

 

 

 

第九章  地形图的数字化

10

 

 

 

 

第十章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

12

 

 

 

 

第十一章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

10

 

 

 

 

第十二章  地籍图和房产图测绘

12

 

 

 

 

第十三章  地下管线图测绘

8

 

 

 

 

第十四章  路线测量

8

 

 

 

 

共计

128

 

36

 

 

总学时

128+36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编号:E130011                         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工程估价工程施工计算机基本理论

使用教材:工程项目管理》,成虎,高教出版社,2001

参 考书:《工程项目管理》,陆惠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工程项目管理》,李世蓉,邓铁军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工程管理专业所必须的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的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为学生建立管理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概论

掌握工程项目的含义、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和任务、建设监理的基本概念;了解项目管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责任,了解项目管理咨询合同,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内外背景、发展趋势,了解工程项目管理学及其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项目管理的组织理论

掌握组织论的基本理论和组织结构模式、管理任务分工、管理职能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掌握工程项目组织结构及其分解、编码原则,掌握工程项目承发包组织模式,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方案;了解当前几种重要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工程指挥部、自行筹建等),了解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和手册。

(三)项目策划

了解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项目环境调查的分析、项目决策阶段目标策划和项目实施阶段目标策划。

(四)项目目标控制原理

掌握动态控制原理;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五)项目采购

    掌握项目采购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式及项目咨询服务采购、项目工程采购和项目物资采购;了解项目采购的发展趋势。

(六)投资控制

掌握投资控制的含义、目的,掌握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意义,掌握投资控制的任务和方法,掌握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与措施;了解项目投资目标论证和分析,了解项目投资规划的编制。

(七)进度控制

掌握进度控制的含义、目的,掌握进度计划系统的构成,掌握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掌握进度控制方法,掌握计算机辅助进度控制;了解总进度目标的论证。

(八)质量控制

    掌握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及控制依据、项目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项目设计阶段质量控制、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程项目竣工验收。

(九)信息管理

    掌握项目信息的分析、收集和处理;了解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概论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内外背景,工程项目的含义,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依据和任务,项目管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责任,项目管理咨询合同,建设监理,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工程项目管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项目管理的组织理论

组织论的基本理论和组织结构模式、管理任务分工、管理职能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工程项目组织结构及其分解、编码原则,工程项目承发包组织模式,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当前几种主要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工程指挥部、自行筹建等),工程项目管理方案、规划和手册。

(三)项目策划

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项目环境调查的分析,项目决策阶段目标策划,项目实施阶段目标策划。

(四)项目目标控制原理

动态控制原理、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五)项目采购

    项目采购的基本原理,项目采购基本模式,项目咨询服务采购,项目工程采购,项目物资采购,项目采购的发展趋势。

(六)投资控制

投资控制的含义、目的,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意义,投资控制的任务和方法,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与措施,项目投资目标论证和分析,项目投资规划的编制。

(七)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的含义、目的,总进度目标的论证,进度计划系统的构成,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进度控制方法,计算机辅助进度控制。

(八)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及控制依据,项目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项目设计阶段质量控制,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程项目竣工验收。

(九)信息管理

    项目信息的分析、收集和处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项目管理的组织理论

2.项目策划

3.项目目标控制原理

4.投资控制

5.进度控制

6.质量控制

(二)教学重难点

1.项目策划与目标控制原理

2.项目管理中三大目标控制(即投资、进度、质量控制)

五、实践环节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两周。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概论

2

第二章

项目管理的组织理论

6

第三章

项目策划

6

第四章

项目目标控制原理

6

第五章

项目采购

2

第六章

投资控制

8

第七章

进度控制

8

第八章

质量控制

6

第九章

信息管理

2

 

机动

2

合计

 

48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课程编号:E136109                         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总 学 时:90+14                                分:5.5

先修课程: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

使用教材:《土木工程施工》,钟晖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参 考书:《建筑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建筑施工》,赵志缙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任务是通过介绍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决策方法,具有解决建筑施工技术和组织计划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国家现行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技术、政策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土木工程涵盖了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矿井建设等专业范围,这决定了本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在教学中应以重点内容的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现场施工参观,并在生产实习中加以深化巩固。为增强教学效果,还可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其他教学手段作为补充。

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述基本要求:

1.了解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矿井建筑等领域的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掌握施工方案拟定的基本方法。

2.熟悉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对施工组织总设计有一般了解。

3.具有分析处理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计划问题的初步能力。

4.对现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土石方工程

1、了解土方工程施工特点;掌握场地平整施工中的竖向规划设计、上方量计算、上方凋配和施工;

2、掌握基坑开挖施工中的降低地下水位方法,边坡稳定及支护结构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水中基础的基坑开挖方法,了解围堰的类型及其施工方法;

3、熟悉常用土方机械的性能和使用范围;

4、掌握填土压实和路基填筑的要求和方法;

5、了解爆破施工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爆破方法;掌握地下掘进工程的开挖方案及施工方法。

()地基基础工程

1、掌握房屋基础施工的定位放线方法;

2、熟悉地基验槽及地基处理;

3、了解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预制、起吊、运输及堆放方法;

4、掌握锤击法施工的全过程和施工要点,包括打桩设备、打桩顺序、打桩方法和质量控制;

5、掌握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和干作业成孔灌柱桩的施工要点;

6、对于套管成孔灌注桩和爆扩桩有一般了解;

7、掌握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要点;

8、掌握墩基础和沉井基础的施工方法;

9、了解管柱基础的结构形式,掌握管柱基础的施工方法。

(三)混凝土结构工程

1、了解混凝土结构工程的特点及施工过程,掌握为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在施工工艺上应注意的问题;

2、了解钢筋的种类、性能及加工工艺,掌握钢筋冷拉,冷拔、对焊工艺及配料、代换的计算方法;

3、了解模板的构造、要求、受力特点及安拆方法,掌握模板的设计方法;

4、了解混凝土原材料、施工设备和机具性能;掌握混凝土施工工艺原理和施工方法、施工配料、质量检验和评定方法;

5、了解混凝土冬期施工工艺要求和常用措施;

6、了解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1、熟悉先张法,后张法以及电热张拉法的施工工艺及预应力值的建立传递的原理、了解建立张拉程序的依据及放张要求、掌握张拉力的计算和校验;

2、了解预应力筋张拉的台座,锚()具、张拉机具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正确计算预应力筋的料长度;

3、了解电热设备的选择,掌握电热伸长值的计算。

()砖石砌体工程

1、了解砌筑材料的性能、脚手架形式、垂直运输机械的选择和砌砖施工的组织方法;

2、掌握砖砌体施工工艺、质量要求及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措施;

3、掌握石砌墩台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最要求;

4、了解中小型砌块的种类、规格及安装工艺;掌握砌块排列组合及错缝搭接要求;

5、了解砌体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

6。了解砌体冬季施工方法。

()钢结构工程

l、了解普通钢结构制作;

2、掌握钢结构吊装的一般方法及大型钢屋盖的结构安装方法;

3、掌握钢框架结构安装方法和网架结构常用安装方法。

()结构安装工程

l、了解各种起重机械及索具设备的类型、主要构造和技术性能;

2、了解单层混凝土结构工业厂房结构安装的工艺过程;掌握柱、吊车梁、屋架等主要构件的绑扎、吊升、就位、临时固定、校正、最后固定方法;熟悉结构吊装方案;

3、了解装配式框架和大板建筑结构的安装方法;

4、了解升板法施工原理及工艺过程,熟悉升板法施工对柱子的稳定性验算方法。

()高层建筑施工

1、了解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2、熟悉高层建筑垂直运输机械;

3、掌握高层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

4、熟悉高耸构筑物的施工方法。

()路桥工程施工

1、了解悬臂施工法的特点及分类,掌握悬臂拼装法和悬臂浇筑法的施工工艺过程,熟悉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悬臂施工方法;

2、了解转体施工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掌握转体施工中的平面转体和竖向转体方法;

3、掌握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顶推法施工工艺,对顶推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应熟悉;

4、熟悉连续桥梁的逐孔施工法;

5、了解钢桥的特点及钢构件的制作,掌握钢桥的安装方法;

6、了解吊桥和斜拉桥的施工特点;

7、了解路面等级与类型;

8、掌握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构造及施工要求。

()防水工程

1、了解卷材防水屋面的构造及各层作用,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和刚性防水屋面的施工要点及质量标准;

2、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卷材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冷胶料防水层的构造、性能和做法、掌握沥青胶、冷底子油和冷胶料的配制。掌握普通防水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要点。

(十一)装饰工程

1、了解抹灰的组成、作用和做法;掌握抹灰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2、了解喷涂机械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装饰抹灰面层的常用做法;

3、了解装饰工程的薪材料、新技术及发展方向;掌握喷涂、滚涂、弹涂、板块饰面、壁纸裱糊的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

4、了解油漆和涂料的种类及性能,掌握油漆和刷浆施工要点。

(十二)流水施工原理

l、了解流水施工的概念,掌握流水施工的主要参数及其确定方法;

2、了解流水施工的组织方式,掌握有节奏流水组织方法和无节奏流水组织方法。

(十三)网络计划技术

l、了解网络计划技术的特点,掌握双代号网络图,单代号网络图的绘制及计算方法;

2、熟悉网络图的优化方法,并能根据工程特点编制一般的施工网络计划。

(十四)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及分类,掌握工程项目施工组织原则;

2、掌握施工准备工作内容、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贯彻、检查和调整方法;

3、了解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程序和依据;掌握编制的方法、内容和步骤;

4、了解单位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掌握施工流向、施二顺序、施工方法等的选择方法;

5、了解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及施工平面图的主要内容;能正确地进行编制,设计和调整;

6、了解施工组织总设计编制的程序和依据;能合理地进行施工部署;

7、了解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的原则;掌握其编制步骤及方法;

8、了解施工总平面图设计的依据和原则、熟悉其设计步骤及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土石方工程

2.地基与基础工程

3.混凝土结构工程

4.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5.结构安装工程

6.防水工程

7.流水施工原理

8.网络计划技术

9.施工组织设计

(二)教学重难点

1土石方工程

2.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3.结构安装工程

4.流水施工原理

5.网络计划技术

五、实践环节

1、生产实习:                   四周

2、课程设计-单厂施工组织设计:   两周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土石方工程

6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

6

第三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

6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4

第五章

砖石砌体工程

4

第六章

钢结构工程

2

第七章

结构安装工程

6

第八章

高层建筑施工

4

第九章

路桥工程施工

6

第十章

防水工程

6

第十一章

装饰工程

4

 

机动

4

 

施工技术小计

58

第十二章

流水施工原理

8

第十三章

网络计划技术

10

第十四章

施工组织设计

12

 

机动

2

 

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小计

32

 

课外习题

14

合计

 

90+14

注:机动时间可安排观看施工技术录像片。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

课程编号:E136201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修课程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一至建筑设计基础四、建筑设计一至建筑设计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张文忠编,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参 考 书:《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

         《建筑设计资料集成》,日本建筑学会滕家禄等译著,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公建筑的一般特点,学习和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并为设计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2.1 在了解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其共性问题。

2.2 理解公共建筑中的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处理诸因素之间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2.3 学习和掌握公共建筑空间组织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4 了解公共建筑艺术处理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2.5 理解公共建筑室外环境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3.1概论

(1)公共建筑的特点及分类。

(2)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及教学要求。

掌握:3.2第一章  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1)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2)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

(3)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理解:3.3第二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3)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3.4第三章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

(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2)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3)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了解:3.5第四章  公共建筑技术经济问题的分析

(1)公共建筑设计与结构技术

(2)公共建筑与设备技术

(3)公共建筑的经济分析

掌握:3.6第五章  空间组合的综合分析

1)分隔性的空间组合

2)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3)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4)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5)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至三章为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掌握公共建筑的设计特点、空间性质及组成、室内外环境的构成要点和建筑造型艺术的通行处理法则。第四章为相关知识了解,第五章为原理综合知识的应用。难点主要表现在如何把握好满足建筑适用、经济、美观的大原则,由其是建筑形式美的通行处理法则在实践中如何应用。

五、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概论

1

第一章

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7

第二章

公共建筑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8

第三章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

14

第四章

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分析

10

第五章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分析

8

总计

 

48

七、考核方式

1)本课为考试科目,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2)成绩评定以论文成绩占20%;考勤占1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

 

 

新疆大学“建筑构造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I

课程编号:E136211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修课程

总 学 时:48                                        分:3

先修课程:建筑材料、建筑初步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建筑构造》(上),南京工学院《建筑构造》编写小组编,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构造》(上),李必瑜,编,建工出版社,2001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分为建筑构造Ⅰ和建筑构造Ⅱ两部分。通过建筑构造Ⅰ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常用建筑工程做法和构造原理,有能力合理选用常用建筑材料,有能力设计或选用建筑构造做法和节点详图。结合各章节内容,了解新疆地区常用构造作法。能正确判断各种材料的优劣,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单体建筑的基础、墙、楼层、楼梯、屋顶、门窗、变形缝及抗震构造措施为基本内容分章讲授。重点是从围护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房屋的围护功能、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一般性民用建筑各个组成部分的工程作法和节点构造原理。

2.在建筑设计中,有能力合理地选用常用的建筑材料,有能力合理地选用节点详图;有能力设计建筑构造作法和节点详图。

3.了解新材料、新技术及有关构造在建筑中的应用。

4.结合课程内容及新疆特点,讲授新疆地区常用构造作法,使学生的设计更能接近实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本掌握单体建筑的基础、墙、楼层、楼梯、屋顶、门窗、变形缝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内容,了解节能建筑的构造做法。

难点:如何理解各种构造的具体内容,因为学生均未去实际现场,因此要真正作到和理解各类构造的具体做法是本教学中的难点。

五、实践性环节  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参观进行现场教学。

六、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

学 时

备注

绪论

4

 

地基、基础

6

 

8

 

楼地层

6

 

楼梯与台阶

4

 

屋顶

6

 

门窗

6

 

变形缝及抗震构造措施

6

 

机动

2

 

合计

48学时

 

七、考核方式

1.考试,2.闭卷70%,平时成绩30%

 

新疆大学“住宅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Domestic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课程编号:E136203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修课程

总 学 时:64                                        分:4

先修课程:建筑构造(一)、建筑物理、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材:《住宅建筑设计原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 考 书:《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96——1999

         《城市住宅设计》,陕西省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白德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5月(第一版)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联,建工出版社,19991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理解住宅建筑设计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有关原理、方法,为后续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建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住宅建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了解我国居住建筑建设方面成就及发展过程中的实验经验。树立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人、建筑、城市社会与环境统一的设计思想、加强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设计观念。

2.了解我国当前有关居住建筑建设中的方针政策,熟悉有关规范,居住建筑的设计尺度特点。初步掌握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的一般表现的内容、步骤、方法和要求。准确掌握并简明地表达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构思与建筑群体空间的表现技巧。

3.学习住宅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重点掌握城市住宅设计和住宅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方法、技术经济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5.初步了解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章 住宅的功能分析

1.住宅的组成

2.人体与家具尺寸

3.居住部分的布置与分析

4.辅助部分的布置与分析

5.交通部分的布置与分析

6.其他部分的布置与分析

要求:让学生作部分章节的单体空间设计:卫生间、厨房布置、各房间布置

第二章 多层住宅设计

1.住宅的套型设计

要求:作业为一类、二类、三类住宅套型单元的设计。

2.多层住宅的设计方法。

3.内廊式住宅设计

4.外廊式住宅设计

5.点式住宅设计

6.内天井式住宅设计

第三章 住宅设计标准及技术经济评价

要求:主要了解我国现行的住宅政策内容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和各项指标。

第四章 特殊条件下的中层住宅设计

要求:了解特殊地理环境对住宅的影响

第五章 高层住宅设计

要求:了解高层住宅的特点、结构形式及高层住宅的设计特点和经济性能。

第六章  住宅的群体设计

要求:创造优美、舒适的群体居住环境的整体观念,居住群体建筑艺术处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第二部分: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原理:

  第一章  详细规划的概述。                                     

  第二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思想、发展概述。                    

  第三章  居住区环境的组成及其结构。                            

  第四章  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第五章  居住区环境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六章  居住区环境建筑群体的规划设计。                         

  第七章  居住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第八章  居住区环境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九章  居住区的经济技术指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居住空间中应处理好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大小的关系,特别是厨房和卫生间等空间较小的房间,了解人在居住环境中的生活行为对空间的需求。

2、了解居住生活结构单位总平面规划内容。掌握居住区规划结构分析和局部地段环境规划设计的方法。

难点:如何解决居住建筑的空间适应性和可变性,如何处理好在有限空间尺度中来解决住家多年居住对室内空间所提出的各类要求。如何把握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对居住空间所提出的要求。

五、实践性环节

各类户型设计

六、课时分配

章 节 内 容

学时

绪论

1

居民的居住特性分析

4

居住建筑户内组成及分析

6

户内各房间的相互关系及户内设计

6

居住建筑类型设计

4

多层住宅设计

8

居住建筑的艺术处理

2

住宅设计标准及技术经济评价

2

住宅的群体设计

2

建筑施工图设计

2

详细规划的概述

2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思想、发展概述

8

居住区环境的组成及其结构   

4

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2

居住区环境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2

居住区环境建筑群体的规划设计

3

居住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2

居住区环境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

2

居住区的经济技术指标

2

合计

64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Diathermancy

课程编号:C136303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48+8                                    分:3+0.5

先修课程:高数(上、下)、物理(上、下)、线形代数、复变函数、理论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传热学》(第五版),章熙民、任泽霈、梅飞鸣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参 考 书:《热工学理论基础》,王天富、范惠民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沸腾换热》,林瑞泰编,科学出版社,1988

《辐射换热角系数手册》,杨贤荣、马庆芳等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82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史美中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传热学自学指导书》,王随林编,西北建筑工程学院,1990

《传热学》,赵镇南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的目的及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能力,它不仅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供了重要环节。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和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能应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损失的途径和方法;并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解剖处理和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会查计算图表和手册资料进行传热计算,为采暖、空调、供热、燃气供应和锅炉设备等热工计算奠定基础。

2、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能对无内热源的几何形状物体在常物性条件下的导热进行熟练的分析计算;较深刻地了解物体在被加热、冷却和受到周期性热作用时的温度场及热流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并对导热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加强了解。

3、从边界层理论分析出发,较深刻地了解各种因素对对流换热的影响,对常见的各放热过程的放热能力作出定性的正确判断,对各放热过程的有关准则有正确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运用准则方程进行计算。

4、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深刻理解灰体、有效辐射、角系数等重要概念。熟悉由透热介质所隔开的两物体间辐射换热的基本计算方法,对吸收性介质的辐射具有一定的认识。

5、学习实验研究和整理实验数据的理论基础及传热实验的基本技能;初步掌握测温、测热、测流量、测流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本章扼要介绍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作用、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和由这些基本方式组合而成的传热过程及它们各自最基本的计算式。其目的在于沟通与普通物理学基础的关系,使读者对传热学构成的概貌有所了解。初步引入了热阻概念和研究传热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热阻分析法,为以后深入学习创造条件。本书采用国际单位制,因而对单位制及其换算作了必要说明。

1、了解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本专业中作用。2、充分理解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热辐射。理解对流换热、辐射换热和传热过程。3、理解导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4、初步建立热量传递过程的热阻概念。5、熟练掌握传热学中常用的国际单位制与工程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一章  导热理论基础

导热理论的任务在于找出任何时刻物体中各处的温度。为此,本章从温度分布基本概念出发,介绍导热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描述物体的导热微分方程,及求解导热微分方程所需的单值性条件(或定解条件)。

1、掌握五个基本概念:温度场、等温面(线)、温度梯度、导热系数、导温系数。2、掌握描述导热规律的基本定律:付立叶定律。3、理解导热微分方程式。理解导热问题求解的单值性条件,特别是三种边界条件及数学表达式。4、学完本章后,对任意一个给定的导热过程的完整的数学描写能够理解。

第二章  稳态导热

本章讨论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目的在于确定导热量及导热物体内的温度分布表达式。付立叶导热定律表达式描述了导热物体内部温度梯度和热流量之间的联系,由该定律可得到热流量。而导热微分方程式则描述了导热物体内温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一般关系,解之可得到温度分布。可见两式在求解导热问题时,各起各的作用,缺一不可。

1、掌握热阻分析法在平壁、圆筒壁、复合壁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导热计算中的应用。2、理解肋的导热特点、温度分布和肋效率的计算。3、了解接触热阻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影响。

第三章  不稳态导热

同稳态导热一样,不稳态导热的研究任务,也是要确定物体内温度变化规律以及物体与周围环境交换的热量。为保证专科生有充足时间学习与工程有最直接联系的内容,本章只讨论两种典型的不稳定导热问题:(1)在恒热流边界条件下的半无限大物体的不稳定过程;(2)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的半无限大物体的不稳定过程。且因为不稳态导热的物体内温度既随时间变化又随空间坐标变化,温度场的微分方程是个偏微分方程,其求解远比稳态导热复杂,所以本章只讨论分析解结果的应用,并不追究求解过程。

1、了解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2、理解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的不稳定温度场的分析解在计算地下建筑物预热期加热负荷的应用。3、了解半无限大物体的概念。4、理解蓄热系数的概念,理解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温度波向半无限大物体中传播的特有规律。

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

本章讨论对流换热机理、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由实验研究探求对流换热规律仍为目前主要而又实用的方法,故本章还阐述指导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理论。

1、理解对流换热现象的实质,了解边界层概念和特点,理解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能定性分析对流换热问题。2、掌握牛顿冷却公式。3、理解相似理论在指导实验及实验数据整理中的作用。掌握RePrNuGr 物理意义。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

本章介绍了三种典型的对流换热问题在相似理论指导下实验求解的结果——实验关联式。并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这三种典型的对流换热问题的换热机理、影响因素、强化换热途径。

1、理解每一类换热问题的换热机理、影响因素、强化换热的基本途径。2、掌握流态判断,能正确选择经验公式(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3、了解自由与受迫共存时对流换热计算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工质在饱和温度下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或冷凝;而在饱和温度下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沸腾。两者都是伴随有相变的对流换热。本章讨论相变换热机理、影响因素、强化措施及计算。

1、了解两种不同凝结形式的区别和特点及影响膜态凝结换热的主要因素。2、了解大空间沸腾曲线及不同沸腾状态的主要特点。3、理解临界热流通量在工程中的意义。4、了解气化中心作用。5、能够正确选择膜态凝结、大空间沸腾换热公式进行计算。

第八章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本章介绍了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五个基本定律,从而揭示了热辐射所遵循的规律,为辐射换热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1、理解热辐射及辐射换热的特点。2、掌握下列物理概念: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黑体、白体、透射体、灰体、辐射力、辐射强度、发射率。3、理解五个基本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

第九章  辐射换热计算

本章主要分析了漫灰表面间的辐射计算,参与辐射换热诸表面必须组成封闭空腔,否则需加辅助面以构成封闭系统。对比电学中的欧姆定律,引出辐射热阻的单元网络。然后把各类辐射换热问题归纳为不同的网络图,以利于分析计算。最后介绍了气体辐射特点及与灰包壳间辐射换热计算式。

1、熟练掌握角系数、有效辐射、表面热阻、空间热阻的概念。2、能运用图表及代数法求角系数。3、能够用网络分析法求解透明介质隔开的两物体间的辐射换热问题。4、了解气体辐射过程的特点。

第十章  传热和换热器

前面各章分别讨论了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过程,了解了它们的换热规律。

本章讨论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并存时的复合换热过程及处理方法;讨论传热过程及其削弱与强化的方法;在简述换热器类型、构造原理的基础上讲述了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与校核计算方法。

1、掌握复合换热概念,理解复合换热过程的处理方法。2、掌握传热过程,传热系数的概念。3、了解工程上常用的强化与削弱传热的原理与途径。能应用热阻概念分析传热过程。4、了解常用换热器类型。5、了解对数平均温差概念和换热器效能的设计与校核计算。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绪论    

重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热阻的概念,单位换算。

难点:正确剖析几种方式同时并存的热量传递现象。

第一章  导热理论基础

重点:五个基本概念;付立叶定律的意义及应用;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的理解。

难点: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第二章  稳态导热 

重点:平壁、圆筒壁导热计算。

难点:肋的导热。

第三章  不稳态导热

重点:1、概念:温度波的衰减和延迟、蓄热系数。

      2、常热流通量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的不稳定温度场的分析解在工程上的应用。

      3、周期性温度波传播的特有规律及衰减度、延迟时间的计算。

难点:周期性温度波传播的特有规律的理解。蓄热系数的理解及应用。

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

重点:对流换热的实质及影响因素:相似理论;RePrNuGr物理意义。

难点:对流换热现象的定性分析。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

重点:正确选择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换热机理、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重点:正确选用公式计算;两种凝结形态及影响因素;临界热流通量。

难点:有相变换热的定性分析。

第八章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重点:物理概念和五个基本定律。

难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及应用;黑体、灰体、实际物体间辐射规律间的关系。

第九章  辐射换热计算

重点:角系数概念及代数法求解,空间热阻、表面热阻的概念,物体间辐射换热计算。

难点:物体间辐射换热计算。

第十章  传热和换热器

重点:复合换热过程的处理方法;传热过程的计算及分析(用热阻概念);

难点:换热器设计与校核计算。

五、实践环节

实验名称

(实验类别)

试验项目名称

学时

⑴建筑材料导热系数综合测定(综合性)

①稳定平板法测定材料导热系数实验台

2

②球体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台

③非稳态(准稳态)法测定材料导热性能实验台

⑵空气放热系数的综合测定(综合性)

①强迫对流单管管外放热系数测定装置

2

②自由对流横管管外放热系数测定装置

2

⑶物体表面法向辐射率的测量实验(验证)

①中温法向辐射率的测量实验仪

2

六、学时分配:

章次

内容

学时

 

绪论

2

导热理论基础

4

稳态导热

8

不稳态导热

6

对流换热分析

4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

6

凝结与沸腾换热

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4

辐射换热计算

8

传热和换热器

4

 

合计

48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暖通空调》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课程编号:131120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总 学 时: 70+10学时                         分: 4+0.5                                              

适用对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汉、民考汉本科生                  

先修课程: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等主要专业基础课为本课程的前修课程。

使用教材:《暖通空调》(第二版)陆亚俊、马最良、邹平华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书:

教材:1、《空气调节》,薛殿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供热工程》(第四版),贺平,孙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工业通风》(第四版),孙一坚、沈恒根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相关规范:

  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

  2、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上下册),陆耀庆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3、暖通空调常用数据手册(第二版),建筑工程常用数据系列手册主编组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5、《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 50114-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6、暖通空调设计通病分析手册(第二版),李娥飞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2009),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

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该课程涵盖了原三门专业课——供热工程、通风工程和空气调节工程的主要内容,主要阐述创造和维持建筑热、湿、空气品质环境的技术。本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理论课。它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工程监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提供了必须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该课程系统地阐明采暖、通风与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并能反映出这门技术当代的发展水平。以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并辅以一定的实践环节训练后,能具有一般建筑的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章 绪论

了解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含义;

熟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

掌握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

2章 热负荷、冷负荷与湿负荷计算

了解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室内热源散热引起的冷负荷的计算公式;

熟悉冬季建筑的热负荷、夏季建筑围护结构的冷负荷、湿负荷、新风负荷的计算方法;

掌握空调室内的冷负荷与制冷系统的冷负荷的区别与联系。

3章 全水系统

了解全水系统的含义、末端装置,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

熟悉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与特点,高层建筑热水采暖系统,全水风机盘管系统;

掌握热水采暖系统的作用压头,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热水采暖系统的失调与调节。

4章 蒸汽系统

了解蒸汽采暖系统,蒸汽在通风与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5章 辐射采暖与辐射供冷

了解辐射采暖系统,辐射采暖(供冷)的定义与辐射板的分类,辐射供冷。

6章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

了解定风量双风道空调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熟悉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的分类,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空气-水风机盘管系统,空气-水辐射板系统,诱导器系统;

掌握全空气系统的送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空调系统的选择与划分原则。

7章 冷剂式空调系统

了解冷剂式空调系统的特点,变制冷剂式流量系统。

8章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

了解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污染物,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与必需的通风量,热车间的自然通风和隔热,空气幕;

熟悉自然通风基本原理,通风房间的空气平衡和热平衡,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综合措施;

掌握全面通风和稀释方程,全面通风系统,局部通风与事故通风,排风幕。

9章 悬浮颗粒与有害气体净化

了解有害气体的吸收设备和吸附设备,空气过滤器;

熟悉袋式、重力、惯性、旋风、湿式、电除尘器;

掌握工业建筑的除尘系统,悬浮颗粒分离机理和设备分类,除尘器与空气过滤器的技术性能指标。

10章室内气流分布

了解室内气流分布的要求与评价,室内气流分布的设计计算。

11章民用建筑火灾烟气的控制

了解建筑火灾烟气的特性及烟气控制的必要性,加压防烟系统的几个问题分析;

熟悉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自然排烟;

掌握机械排烟、加压防烟。

12章特殊建筑环境的控制技术

了解洁净室与生物洁净室的基本概念,洁净室与生物洁净室的空调系统,低温空调系统;

 熟悉恒温恒湿空调,除湿系统。

13  管路系统和消声隔振

了解空气水系统形式,空气水系统的典型图式,空气水系统的分区,暖通空调水系统的水质管理,空调、通风系统的消声,隔振与设备房的噪声控制;

熟悉冷热源的种类与组合方式,管路附件及器具;

掌握水系统的管道热应力及热补偿,管道与设备的保温与隔热。

14章建筑节能

了解建筑、暖通空调与能源,建筑节能综合性措施的分析,建筑中的热回收;

熟悉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蒸发冷却在空调中的应用、地下水及其他可再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掌握冷热源系统的节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2章 热负荷、冷负荷与湿负荷计算

重点:空调室内的冷负荷与制冷系统的冷负荷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冬季建筑的热负荷、夏季建筑围护结构的冷负荷、湿负荷、新风负荷的计算方法。

3章 全水系统

重点: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与特点,高层建筑热水采暖系统,全水风机盘管系统;

难点:热水采暖系统的作用压头,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热水采暖系统的失调与调节。

6章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

重点: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的分类,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空气-水风机盘管系统,空气-水辐射板系统,诱导器系统;

难点:全空气系统的送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空调系统的选择与划分原则。

8章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

重点:自然通风基本原理,通风房间的空气平衡和热平衡,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综合措施;

难点:全面通风和稀释方程,全面通风系统,局部通风与事故通风,排风幕。

9章 悬浮颗粒与有害气体净化

重点:袋式、重力、惯性、旋风、湿式、电除尘器;

难点:工业建筑的除尘系统,悬浮颗粒分离机理和设备分类,除尘器与空气过滤器的技术性能指标。

11章民用建筑火灾烟气的控制

重点: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自然排烟;

难点:机械排烟、加压防烟。

五、 实践环节与实验内容:

实践环节: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四周。

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

(实验类别)

试验项目名称

学时

⑴供暖系统综合测定(综合)

①散热器传热系数实验

2

②机械循环供暖系统演示实验

2

⑵空调系统综合测定(综合)

①空气调节气象条件(热工参数)测定

2

②空气调节系统模拟测定

2

③空气调节系统工况的运行调节方法实验

⑶通风系统综合测定(综合)

①除尘器性能测定

2

②空气含尘浓度的测定

 

六、  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

1

绪论

2

2

热负荷、冷负荷与湿负荷计算

6

3

全水系统

12

4

蒸汽系统

4

5

辐射采暖与辐射供冷

2

6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

14

7

冷剂式空调系统

2

8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

8

9

悬浮颗粒与有害气体净化

4

10

民用建筑火灾烟气的控制

2

11

室内气流分布

6

12

特殊建筑环境的控制技术

2

13

管路系统和消声隔振

4

14

建筑节能

2

 

合计

70

七、  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Design Theory 0f Concrete structure

课程编号:B136117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80+24                                  分:5.5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

使用教材:《混凝土结构》(第2版)(),吴培明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参 考 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沈蒲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沈蒲生主编、梁兴文副主编,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混凝土结构》,陈文瀼、康谷贻、颜德姮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滕智明、朱金铨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中国建设部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国建设部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中国建设部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徐有玲、周氐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属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课。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学位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和结构设计的设计计算方法、与施工及工程质量有关的结构基本知识,具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有关混凝土结构学科领域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在学习完成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课程后,学习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了解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理解钢筋混凝土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和破坏特征,掌握各种构件计算方法和基本理论;了解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掌握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技能。

1、理论性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专业课知识,结合工程实际,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连惯性、逻辑性、系统性,采用图文并茂和启发式的直观性教学方法讲述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

2、实践性教学:结合工程实例做好现场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课程设计要结合工程实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

2.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及工程应用

3.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1.钢筋的形式和品种

2.钢筋的力学性能

3.钢筋的冷加工和热处理 

4.对钢筋质量的要求

5.钢筋的徐变、松弛和疲劳 

6.混凝土强度等级 

7.混凝土的强度

8.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9.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

10.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

11.钢筋混凝土的一般构造规定

第三章  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 

1.结构功能要求

2.结构极限状态

3.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概述

2.试验研究分析

3.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4.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五章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概述

2.无腹筋梁斜截面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

3.有腹筋梁斜截面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

4.影响斜截面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5.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6.连续梁斜截面承载力

7.T形截面梁斜截面承载力

8.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9.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

第六章  受压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

1.概述

2.受压构件的一般应用和基本构造要求

3.配有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有关原理

6.不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7.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I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9.偏心受压构件N-M相关曲线

10.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七章  受拉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1.概述

2.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3.两种偏心受拉构件

4.小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5.大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6.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第八章  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1.概述

2.构件的开裂扭矩

3.纯扭构件的受扭承载力计算

4.弯剪扭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与裂缝验算

1.概述

2.裂缝验算

3.变形验算

第十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概述

2.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3.预应力混凝土使用的材料和机具

4.张拉控制应力

5.预应力损失

6.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钢筋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优缺点、课程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了解其在国内外应用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1)掌握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及规范取值;

2)掌握混凝土的变形指标、钢筋和混凝土粘结原理。

第三章  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

1)掌握结构的功能、极限状态、作用效应、结构抗力、可靠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作用(荷载)、结构抗力的取值,学会查用表格;

3掌握荷载分项系数、可变荷载组合系数、结构重要性系数、混凝土和钢材的材料分项系数的取值;

4)掌握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实用设计表达式。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了解受弯构件在荷载下各阶段的应力状态及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掌握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

第五章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掌握受弯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式及影响因素,

2)掌握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与构造要求。

第六章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计算

1掌握轴心受压构件的受力全过程、破坏特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了解螺旋箍筋柱的应用。

2)掌握偏心受压构件的两类破坏形态、特征及其界限,偏心距增大系数和附加偏心距的意义及其影响。熟练掌握矩形、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不对称和对称配筋)的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及构造要求。

第七章  受拉构件

1)掌握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的配筋计算

2)掌握轴心受拉和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特点。

3)掌握偏心受压构件受剪计算方法。

第八章  受扭构件

1)掌握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的受力性能、破坏特点、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2)掌握弯剪扭构件的计算方法。

第九章  受弯构件的变形和裂缝计算

1)了解受弯构件挠度计算的特点,掌握在使用阶段出现裂缝的受弯构件的刚度和挠度计算;

2)掌握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计算。

第十章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1)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预加应力的方法,了解预应力混凝土材料。

2)掌握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损失的概念和各阶段预应力损失的组合。

3)了解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绪论

1)重点:钢筋混凝土的概念、优缺点,本课程的特点及要解决的问题。

2)难点:本课程的特点及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1)重点:混凝土的强度——立方强度、等级,轴心抗压、抗拉、弯曲抗压和疲劳强度。混凝土的变形——混凝土在短期和长期荷载下的变形,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收缩和膨胀。钢筋的形式、品种和级别,钢筋的强度、变形和弹性模量,钢筋的冷加工、弯钩和接头。钢筋混凝土的粘结。

2)难点: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疲劳强度、钢筋的强度。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

1)重点:结构的功能要求、极限状态,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结构上的作用、作用效应和结构的抗力,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

2)难点:极限状态方程。结构的可靠度、失效概率、可靠度指标、和目标可靠度指标。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重点:适筋梁的破坏特征、正截面各阶段应力状态、受弯构件配筋率对正截面破坏性质的影响。单筋、双筋矩形截面和单筋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

2)难点:适筋梁的破坏特征、正截面各阶段应力状态、双筋矩形截面和单筋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

第五章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重点:斜截面的三种破坏特征,影响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计算公式、公式的适用范围(上、下限值)、计算步骤、抵抗弯矩图、构造要求。

2)难点:抵抗弯矩图、纵筋的弯起和切断。

第六章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计算

1)重点:轴心受压构件的破坏特征、正截面强度计算、构造要求。偏心受压构件的两类破坏形态及其区分界限,偏心距增大系数,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强度计算,工字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强度计算,偏心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2)难点:偏心受压构件的两类破坏形态及其区分界限,偏心距增大系数,矩形截面非对称配筋,工字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强度计算。

第七章  受拉构件

1)重点:轴心受拉构件、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的小偏心受拉、大偏心受拉(对称和不对称配筋计算),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2)难点: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的小偏心受拉、大偏心受拉(对称和不对称配筋计算)。

第八章  受扭构件

1)重点:纯扭构件的承载力、弯剪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2)难点:弯剪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第九章  受弯构件的变形和裂缝计算

1)重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短期和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刚度、挠度计算。裂缝宽度计算。

2)难点: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短期和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刚度.

第十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重点: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预加应力的方法、预应力混凝土材料、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

2)难点: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

五、实践环节

1、实验

(1)钢筋砼梁的破坏试验(验证性)

①钢筋砼适筋梁的破坏试验         2学时

②钢筋砼超筋梁的破坏试验         2学时

③钢筋砼少筋梁的破坏试验         2学时

④钢筋砼梁的剪切破坏试验         2学时

(2)*钢筋砼大偏压构件的破坏试验(验证性、演示试验)   4学时 (选作)

(3)*钢筋砼小偏压构件的破坏试验(验证性、演示试验)   4学时 (选作)

注:试验部分的指导书参见《结构试验指导书》。

2、课程设计

1现浇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

六、课时安排

序号

授课内容

学时数

1

绪论

2

2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8

3

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

6

4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6

5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4

6

受压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

12

7

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4

8

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4

9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与裂缝验算

6

10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8

11

课外习题

8

12

实验

16

13

  

104

七、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tructure Mechanics

课程编号:B136109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128+16                               分:8.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使用教材:《结构力学》(第四版上、下册),杨茀康编,高教出版社,200212

参 考 书:《结构力学》(第三版上、下册),李廉锟编,高教出版社,1996

《结构力学》(上、下册),朱慈勉编,高教出版社,2004

《结构力学》,胡兴国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析计算杆件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结构分析与计算(包括手算与电算)方面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几何组成分析

掌握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律及其应用。

2)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会运用隔离体平衡法,掌握梁和刚架内力图的作法以及桁架内力的计算方法,掌握静定组合结构和拱的内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3)虚功原理与结构的位移计算

了解变形体虚功原理的内容及其应用,掌握静定结构位移的计算方法,了解互等定理。

4)影响线

理解影响线的概念,掌握作静定梁和桁架内力影响线的静力法,了解机动法。会用影响线求移动荷载下结构的最大内力。

5)力法

初步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和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温变作用下的内力。会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位移。了解超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6)位移法

初步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7)力矩分配法

掌握力矩分配法的概念,会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8)结构弹性稳定性分析

了解结构弹性稳定性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

9)结构的动力计算

掌握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单自由度及两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及其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受迫振动的计算方法。了解阻尼的作用。了解频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几何组成分析

掌握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体系、自由度和约束、必要约束和多余约束的概念,瞬变体系的概念。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律及其应用。

2)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掌握用隔离体平衡法求杆件未知内力的要点。直杆荷载与内力间的微分与增量关系及其在内力图上的反映。分段叠加法作直杆的弯矩图。静定梁和刚架内力图的作法,静定桁架、组合结构和拱的内力的计算方法。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以及各类结构的受力特点。

3)虚功原理与结构的位移计算

了解变形体虚功原理及其在结构位移计算中的应用,掌握静定结构由于荷载、支座移动、温度改变和制造误差而产生的位移的计算方法。了解广义力和广义位移的概念。掌握图乘法在位移计算中的应用。理解线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

4)影响线

掌握影响线的概念。会用静力法作静定梁和桁架内力的影响线,用机动法作静定梁内力的影响线。用影响线求移动荷载下结构的最大内力。

5)力法

了解力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温变作用下的内力。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6)位移法

了解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等截面直杆的刚度方程。会用位移法计算刚架和连续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7)力矩分配法

了解力矩分配法的概念,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用挠曲线比拟法作连续梁内力的影响线。

8)结构弹性稳定性分析

了解结构弹性稳定性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会用静力法计算简单刚架的临界荷载。

9)结构的动力计算

了解动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分析,单自由度体系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受迫振动的计算。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几何组成分析;2)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3)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4)用位移法解超静定结构;5)力矩分配法;

教学难点:  1)虚功原理;2)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等截面直杆转角位移方程;

3)结构的矩阵分析;4)结构的动力计算;

五、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章节序号

授 课 内 容

学 时 数

1

 

2

2

几何组成分析

8

3

静定结构受力分析

18

4

结构位移计算

12

5

影响线

10

6

力法

16

7

位移法

16

8

力矩分配法

8

9

矩阵位移法

12

10

结构的弹性稳定计算

12

11

结构的动力计算

14

 

上机

0

 

课外辅导

16

 

 

合 计

 

128+16=144

七、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桥梁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136113B          英文名称:Bridge Engineer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96

学分:6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桥梁工程》 姚林森 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交通土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桥梁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我国常用的公路简支梁式桥、圬工和钢筋混凝土拱桥,以及桥梁墩台的构造设计计算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选修有关桥梁工程方面的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桥梁的组成、分类和结构体系;

2.掌握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圬土拱桥及钢筋混凝土拱桥的设计与计算方法;

3.掌握简支钢板梁和钢桁架梁桥的设计与计算方法;

4.掌握桥梁墩台的构造和设计要点。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绪论

桥梁的组成、分类和结构体系,发展概况;桥梁的设计荷载和设计规范概述。

2.桥面构造

3.混凝土简支梁桥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简支梁桥的设计与构造要求;简支梁桥的计算及施工要点。

4.圬土和钢筋混凝土拱桥

拱桥的组成、类型、特点及适用范围;拱桥的构造与设计要点;拱桥的计算方法。

5.简支钢板梁和钢桁架桥

钢板梁桥;简支钢椅架桥;钢桥的制造与架设。

6.桥梁支承、墩台与基础

桥梁支承结构;墩台构造与计算要点;基础类型及设计要点。

7.计算机辅助桥梁设计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梁桥和拱桥

课程难点:简支梁桥的计算和拱桥计算

五、实践环节

课程认识实习一周,课程设计二周,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期间,结合桥梁工地,了解整个桥梁的构造和施工工艺。

六、课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概述

2

第二章

桥梁总体规划和设计要点

3

第三章

桥梁的设计荷载

2

第二篇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第一章

概述

2

第二章

桥面构造

2

第三章

板桥的设计与构造

4

第四章

装配式简支梁桥的设计与构造

8

第五章

简支梁桥的计算

17

第六章

梁式桥的支座

7

第七章

其他体系的桥梁

7

第八章

梁桥的施工

4

第三篇

圬工和钢筋混凝土拱桥

 

第一章

概述

3

第二章

拱桥的构造

5

第三章

拱桥的设计

5

第四章

拱桥的计算

19

第五章

拱桥的施工

2

第四篇

桥梁墩台

 

第一章

桥梁墩台的构造及设计

2

第二章

桥墩计算

3

第三章

侨台计算

3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arketing of Tourism

课程编号:C094907250015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 39                                                分:2.5

适用对象: 旅游管理汉/民本科生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旅游市场学》; 陶卓民,胡静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  《旅游市场营销学》,赵西萍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旅游心理学》,刘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旅游学概论》苏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旅游市场学是一门结合营销实际完整系统的阐述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学科。该课程的任务是了解以下的知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营销战略,旅游市场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查和预测,旅游营销组合策略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该课程以科学性,系统性为宗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营销知识来解决旅游经济和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旅游市场营销概论

第一节   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市场营销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知道市场经营观念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旅游市场营销

掌握旅游市场的定义,特征和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环境分析(重点,难点)

第一节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概述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含义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决策程序

第二节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特点及构成

了解宏观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掌握营销环境综合分析

第三节   旅游市场营销基本战略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基本战略

第四节   旅游市场竞争战略

掌握旅游市场竞争战略

第三章  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第一节   旅游者消费行为

了解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掌握4P因素和购买行为特征

第二节   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因素(重点)

掌握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因素(文化、社会、个人、心理)

第三节   旅游者的购买过程

知道旅游者的购买过程

第四节   组织机构的消费行为分析

掌握组织机构购买旅游产品的特征

了解组织机构类型、影响其购买的因素和转卖商的旅游购买行为

知道组织机构的旅游购买过程五个步骤

第四章  旅游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重点)

第一节   旅游市场调研

掌握旅游市场调研的概念、内容和程序

了解抽样调研方法

掌握旅游市场调研收集一手资料的方法

了解问卷的设计和旅游市场调研的途径

第二节   旅游市场需求

了解旅游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潜量判定的方法

第三节   旅游市场预测 (难点)

掌握旅游市场预测的概念、方法(特别是时间序列分析法)

第五章  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第一节   旅游市场细分

掌握市场细分、细分市场的概念

掌握旅游市场细分的作用

知道旅游消费者市场细分的依据

掌握有效旅游市场细分的条件

第二节   旅游目标市场选择

掌握旅游目标市场的定义

掌握旅游目标市场策略(重点)

第六章  旅游市场定位策略

第一节   市场定位概述

掌握市场定位的概念,了解市场定义产生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第二节   市场定位策略

掌握市场定位策略的种类

第三节   旅游市场定位策略

掌握旅游企业定位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四个因素

知道旅游市场定位方法

第七章  旅游市场营销组合及策略

第一节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概念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概念和特征

知道旅游市场营销组合运用的原则

第二节   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了解4p策略和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优化

第八章  旅游产品策略(重点)

第一节   旅游产品

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构成和特点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品牌策略

了解旅游产品的品牌策略

第三节   旅游产品组合和产品线策略

掌握产品组合、产品线概念、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线长度决策

第四节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与策略

掌握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知道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与策略

第五节   旅游新产品策略

掌握旅游新产品的概念和开发新产品的基本原则和新产品开发程序

第九章  旅游产品价格策略 (重点)

第一节   产品价格

知道产品的价格构成和制约产品价格的因素

掌握产品的比价、差价

第二节   旅游产品价格制定的原则

掌握旅游产品价格制定的原则

第三节   制定旅游产品价格的策略和方法 (难点)

了解制定旅游产品价格的决策机构,知道旅游产品价格制定的步骤

掌握定价策略和确定定价的方法

第四节   价格的施行和调整

了解价格的调整

第十章  旅游销售渠道策略

第一节   旅游销售渠道的概念

掌握旅游销售渠道的概念、特点和其在旅游业中的意义

了解旅游销售渠道的职能和作用

第二节   旅游销售渠道的结构及类型

了解旅游销售渠道的结构和影响旅游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

第三节   旅游中间商的类型及特点

掌握旅游中间商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了解旅游批发商、零售商的概念、职能和旅游中间商的选择因素

第四节   旅游销售渠道的选择策略

了解旅游销售渠道的选择策略

 

第十一章 旅游促销策略

第一节  旅游促销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旅游促销的概念、作用和旅游促销过程(AIDA模式)

了解旅游促销分类

第二节  旅游促销的原则和策略

掌握旅游促销的原则

知道旅游促销的策略

第三节  旅游广告促销

掌握广告的作用

了解广告媒体的选择和广告制作原则

第四节  营业推广

了解营业推广的作用与内容

掌握旅游营业纪念品的概念和特点

第五节  公共关系

了解公共关系的概念、类型、活动方式

第六节  推销员

了解推销员的概念

掌握推销员的作用

了解推销员的培训和结构

第七节  电子商务与旅游业

了解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和发展

知道我国旅游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第十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组织、计划、实施与控制

第一节  旅游市场营销组织

了解旅游市场营销组织在旅游企业中的地位

掌握有效旅游市场营销组织的特征和旅游市场营销组织的形式

第二节  旅游市场营销计划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计划和营销策略的概念

第三节  旅游市场营销计划的实施

了解旅游市场营销计划的实施过程和影响原因

第四节  旅游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

了解旅游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第二章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环境分析

第一节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概述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含义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决策程序

第二节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特点及构成

掌握营销环境综合分析

第三节 旅游市场营销基本战略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基本战略

第四节  旅游市场竞争战略

掌握旅游市场竞争战略

第三章 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第二节 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因素

第四章旅游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

第一节  旅游市场调研

第二节  旅游市场需求

第三节  旅游市场预测

第五章 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第二节  旅游目标市场选择

掌握旅游目标市场策略

第八章 旅游产品策略

第一节  旅游产品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品牌策略

第三节 旅游产品组合和产品线策略

第四节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与策略

第五节 旅游新产品策略

第九章 旅游产品价格策略

第一节  产品价格

第二节 旅游产品价格制定的原则

第三节 制定旅游产品价格的策略和方法

第四节 价格的施行和调整

教学难点:

第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环境分析

第一节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概述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决策程序

第二节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掌握营销环境综合分析

第三节 旅游市场营销基本战略

掌握旅游市场营销基本战略

第二节  旅游市场竞争战略

掌握旅游市场竞争战略

第四章 旅游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

第三节 旅游市场预测

第九章 旅游产品价格策略

第三节 制定旅游产品价格的策略和方法

五、实践环节

(课堂讨论,作业等)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旅游市场营销概论

2学时)

第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环境分析

4学时)

第三章

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2学时)

第四章

旅游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

4学时)

第五章

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2学时)

第六章

旅游市场定位策略

2学时)

第七章

旅游市场营销组合及策略

2学时)

第八章

旅游产品策略

6学时)

第九章

旅游产品价格策略

6学时)

第十章

旅游销售渠道策略

3学时)

第十一章

旅游促销策略

4学时)

第十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组织、计划、实施与控制

2学时)

总学时

 

39

七、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课程编号:C254906250006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总学 时:39                                                    分:2.5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各专业方向汉/民本科生

先修课程:《管理学》、《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赵西萍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参考书目:1、《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人力资源管理》、孙健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具有理论性强、与实际工作联系紧的特点。它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架构,提供了有关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对于旅游企业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教学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认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矛盾,掌握开发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调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激发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创造性、提高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的本领。

在学习本课程时,学生要扎实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熟练地把握实用技术和方法,认真地了解各种观点和学说。在此基础上,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掌握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特征、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确定等相关的知识,把握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说和观点,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了解当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基本的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二)人力资源的特征: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的特征。

(三)科学管理阶段的人事管理:经验管理阶段的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阶段的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四)行为科学的人事管理:行为科学的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五)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差异比较。

(六)"经济人"假设、X理论与科学管理:"经济人"假设的含义;科学管理有关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

(七)"社会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组织行为理论:"社会人"假设的含义;"霍桑实验"有关人事管理的结论的要点; 组织行为理论的要点。
   
(八)"自动人"假设、Y理论与工作内满足:"自动人"假设的含义;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要点;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工作内满足观点的要点。         

(九)"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与权变模式:"复杂人"假设的含义;超Y理论(权变理论)的要点;权变模式的要点。
   
(十)"主权人"假设、W理论与主人翁精神:"主权人"假设的含义;W理论的基本观点;主人翁精神的观点。

(十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企业的员工流动; 旅游企业人员流动的原因与控制;旅游服务与工作生活质量;服务与员工甄选;服务与员工培训;服务与绩效考评及反馈。

(十二)获取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十三)企业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

(十四)企业经营战略与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与类型;企业文化的概念与类型;企业经营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搭配。
   
(十五)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吸引战略;投资战略;参与战略。

(十六)人力资源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作业的关系
(十七)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第二章 人力资源规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内容、程序、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的方法、人力资源规划的综合平衡,把握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制定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控制。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在人力资源方面确保实现旅游企业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前控制;使管理者与员工对要达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标更加清晰;促进人才合理有效地流动等。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预警式或反映式的规划;规划宽度;正式和非正式规划;与企业的战略性规划方案的联系;规划的灵活性。
 
(四)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确立目标;收集信息;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综合平衡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收集反馈信息。
 
(五)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总体需求结构分析预测法;人力资源成本分析预测法;人力资源学习曲线分析预测法;比例法;分合性预测法;团队预测法。

(六)人力资源供给分析: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人力资源外部供给预测。
(七)人力资源规划的综合平衡:组织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平衡;人力供给与人力需求的平衡;人

力资源规划中各项专业计划之间的平衡。
(八)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制定: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九)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控制:执行;检查;反馈;修正。

第三章 工作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熟悉工作分析、个体差异分析的相关知识,掌握工作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个体差异与职业匹配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工作分析的定义
  (二)工作分析的作用:为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选拔和任用合格的人员提供客观标准;为设计人员培训与开发方案提供依据;提供考评标准并有效地激励员工;提供工作效率。
  (三)工作分析的程序: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与总结阶段。
  (四)工作分析要素:工作主体;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原因;工作关系。
  (五)工作说明与岗位规范
  (六)工作分析的方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工作日记法;工作参与法;关键事件法。
  (七)能力差异:能力概念:能力差异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八)气质差异:气质的类型与特征;气质差异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九)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性格的类型;性格差异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十)个性差异-职业匹配理论:霍兰德的职业适应理论;个性特征-职业因素匹配理论。

第四章 员工的招募与甄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熟悉员工招聘的知识,掌握与招募途径的选择、招募简章和求职申请表的设计相关的知识,了解甄选程序和心理测验,把握员工甄选的非测验型方法,认识甄选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员工招聘的意义与原则:员工招聘的含义;员工招聘的意义;员工招聘的原则。
  (二)员工招聘程序:员工招聘程序包括的步骤及工作内容。
  (三)招募途径:内部选拔;外部招募。
  (四)招募简章的设计
  (五)求职申请表的设计
  (六)甄选程序:明确承担此工作的人员必备的条件;确定测量要素;确定测量的方法以及准备测量所需的材料;对求职者进行测量;统计结果,作出选择;追踪调查,完善测量要素。
  (七)员工甄选的非测验型方法:面谈法;问卷法;档案法与调查法;情景模拟法。
  (八)员工甄选的测验型方法-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旅游企业常用的心理测验方法;测验计划的制定。
  (九)甄选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非测验技术的局限性;测验技术的效度与信度。

第五章 员工的培训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深刻认识员工培训的意义和特点,把握员工培训的原则和规律,熟悉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掌握职业经历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员工培训的意义;旅游企业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原因。
  (二)员工培训的特点及对员工培训遵循的原则。
  (三)员工培训的基本规律
  (四)员工培训的内容
  (五)员工培训的方法:知识性理论培训方法;实践指导性培训方法。
  (六)员工培训转移效果的评价:时间序列评价法;培训前后控制法;训练后控制。
  (七)职业经历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八)员工职业计划:职业计划包含的主要意思;员工自我评估;组织对员工评估;公平竞争机会;职业咨询。

第六章 员工绩效考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认识绩效考评的目的与作用,熟悉绩效考评的内容和程序,掌握绩效考评的方法,了解绩效考评内在矛盾和困难。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绩效考评的目的与作用:员工绩效、旅游企业员工绩效考评、员工素质评价和业绩评价以及工作态度评定的概念;掌握绩效考评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绩效考评的目的与作用。
  (二)绩效考评内容和程序:德、能、勤、绩的含义;绩效考评程序包括的步骤及工作内容。
  (三)绩效考评的量度:绩效考评标准的类型;绩效考评标准的特征。
  (四)绩效考评的主体:绩效考评的主体,它们作为绩效考评的主体在开展绩效考评时各自优缺点。
  (五)相对标准法:相对标准的含义;排序法、两两比较法、强制分配法。
  (六)绝对标准法:绝对标准法的含义;关键事件法、打分检查法、硬性选择法。
  (七)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的含义;目标管理法的实施步骤。
  (八)直接指标法的含义。
  (九)绩效考评信息的回应:绩效考评信息回应的含义;在处理绩效考评结果时要注意的事项。
  (十)绩效考评内在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
  (十一)运用改善绩效考评的方法。

第七章 薪酬制度设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掌握薪酬制度的基本理念,把握建立旅游企业薪酬制度的方法,熟悉薪酬制度评价的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薪酬制度的目标:薪酬、薪酬制度的概念;员工报酬的内容;旅游企业薪酬制度的目标。
  (二)薪酬制度的策略性选择:掌握各种薪酬制度的策略性选择。
  (三)把握影响薪酬制度的因素。
  (四)薪金的水平与结构设计:基本薪金、薪金水平的含义;确定薪金水平的方法,选择薪金模式的方法。
  (五)奖励制度的设计:奖励、奖金的概念;奖励制度设计原则、奖励种类;奖励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
  (六)福利制度设计:员工福利的概念和福利的内容;影响旅游企业福利的因素;制定福利制度的注意事项。
  (七)薪酬制度与公平原则
  (八)薪酬制度与工作效率关系。
  (九)薪酬制度与工作满足感的关系。

第八章 激励与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熟悉与工作动力形成相关的知识,掌握激励理论、方法与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生存动力:工作动力、生存动力的含义;生存动力的源泉与现实意义。
  (二)目标动力:目标动力的含义;目标动力的形成,目标动力包括内容
  (三)群体动力:群体规范、旅游企业群体规范的类型、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分类、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由哪些因素结合而成,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旅游企业如何正确运用从众行为;
  (四)双因素理论及其运用:激励的含义;在激励概念中,努力、组织目标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运用。
  (五)期望理论的内容及运用。
  (六)强化理论与员工行为:强化理论的含义、强化程序的类型;强化理论塑造行为的方法;强化程序与行为。
  (七)综合激励模式的原理及运用。
  (八)需求层次与激励: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需求层次理论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九)竞争压力与激励:竞争压力与激励的关系;运用竞争压力的注意事项。
  (十)领导行为与激励;领导与领导行为的分类;发挥领导行为的激励作用。
  (十一)组织综合激励:激励理论的综合运用及组织综合激励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九章 劳动关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了解劳动关系的相关理论,掌握劳动管理和劳动争议的相关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与内涵;劳动关系的形成形式。
  (二)劳动关系的相关理论
  (三)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
  (四)劳动合同的含义及其管理;劳动合同包括的项目。
  (五)劳动安全与劳动保险:劳动保险的含义及其相关内容;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
  (六)工会组织与民主管理:工会组织的设立与功能的相关内容;民主管理的相关内容。
  (七)各个类型劳动争议的含义。
  (八)产生劳动争议的原因。
  (九)劳动争议的处理: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与原则;我国对劳动争议的解决。

第十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熟悉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文化冲突。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建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与程序;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含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库包括的项目;人力资源数据库的管理原则。
  (三)跨文化组织面临的文化差异;跨文化组织的含义。
  (四)国际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跨文化特征;国际企业中四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国际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五)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的跨文化冲突分析;各个环节出现差异的原因。
  (六)创造多文化组织;多文化组织的特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是:人力资源的规划过程、工作分析的方法、招募和甄选员工、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技校考评的方法和结果运用、薪酬制度的建立和评价、激励与管理、劳动关系。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通过大量的旅游管理部门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分析、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的讲座、旅游企业的参与实习来完成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章次

课程内容

学时

章次

课程内容

学时

1

绪论

4

6

员工绩效考评

2

2

人力资源规划

6

7

薪酬制度的设计

4

3

工作分析

8

8

激励与管理

4

4

员工的招募与甄选

6

9

劳动关系

2

5

员工的培训与发展

2

10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1

总学时

 39

七、考核方式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40%"理解"40%"应用"20%
  3. 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4. 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概念题、简答题、分析题和论述题。
  6.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新疆大学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课程编号: BO52720                            课程类型: 基础专业课

总学时: 48                                       分:3           

适用对象:适用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各专业汉本科生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教学内容: 《常微分方程》, 王高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学参考书:1.《常微分方程讲义》,丁同仁,李承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常微分方程讲义》,叶彦谦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常微分方程习题集》,周尚仁,权宏顺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常微分方程是综和性大学数学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课。微分方程课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学好作为数学基础的常微分方程课,以便为后行课数理方程、微分几何、泛函分析作好准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高阶微分方程及方程组的解的结构,掌握特殊的一阶微分方程、常系数高阶微分方程及方程组的解法,建立实际问题的微分方程模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某些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

1.了解如何由实际问题建立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2.理解微分方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定义、阶、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线性与非线性)。

第二章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教学内容:变量可分离方程与变量变换,线性微分方程与常数变易法,恰当方程与积分因子,一阶隐微分方程与参数表示。

教学要求:

1.能识.别下列几种一阶微分方程:变量可分离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Bernulli方程和恰当方程。

2.熟练掌握变量可分离方程、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3.熟练掌握齐次方程和Bernulli方程并从中领会用变量代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思想。

4.熟练掌握恰当方程的解法及积分因子法。

5.熟练掌握特殊的一阶隐式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三章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定理

教学内容: 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与逐步逼近法, 解的延拓, 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

教学要求:

1.理解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2.掌握逐步逼近法与Gronwall引理。

3.了解解的延拓定理。

4.了解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定理.

第四章 高阶微分方程

教学内容: 线性方程的一般理论, 常系数线性方程的解法, 高阶方程的降阶.

教学要求:  

1掌握齐线性方程的解的性质与通解结构

2.掌握非齐线性方程解的性质与通解结构;熟练掌握常数变易法和比较系数法。

3.熟练掌握常系数齐次线性方程和Euler方程的解法

4.了解质点的振动方程。

5.掌握高阶方程的降阶法。

第五章 线性微分方程组

教学内容: 存在唯一性定理, 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教学要求: 

1.理解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齐线性方程组和非齐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及通解结构)。

2.熟练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初等积分法、线性方程与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和常数线性方程的解法,难点是存在唯一性定理和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定理。初等积分法部分应用分离变量法和积分因子法把它们串起来;讲述线性方程组时多用矩阵工具,多与一阶线性方程比较;讲述初值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定理时,除了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外,要求学生掌握逐步逼近法和Gronwall引理。

第一章

重点:微分方程的有关基本概念(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线性与非线性)。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第二章:

重点: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难点:识别方程类型变量变换。

第三章:

重点:一阶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难点:逐步逼近法。

第四章:

重点:齐线性方程和非齐线性方程的解的性质与通解结构;常数变易法和比较系数法;常系数齐次线性方程和Euler方程的解法。高阶方程的降阶法。

难点:高阶方程的降阶法。

第五章:

重点:齐线性方程组和非齐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及通解结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五、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计划总学时:48,周3 学时)

章节

                内容

学时

              绪论

4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12

         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定理

10

           高阶微分方程

14

           线性微分方程组

8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课程编号:B052720                                  课程类型: 基础专业课

总学时: 64                                            分:4

适用对象:使用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各专业民本科生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使用教材:《常微分方程》,王高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书:1.《常微分方程讲义》,丁同仁,李承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常微分方程讲义》,叶彦谦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常微分方程习题集》,周尚仁,权宏顺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常微分方程是综和性大学数学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课。微分方程课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学好作为数学基础的常微分方程课,以便为后行课数理方程、微分几何、泛函分析作好准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高阶微分方程及方程组的解的结构,掌握特殊的一阶微分方程、常系数高阶微分方程及方程组的解法,建立实际问题的微分方程模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某些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

1.了解如何由实际问题建立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2.理解微分方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定义、阶、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线性与非线性)。

第二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教学内容:变量可分离方程与变量变换,线性微分方程与常数变易法,恰当方程与积分因子,一阶隐微分方程与参数表示。

教学要求:

1.能识别下列几种一阶微分方程:变量可分离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Bernulli方程和恰当方程。

2.熟练掌握变量可分离方程、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3.熟练掌握齐次方程和Bernulli方程并从中领会用变量代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思想。

4.熟练掌握恰当方程的解法及积分因子法。

5.熟练掌握特殊的一阶隐式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三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定理

教学内容: 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与逐步逼近法, 解的延拓, 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

教学要求:

1.理解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2.掌握逐步逼近法与Gronwall引理。

3.了解解的延拓定理。

4.了解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定理

第四章 高阶微分方程

教学内容: 线性方程的一般理论, 常系数线性方程的解法, 高阶方程的降阶。

教学要求:

1掌握齐线性方程的解的性质与结构

2.掌握非齐线性方程解的性质与结构;熟练掌握常数变易法和比较系数法。

3.熟练掌握常系数齐次线性方程和Euler方程的解法

4.了解质点的振动方程。

5.掌握高阶方程的降阶法。

第五章 线性微分方程组

教学内容: 存在唯一性定理, 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教学要求: 

1.理解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齐线性方程组和非齐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及通解结构)。

2.熟练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初等积分法、线性方程与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和常数线性方程的解法,难点是存在唯一性定理和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定理。初等积分法部分应用分离变量法和积分因子法把它们串起来;讲述线性方程组时多用矩阵工具,多与一阶线性方程比较;讲述初值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定理时,除了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外,要求学生掌握逐步逼近法和Gronwall引理。

第一章

重点:微分方程的有关基本概念(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线性与非线性)。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第二章:

重点: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难点:识别方程类型变量变换。

第三章:

重点:一阶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难点:逐步逼近法。

第四章:

重点:齐线性方程和非齐线性方程的解的性质与通解结构;常数变易法和比较系数法;常系数齐次线性方程和Euler方程的解法。高阶方程的降阶法。

难点:高阶方程的降阶法。

第五章:

重点:齐线性方程组和非齐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及通解结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五、实践环节 

六、学时分配

(计划总学时64, 周学时4)

章节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16

第三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定理

12

第四章

           高阶微分方程

18

第五章

           线性微分方程组

14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Abstract Algebra

课程编号:B052733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总 学 时:48                                  分:3

适用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汉)

先修课程:高等代数

使用教材:《近世代数基础》(修订本),张禾瑞,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全国优秀教材。

参考书:《近世代数》 刘绍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近世代数》 杨子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近世代数(或抽象代数)是大学数学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群、环和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且使学生体会现代数学思想、语言及方法,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二、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推导过程。通过课程教学及习题训练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对已学过的代数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对代数学的理论系统有初步地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映射,变换,代数运算的概念及运算律。

2. 理解代数系统的同态与同构。

3. 掌握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的关系。

    二、群

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群的定义,掌握群的简单性质。

2. 理解子群的概念,掌握有关结论。

3. 理解循环群,交换群,置换群,掌握相关结论。

4. 掌握Lagrange 定理及相关结论。

5.群的同态,同构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6.理解正规子群和商群的概念,掌握相关结论。

7.理解群的同态基本定理及自同构群。

三、环与域

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环的定义,掌握环的基本性质。

2. 掌握整环,除环,域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3. 掌握无零因子环的特征,子环的概念以及相关结论。

4.掌握环的同态基本定理。

5.掌握素理想和极大理想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6.掌握模n的剩余类环及其相关结论。

7. 掌握分式域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四、整环里的因子分解

教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真)因子、单位、素元、元的唯一分解和唯一分解环的

定义及唯一分解环的充要条件。

2.理解公因子、最大公因子、互素等概念,掌握相关结论。

3.理解并掌握主理想环和欧氏环的相关概念及基本性质。

4.掌握多项式环的因子分解理论及多项式根的基本性质。

四、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1

基本概念(含习题课,下同)

8

 2

16

 3

环与域

14

 4

整环里的因子分解

10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制定者:吾甫尔

审核者:孟吉翔

批准者:黄琼湘

校对者:赵 

                           

 

新疆大学《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Abstract Algebra

课程编号:B052733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总 学 时:64                                  分:4

适用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民)

先修课程:高等代数

使用教材:《近世代数基础》(修订本),张禾瑞,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全国优秀教材。

参考书:《近世代数》 刘绍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近世代数》 杨子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三、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近世代数(或抽象代数)是大学数学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群、环和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且使学生体会现代数学思想、语言及方法,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四、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推导过程。通过课程教学及习题训练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对已学过的代数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对代数学的理论系统有初步地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及要求:

1. 解映射,变换,代数运算的概念及运算律。

2. 解代数系统的同态与同构。

3. 掌握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的关系。

二、群

教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群的定义,掌握群的简单性质。

2.理解子群的概念,掌握有关结论。

3.理解循环群,交换群,置换群,掌握相关结论。

4.掌握Lagrange 定理及相关结论。

5.掌握群的同态,同构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6.理解正规子群和商群的概念,掌握相关结论。

7.理解群的同态基本定理,理解群的自同构。

三、环与域

教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环的定义,掌握环的基本性质.

2.掌握整环,除环,域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3.掌握无零因子环的特征,子环的概念以及相关结论

4.掌握环的同态基本定理.

5.掌握素理想和极大理想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6.掌握模n的剩余类环及其相关结论.

7.掌握分式域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四、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含习题课)

 1

基本概念

12

 2

,正规子群

30

 3

环与域

22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成人业余“化工工艺学(无机篇)”课程教学大纲

           Inorganic Chemical Industry Technics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总 学 时理论课48学时             

适用对象:成人业余化工专业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基础、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

    理论课使用教材: 《无机化工工艺学》(上册)陈五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月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主要参考书:《化肥工学丛书——合成氨》沈浚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月第1

《化肥工学丛书——尿素》袁一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4月第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工艺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必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要求,学以致用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工艺过程的方法、原理、流程、主要设备及工艺条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能够通过典型生产工艺的学习,从中总结出化工生产过程的普遍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能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其将来从事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建设和科学管理打下牢固的化学工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化工工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工艺课的教学是将已学过的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重点放在分析和讨论生产工艺中反应原理、分离部分的工艺原理、确定工艺条件的依据、反应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的设置原则分析以及合理地组织生产工艺的过程。同时,对工艺路线、流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能量回收利用、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及废物处理作一定的论述,并注意典型与一般相结合,使学生对化学工业有较完整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合成氨工艺

第一章  合成氨绪论

氨的性质,氨的发现与制取,生产技术进展,我国合成氨概况,合成氨生产典型流程。

第二章 粗原料气的制取

一、烃类蒸气转化

气态烃蒸气转化的反应原理,转化催化剂,工业生产方法——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主要设备。

二、重油部分氧化

重油气化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激冷流程和废锅流程。

三、固体燃料气化

固体燃料气化的基本原理,制取半水煤气的工业方法。

四、一氧化碳变换

一氧化碳变换的基本原理,变换催化剂,工艺条件、工艺流程。

第三章 粗原料气的净化

一、硫化物的脱除

干法脱硫,湿法脱硫,脱硫方法的选择。

二、二氧化碳的脱除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比较,物理吸收法脱碳,化学吸收法脱碳,脱碳方法的选择。

三、原料气的最终净化

甲烷化法、深冷分离法——基本原理、工艺条件

第四章 氨的合成

热力学基础,催化剂,反应动力学 ,工艺参数的选择,工艺流程,氨合成塔。

第五章 合成氨生产综述

生产总流程,合成氨的能耗与节能。

尿素工艺

第一章 尿素概述

尿素的性质及用途,生产技术发展,尿素生产原则流程。

第二章 尿素生产方法原理

尿素的合成,合成液未反应物的分离与回收,尿液的蒸发,尿素的结晶、造粒,三废处理及防腐。

第三章 尿素生产技术

传统水溶液全循环法,气提法。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以天然气、重油、煤为起始原料,合成氨和尿素生产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要求学生通过典型工艺的学习,了解当今化学工业的概貌和发展方向及合成氨、尿素工业的生产概况以及世界先进生产技术水平;理解化工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安全等所体现出的错综复杂性;掌握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着眼于生产过程的总体及其相互联系,其重点不在说明单一设备和单一过程的局部,而是主要说明工艺过程的总体及相互联系,即:说明由生产目的所组合的原料前处理、反应、传热、传质、分离、产品后处理等过程的总和。其难点在于如何应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阐明按照生产的要求,经济合理地组织生产工艺过程。理论和原理不是研究的目标,工艺学的目标是如何利用理论来指导化工生产。

(二)各章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章 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合成氨工艺

第一章   合成氨绪论

合成氨生产典型流程  

合成氨生产典型流程的工序安排

第二章 粗原料气的制取

 

一、烃类蒸气转化

反应原理,工业生产方法,

工业转化炉

工艺条件的选择、工艺流程的设置,转化炉结构

二、重油

部分氧化

工艺流程——激冷流程和废锅流程。

工艺流程的设置

三、固体燃

料气化

制取半水煤气的工业方法

间歇式半水煤气的生产过程的设置原则与分析

四、一氧化碳变换

变换催化剂,工艺条件、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的设置

第三章 粗原料气的净化

一、硫化物的脱除

净化工序的设置,钴—钼加氢转化法、氧化锌法。

净化工序的设置顺序

二、二氧化碳的脱除

低温甲醇洗法、本菲尔法、两段流程原理。

两段流程原理

三、原料气的最终净化

甲烷化法,深冷分离法

工艺方法适用的条件确定

第四章  氨的合成

反应原理、工艺参数的选择、几种典型回路流程、氨合成塔

工艺参数的选择、工艺流程的设置,氨塔结构

第五章  合成氨生产综述

生产总流程,节能型合成氨工艺

合成氨的节能与分析

尿素工艺

第一章  尿素概述

尿素生产原则流程

尿素生产原则流程的设置

第二章  尿素生产方法原理

尿素的合成,未反应物的分离与回收,主要设备

尿素合成的基本原理及工艺条件,未反应物的分离与回收原理

第三章  尿素生产技术

传统水溶液全循环法、气提法尿素生产

工艺流程的设置与分析比较

 

五、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合成氨工艺

第一章

合成氨绪论

2

第二章

粗原料气的制取

14

第三章

粗原料气的净化

8

第四章

氨的合成

6

第五章

合成氨生产综述

2

尿素工艺

第一章

尿素概述

2

14

第二章

尿素生产方法原理

8

第三章

尿素生产技术

4

总 结

2

 

六、考核方式

考试,笔试,闭卷

 

 

新疆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汉理)

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教研室

制定:叶枫、程晓晶    审核:管民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总 学 时:72学时                    学 分:4

适用对象: 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专业三年级汉族本科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等

使用教材:《化工原理》 王志魁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华志明等编 校内出版  2004

参考书:《化工原理》 陈敏恒等编  (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化工原理》 潭天恩等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化工等过程工业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若干“单元操作”。

化工原理属工程科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化工原理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较系统地介绍了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及计算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单元操作通用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单元操作设备的设计计算、操作、选型、实验研究方法与技能,增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应掌握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基础理论、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工艺计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基本具备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领域解决单元操作管理、设计、强化与过程开发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及任务

第一章:流体流动

1.1  概述

定态流动与非定态流动;粘度;牛顿粘性定律

1.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流体的压力、密度与比容、压强的表示方法及单位换算;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及应用

1.3  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流量与流速;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

1.4  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粘度;流动型态与雷诺准数;流体在园管内的速度分布

1.5  流体流动阻力

流体在直管中的阻力损失 ;层流及湍流时的阻力损失;非园形管内的阻力计算;局部阻力损失与计算

1.6  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计算、复杂管路的特点

1.7  流量的测定

测速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转子流量计

基本要求:

1.熟悉流体的密度、压强、粘度等数据的获取及单位换算;

2.熟练掌握静力学方程、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的应用;

3.熟练掌握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阻力的计算;

5.掌握流速及流量测量装置的原理及计算;

6.熟悉简单管路的设计型及操作型计算

7.了解复杂管路的特点。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2.1  概述

2.2  离心泵

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类型;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工作点及流量调节;汽蚀现象与安装高度;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2.3  其他类型化工用泵

往复泵等

2.4  气体输送机械

离心通风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鼓风机、压缩机及真空泵简介

基本要求:

1.熟悉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

2.掌握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的实验测定;

3.掌握离心泵的工作点及流量调节;

4.掌握离心泵安装高度的确定、泵的选型

5.了解往复泵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

6.了解离心式通风机的性能参数、特性曲线。 

第三章:沉降与过滤

  3.1 概述

  3.2 重力沉降

    沉降速度; 降尘室

3.3离心沉降

离心分离因数; 离心沉降速度;旋风分离器

3.4过滤

悬浮液的过滤; 过滤速率基本方程式; 恒压过滤; 过滤设备

基本要求:

1. 了解沉降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重力沉降的速度、降尘室的工艺计算;

3. 了解离心沉降速度及其计算;

4. 熟悉旋风分离器的操作原理、结构、分离性能及选型依据;

5. 掌握恒压过滤方程式及其应用;

6. 熟悉主要过滤设备基本结构、操作方式。

第四章:传热

4.1  概述

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热量传热的基本方式; 两流体通过间壁换热与传热速率方程式

4.2  热传导

傅立叶定律; 导热系数;平壁的稳态热传导;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

4.3  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方程与对流传热系数;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对流传热中的量纲分析;流体无相变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对流传热系数的选用注意事项

4.4  传热计算

热量恒算; 传热平均温度差; 总传热系数; 壁温计算

4.5  换热器   

换热器的分类;间壁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选用计算;传热强化途径

基本要求:

1.熟悉热传导原理、傅立叶定律、平壁及园筒壁规定热传导及其计算;

2.掌握对流传热基本原理、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3.了解量纲分析方法,熟悉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中各准数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4.熟练掌握传热过程的计算(热负荷、平均温度差、总传热系数、壁温、流体无相变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5.熟悉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选型

第五章:吸收

5.1  概述

5.2  气液相平衡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亨利定律;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5.3  吸收过程的速率

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等分子逆向扩散; 单项扩散; 分子扩散系数;对流传质与双膜模型

总传质速率方程式;

5.4  吸收塔的计算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吸收塔的操作计算

5.5 填料塔

填料塔的结构及填料特性; 填料塔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 塔经的计算; 填料塔的附件

基本要求:

1.熟悉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亨利定律;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2.熟悉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对流传质的基本原理;

3.掌握吸收速率方程:双膜理论、相间传质速率方程、总传质系数与分传质系数;

4.熟练掌握吸收塔的设计计算:吸收剂用量的计算和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5.掌握吸收塔操作型计算;

6.熟悉吸收塔的结构及填料特性。

第六章:精馏

  6.1  概述

6.2  双组分溶液的气液相平衡

溶液的蒸汽压及拉乌尔定律、温度-组成图(t-x-y);汽-液相平衡图(y-x图);双组分非理想溶液;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

6.3 蒸馏与精馏原理

平衡蒸馏与简单蒸馏; 精馏原理

6.4  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

全塔物料衡算;理论板的概念与恒摩尔流假设; 操作线方程;理论板数的确定;进料热状态的影响和q线方程;回流比的影响及选择;双组分精馏的操作计算

  6.5 间歇精馏简介

  6.6 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简介

  6.7 板式塔

板式塔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塔板的流体力学状况;塔板效率; 塔高、塔经、板的负荷性能图塔板形式

基本要求:

1. 熟悉拉乌尔定律及双组分理想物系溶液的t-x-y图、y-x图、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

2. 熟悉精馏原理、了解平衡蒸馏与简单蒸馏过程;  

3.掌握精馏塔的全塔物料衡算,精馏段和提馏段操作线方程、q线方程、了解其物理意义、图示和应用;

4.掌握双组分精馏塔设计型计算(图解法及逐板计算法计算理论板数、进料状况的影响、回流比的选择、实际板数的计算)

5.熟悉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操作型计算;    

7. 了解板式塔的结构及流体力学状况。

第七章:干燥

7.1  概述

  7.2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

  7.3 干燥过程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7.4 物料的平衡含水量与干燥速率

   物料的干燥实验曲线;物料的平衡含水量曲线;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7.5 干燥设备简介

基本要求:

1.熟悉湿空气的性质及其计算;

2.掌握湿度图的应用;

3.掌握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4.熟悉物料所含水分性质;物料的平衡含水量曲线;物料的干燥实验曲线

5.了解常用典型干燥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流体流动

重点:静力学方程、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及应用;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阻力的计算;简单管路的计算

难点:柏努利方程的实际应用;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阻力的计算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重点:离心泵主要性及特性曲线的 ;管路特性曲线; 泵的工作点及流量调节;离心泵安装高度的确定、开停车操作要点、泵的选型

难点:泵的工作点及流量调节;离心泵安装高度的确定

第三章  沉降与过滤

重点:沉降速度的计算;除尘室的计算;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及主要性能;恒压过滤方程及其应用;过滤设备的类型与基本结构

难点:沉降速度的计算,过滤设备的结构及计算

第四章  传热

重点: 平壁及园筒壁稳定热传导及其计算;传热过程的计算(热负荷、平均温度差、对流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壁温的计算);换热器计算;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选型

难点:传热面积与流通面积的区别;传热系数的计算;

第五章  吸收

重点:费克定律与扩散系数; 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亨利定律;吸收速率方程;双膜理论;总传质系数与分传质系数;吸收塔的操作计算: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的计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填料塔基本结构、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难点:总传质系数与分传质系数的关系及计算;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

第六章  精馏

重点:精馏原理;双组分理想物系的相平衡一拉乌尔定律、温度-组成图(t-x-y);汽-液相平衡图(y-x图);相对挥发度; 全塔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理论板数的确定;进料热状态的影响和q线方程;回流比的影响及选择;双组分精馏的操作计算;板式塔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塔板的流体力学状况;塔板效率;

难点:进料状况、回流比对理论板的影响,塔板效率;

第七章: 干燥

重点:湿空气的性质及其计算;湿度图的应用;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物料所含水分性质;干燥曲线与干燥速率曲线

难点: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湿空气在干燥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五、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

内容

学时数

 

绪论

2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6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6

第三章

沉降与过滤

6

第四章

传热

12

第五章

气体吸收

12

第六章

液体精馏

12

第七章

干燥

6

总学时

 

72

六、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570804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学时:48                         分:3

适用对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地质学》、《采矿学》、《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通风安全学》,(第二版),张国枢,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1.07,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参考资料:

1.王德明 主编《矿井通风与安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6

2.张国枢主编《通风安全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7
3
.《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4
.王省身 张国枢编著,《矿井火灾防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899
5
.俞启香编著,《矿井瓦斯防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04
6
.张国枢,戴广龙著,《煤炭自燃理论与防治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3

一、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增加和采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矿山通风与安全技术对于矿井建设和生产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就是以阐明矿山通风与安全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为主要目的,并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应用到矿山生产中。所以,该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矿山通风与安全技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基础上,具有从事矿山通风与安全科研、设计和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矿井空气
 1.内容

第一节 矿井空气成分
组成,本性质,质量标准
第二节 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的性质,来源和安全浓度标准
第三节 矿井气候

人体热平衡,衡量气候条件指标和标准

2.教学要求

(1)了解:矿井气体成分及其特性和安全规定;矿井气候条件和安全标准;

(2)掌握:矿井空气的变化:矿井气候的评价方法;有害气体及气候条件的测定原理及仪器使用矿井气候的评价方法;有害气体及气候条件的测定原理及仪器使用。

第二章 矿井空气流动基本理论
1.内容

第一节 空气的主要物理参数
温度、压力、密度、粘性、湿度、焓
第二节 风流的能量与压力
风流能量、压力、风流点压力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通风能量基本方程
空气流动连续性方程、可压缩液体能量方程
第四节 能量方程在通风工程中的应用
水平风管的能量(压力)通风系统风流能量坡度线,等熵静压图
2
.教学要求

1)了解:矿井风流的湿度、点压力等参数,能量方程的形式含义。

2)掌握:矿井风流的能量及特性,矿井气候的评价方法,风流的课压缩特性及在能量方程中的表示;测压仪器的使用及点压力和通风阻力测定方法。

3)综合应用:点压力的计算,能量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 井巷通风阻力

1.内容
第一节 井巷断面风速分布
层流、紊流、雷诺数、管道风速分布
第二节 摩擦风阻力与风阻
沿程阻力、层流沿程阻力,摩擦风阻与阻力系数,
第三节 局部阻力与风阻
局部阻力计算公式、阻力系数,
第四节 矿井总阻力与等积孔
井巷阻力特性,总风阻,等积孔
第五节 降低矿井阻力的措施
降低摩擦阻力、局部阻力措施
2
.教学要求

(1)了解:摩擦阻力系数、摩擦风阻、摩擦阻力、局部阻力、等积孔、风阻及通风阻力计算式。

(2)掌握:矿井通风阻力的影响因素;降低矿井通风阻力的措施;巷道断面风速场的测定,册风方法及仪器仪表的使用。

(3)综合应用:阻力定律的应用和矿井等积孔计算。

第四章 通风动力

 1.内容
第一节 自然风压
自然风压形成,计算,影响因素,控制和利用
第二节 扇风机的类型和构造、性能参数
离心式、轴流构造和工作原理
第三节 主要通风机附属装置
风峒,扩散器,防爆门,反风装置
第四节 通风机实际特性曲线
工作参数,水柱计的意义、实际特性曲线、类型特性和比例定律
第五节 扇风机的工况点及其经济运行
工况点确定,合理工作范围,调节
第六节 扇风机的联合运转
风机串联、并联及适应条件
第七节 扇风机的选择、安装与维护
第八节 噪声控制扇风机的性能测定

2.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风压,通风机工况点、工作参数及合理范围,不同类型风机工作特性的差别,风机联合运转的适用性。

(2)掌握: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的作用,风机联合工作的特性,风机噪声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技术;通风机性能测定方法。

第五章 矿井通风网络中风量分配与调节
1.内容

第一节 风量分配基本定律
网络与网络图,基本定律,
第二节 简单网络特性
串联,并联,角联
第三节 通风网络动态特性分析
井巷风阻变化,风流稳定性分析,
第四节 矿井风量调节
局部调节,总风量调节
第五节 应用计算机模拟复杂通风网络
数学模型,软件与应用
2
.教学要求

1)了解:风量分配基本规律,简单网络特性,风量调节方法、原理;

2)掌握:复杂网路的动态特性和计算机解算通风网路的方法;

3)综合应用:简单网路计算及局部风量调节计算;计算机解算复杂网路。

第六章 局部通风
1.内容

第一节 局部通风方法
局部通风机通风,全风压通风,引射器通风
第二节 掘进工作面风量计算
排除炮烟需风量,排瓦斯、矿尘需风量及风速验算
第三节 局部通风装备
风筒,引射器通风 ,局部通风机,
第四节 局部通风系统设计
设计原则,步骤
第五节 掘进安全技术装备系列化

2.教学要求

(1)了解:局部通风的作用、方法和安全措施;技术及安全术语;

(2)掌握: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方法,局部通风设备及其特性,拘谨安全技术设备系列化。

第七章 通风系统与通风设计
1.内容

第一节 矿井通风系统
类型,适用条件,优缺点,工作方式,安装地点
第二节 采区通风系统
基本要求,上山的选择上行与下行通风工作面通风系统
第三节 通风构筑物及漏风
通风构筑物,漏风及有效风量
第四节 矿井通风设计
内容及要求,优选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风量计算,阻力计算,选择风机,通风费用

2.教学要求

(1)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类型,矿井通风设计的内容;

(2)掌握:矿井通风系统的适用条件,采区通风基本要求,进、回风上山选择、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的基本形式及适用条件;

(3)综合应用:矿井通风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第八章 矿井空调技术概论

     1.内容
第一节 环境气候与人体的热平衡
第二节 影响矿井气温的因素
第三节 矿井降温措施
第四节 矿井制冷空调

    2.教学要求

(1)了解:影响矿井气温的因素;

(2)掌握:矿井降温措施。

第九章 矿井瓦斯
1.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煤层瓦斯赋存与含量
成因与赋存,分带,含量影响因素,
第三节 矿井瓦斯涌出
涌出量,影响因素,来源分析,不均匀系数
第四节 煤与瓦斯突出
煤与瓦斯突出,规律,预防
第五节 瓦斯爆炸与预防
瓦斯爆炸过程,主要参数,原因,预防
第六节 瓦斯抽放
本煤层抽放,邻近层抽放,围岩抽放,抽放设备

2.教学要求

(1)了解:矿井瓦斯等级划分及相关参数确定;瓦斯爆炸条件、特征及预防措施。

(2)掌握:煤层瓦斯涌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瓦斯喷出突出的机理及预防;瓦斯抽放方法及作用。

(3)综合应用:瓦斯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第十章 火灾防治
1.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概述,类型特性,防灭火内容,
第二节 外因火灾及防治
物质燃烧充要条件,外因火灾的预防,
第三节 煤炭自然理论基础
自燃机理,氧化特性,自燃发火期,自燃条件,影响因素,过程及特点
第四节 火灾预测与预报
鉴定方法,自燃发火期估算方法,延长途径,外因火灾预测,火灾的预报
第五节 开采技术防火措施
火源分布,开拓开采防火措施
第六节 灌浆与阻化剂防灭火
灌浆防火,灌浆系统,阻化剂防灭火
第七节 均压防火
原理,调压处理,原理与应用
第八节 惰性防灭火
第九节 火灾时期通风
第十节 矿井火灾处理与控制
2
.教学要求

(1)了解:煤炭自燃的条件、特征,外因火灾的预防,火灾预测及预报的方法;开采技术的防火措施;常用的防灭火措施;

(2)掌握:火灾的定义及分类;理解物质燃烧的充要必要条件;煤炭自燃的防治措施及原理;煤炭自燃条件及影响自然发火的因素;

(3)综合应用:均压防灭火实例分析。

第十一章 矿尘防治
1.内容

第一节 矿尘及性质
产生与分类,危害,计量指标,矿尘性质
第二节 矿山尘肺病
发病机理,影响因素,
第三节 煤尘爆炸与预防
爆炸机理与特征,爆炸条件,影响因素及鉴定,技术措施
第四节 矿尘综合防治
第五节 通风除尘,湿式除尘

2.教学要求

(1)了解:煤尘的危害,矿山尘肺病的影响因素;煤尘爆炸的条件、特征,预防煤尘爆炸的技术措施;

(2)掌握:矿尘的分类,矿山尘肺病的发病机理;矿尘的计量指标和矿尘性质;矿井综合防尘措施;矿尘测定的仪器仪表及使用。

第十二章 矿山防水
1.内容

第一节 地面防治水
第二节 井下防治水
第三节 矿井突水及其治理
2
.教学要求

(1)了解:矿井水源的基本形式、突水征兆及处理措施;地面防治水的措施;

(2)掌握:矿井突水机理和井下防治水的措施。

第十三章 矿山救护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山救护队
第二节 矿工自救
第三节 现场急救
2
.教学要求

(1)了解:矿井发生灾害事故时的矿山救护队组织、救护原则、技术装备等;矿工自救和现场急救的方法;

(2)掌握:矿工救护设施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矿井空气

1.教学重点:煤炭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分析;

矿井通风的重要性;

通风技术的发展过程;

矿井空气的目的和首要任务;

矿井空气的成分及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矿井空气主要成分的浓度(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井下工作人员每人每分钟应供给多少风量的推导。

第二章 矿井空气流动基本理论
1.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物理参数----TPΦμρ

风流的能量与点压力----静压,静压能;动压、动能;位能;全压;抽出式和压入式相对静压、相对全压与动压的关系;

能量方程:连续性方程;单位质量能量方程、单位体积能量方程;

能量方程在矿井中的应用----边界条件、压力坡度图。

2.教学难点:点压力的测量计算及点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量方程及其在矿井中的应用

第三章 井巷通风阻力

1.教学重点:井巷断面的风速分布

           摩擦阻力系数、摩擦风阻及阻力计算

尼古拉兹实验

矿井局部阻力系数、局部风阻与阻力

矿井总风阻与等积孔

降低矿井通风阻力的措施

2.教学难点:正确查算摩擦阻力系数α

正确计算局部阻力系数ξ

第四章 通风动力

1.教学重点:自然风压的产生、计算、利用与控制

            轴流式和离心式主要通风机特性

主要通风机的联合运转

主要通风机的合理工作范围

2.教学难点:自然风压的计算、利用与控制

            主要通风机的联合运转

主要通风机的合理工作范围

第五章 矿井通风网络中风量分配与调节
1.教学重点:风量分配基本定律——三大定律

网络图及网络特性:简单网络、角联网络及复杂网络

网络的动态分析

矿井风量调节

计算机解算复杂网络

2.教学难点:风量分配基本定律——三大定律

网络的动态分析

矿井风量调节

计算机解算复杂网络

第六章 局部通风

1 .教学重点:局部通风方法。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局部通风系统设计

2.教学难点: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局部通风系统设计

第七章 通风系统与通风设计
1 .教学重点:矿井通风系统的类型,适用条件,优缺点,工作方式;

采区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通风构筑物,漏风及有效风量的计算

矿井通风设计,矿井主要通风机的选型及通风费用概算

2.教学难点:矿井通风设计

矿井主要通风机的选型及通风费用概算

第八章 矿井空调技术概论

第九章 矿井瓦斯
1 .教学重点:瓦斯含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瓦斯涌出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及其预防

2.教学难点:突出机理影响瓦斯爆炸浓度的参数

瓦斯含量及瓦斯涌出量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 火灾防治
1 .教学重点:煤炭自燃理论;

煤炭自燃预测预报

防灭火技术

均压防灭火

火灾时期风流控制

2.教学难点:防灭火技术

均压防灭火

火灾时期风流控制

第十一章 矿尘防治
1 .教学重点:矿尘的计量指标

矿尘性质

煤尘爆炸条件

煤尘爆炸影响因素

矿尘测定的仪器仪表及使用

2.教学难点:综合防尘

矿尘测定的仪器仪表及使用

第十二章 矿山防水
1 .教学重点:井下防治水的措施

矿井突水及其机理

2.教学难点:井下防治水的措施

矿井突水及其机理

第十三章 矿山应急救援

1 .教学重点:矿山救护的工作原则

矿山救护队的常用技术装备

发生事故时在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矿工自救设施和设备

现场急救

2.教学难点:矿山救护队的常用技术装备

矿工自救设施和设备

五、实践环节

该课程的实验将在《矿山测试技术》这门课中进行。

章节

             

授课学时

第一章

矿井空气

3

第二章

矿井空气流动基本理论

5

第三章

井巷通风阻力

4

第四章

矿井通风动力

6

第五章

矿井通风风量调节与系统分析  

4

第六章

局部通风  

4

第七章

矿井通风设计与能力核定

4

第八章

矿井空气调节概论

2

第九章

矿井瓦斯

6

第十章

火灾防治

4

第十一章

矿尘防治

2

第十二章

矿山防水

2

第十三章

矿山应急救援

2

 

                  

48

六、学时分配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新疆大学《采矿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ining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131120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总 学 时: 60+12学时                       分: 4+0.5                                              

适用对象:采矿工程专业汉、民考汉本科生                  

先修课程:通风安全学、地质学、测量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井巷施工技术等为本课程的前修课程。

使用教材:《采矿学》(第二版)杜计平,孟宪锐 编,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

1.煤矿开采学(修订本),徐永坼,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8

2.中国采煤方法,陈炎光,徐永坼,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8

3.中国采煤方法图集,徐永坼,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4.中国采煤学,张先尘,钱鸣高,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8

5.中国煤矿高产高效技术,徐永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采矿学》是研究矿床开采的综合性技术科学,是采矿工程专业方向课组限选课程、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现代化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开采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矿井生产系统、生产环节和开采技术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化采矿技术,具有进行工艺设计、采区、盘区或带区设计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初步能力,并为今后研究开采问题或进矿井开采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不同采煤工艺方式的装备、装备配套原则、工艺过程、工艺技术管理及参数确定方法、适用条件及选择采煤工艺方式的依据。

2、掌握单一长壁采煤法回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厚煤层倾斜分层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及工艺过程。

4、掌握放顶煤采煤法的基本理论、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和工艺过程。

5、掌握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基本理论、不同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及适用条件。

6、掌握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了解采煤方法的发展趋势。

7、掌握准备方式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8、掌握准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掌握采区、盘区、带区设计及技术参数确定的方法;了解准备方式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9、掌握采区车场的设计方法和轨道线路设计的基础知识。

10、了解煤田划分井田的方法;掌握矿井储量的分类、矿井生产能力确定的原则、井田开拓方式分类和井田开拓解决的主要问题。

11、掌握立井、斜井、平硐开拓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12、掌握阶段划分、开采水平设置、上下山开采、大巷布置、采掘三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3、掌握井底车场线路及硐室组成、要求及调车方式。

14、了解矿井开拓延深及技术改造的方法和内容。

15、掌握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

1、矿井开采的基本概念

2、长壁工作面采煤工艺 采煤工艺方式及装备配套,采煤工艺技术管理及设计。

3、采煤方法

1)单一长壁采煤法;2)倾斜分层采煤法;3)放顶煤采煤法;4)急倾斜煤层采煤法

4、准备方式 准备方式分类,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采区车场。

5、井田开拓 煤田开发,井田开拓方式,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井底车场,矿井开拓延深与技术改造,矿井开采设计。

(二)课堂讨论的教学内容

1、采煤工艺过程 2、准备巷道布置 3、开拓的基本问题

(三)录象课的教学内容

1、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37分);2、矿井生产系统及设备(54分); 3、露天开采(18分);4、房柱式开采(20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35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需要学生就有较好的空间位置关系的想象能力。

五、 实践环节与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1、回采巷道布置;2、石门盘区、上山盘区、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3、长壁工作面布置及采煤工艺过程;4、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5、平硐、斜井、立井开拓方式及井底车场。

实践环节

1、矿井开拓:了解实习矿井的井田境界、生产能力、服务年限、井硐形式及数目、位置、阶段划分及再划分、开采水平设置、大巷布置、井底车场。

2、采(盘)区、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了解实习矿井典型的采(盘)区、带区巷道布置方式、生产能力、车场形式、及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3、采煤工艺:了解实习矿井采煤工作面工艺方式、配套设备及工艺过程。

六、  学时分配:

《采矿学》课程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课堂讨论

录象课

实验

实习

小计

(一)总论

2

 

1

 

 

3

(二)采煤工艺

12

1

2

1

 

16

(三)采煤方法

14

 

 

3

 

17

(四)准备方式

14

1

 

1

 

16

(五)井田开拓与矿井设计

18

1

 

1

 

20

合计

60

3

3

6

 

72

七、  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新疆大学《矿产勘查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ineral exploration

课程编号:570920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总 学 时:56                                          分:3.5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矿床学》、《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遥感地质学》、《勘查地球化学》等。

使用教材:《矿产勘查学》第三版,叶松青、李守义主编,地质出版社,20116

参 考 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第一版,赵鹏大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

《岩心钻探学》汤凤林等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10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杨云保等主编,地质出版社,20077

《矿产资源勘查学》第二版,阳正熙、高德政、严冰等主编,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111

《矿产资源储量核查与评估》李厚民,高辉等著,地质出版社,20101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矿产勘查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地质科学理论,使用多种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所进行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矿产勘查是矿产预查、矿产普查、矿产详查与矿产勘探的总称。

矿产勘查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所查明矿床的自然价值和对矿产储量已达到的勘查研究程度来判断矿产勘查的成果。 矿床已知的自然价值越大,探明储量的评价越确切,勘查费用越少,勘查时间越短,勘查效益就越高。

矿产勘查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地质条件的可能,寻找和查明具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矿床,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依据,为矿山企业建设提供矿物原料基地和矿产储量。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第一章到第九章的内容要求在安排课时内,有重点、难点的讲授清楚;

2.课程设计

专门给出课时做工程设计训练,包括矿床例子、工程布置、工程图的绘画、报告的编写等方面。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主要掌握: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勘查阶段的划分,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

初步了解:矿产勘查学的性质、任务与研究方法以及矿业权相关知识

重点: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勘查阶段的划分;

难点:储量的分类;

第二章  矿床类型

了解: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工业类型(已学知识点);

掌握:矿床勘探类型,矿床勘探类型的确定;

重点:勘探类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部分矿种的勘探类型;

难点:勘探类型的确定方法;

第三章  矿产勘查技术方法

了解: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的种类介绍、影响勘查技术方法选择的因素;

掌握:探矿工程法里一些概念及名词;

第四章 矿产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了解:矿产预测的方法,以实例做讲解-“香花岭地区1:5万综合方法成矿预测”;

掌握:矿产预测的理论与准则、层次及任务划分、成矿模式;

重点:矿产预测层次划分与任务要求;

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

了解:矿体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矿体变化性的数字表征方法;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了解:矿体形态基本类型;

掌握:勘查工程的布置、工程间距的确定、勘查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重点 :勘查工程布置的原则与形式、间距的确定;

难点:勘查工程布置的基本形式;

第七章  矿产质量研究和取样

了解:矿产质量研究的内容;

掌握:矿产取样的种类和方法、样品的加工、鉴定、分析、测试及试验;

重点:矿产取样的种类和方法;

第八章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了解:矿产资源储量/储量单位及工业指标;

掌握:矿产资源/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参数的的测定与计算、储量的估算办法、误差与精度估计;

难点:矿产资源/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第九章  矿产勘查经济

了解:矿产勘查技术经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1)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勘查阶段的划分;

2)勘探类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部分矿种的勘探类型;

3矿产预测层次划分与任务要求;

4勘查工程布置的原则与形式、间距的确定;

5矿产取样的种类和方法;

难点:(1储量的分类;

2)勘探类型的确定方法;

3勘查工程布置的原则与形式、间距的确定;

4)矿产取样的种类和方法;

5)矿产预测层次划分与任务要求;

6勘查工程布置的基本形式;

(7) 矿产资源/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五、实践环节

《矿产勘查学》是学科专业核心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安排了实习内容-去地质单位跟项目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环节,模拟找矿事件;

六、学时分配

 

章节

       

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8

第二章

矿床类型

4

第三章

矿产勘查技术方法

4

第四章

矿产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8

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

6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6

第七章

矿产质量研究和取样

6

第八章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8

第九章

矿产勘查经济

6

     

56

七、考核方式

考试安排: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课程设计考核为报告加答辩的形式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地质思维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新疆大学“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语名称:Physical Geology

课程编号:090183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总 学 时:54学时                                分:3学分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资源勘查、勘查技术与工程

使用教材:《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地质出版社,第3 (201091)

参考教材:

《普通地质学》吴泰然 何国琦北京大学出版社(2)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学类学生入校后最早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启蒙课,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覆盖全面,是各专业学生们下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把握尺度对地质学各专业新生讲授本课程,如何有效启蒙,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何促进学生创新性的自主性,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本课程采用大学教学、分班做实验、辅助课件野外实习、看录像资料片等多种方法、是本课程教学效率最大化、学生兴趣最大化、只是掌握最大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并了解鉴定常见矿物(金属矿物、透明矿物)、常见岩石(火山岩、深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所用的基本工具和专门仪器。

学习并掌握常见矿物的鉴别标志:颜色、形态、透明度、光泽、条痕、硬度、比重、磁性、解理、断口、酸碱反应等。学习并掌握常见岩石的鉴别标志:矿物成分、含量、色率、结构、构造等;学习并掌握如何区分并判别不同的岩石类型:特征矿物、典型结构、特殊构造等。

学习并了解若干特征矿物和特殊岩类的形成环境(温度、压力、深度)和构造背景(大洋、岛弧、造山带、裂谷、大陆内部)。建立岩石构造组合的概念,建立物质的时间、空间、来源三位一体的观点。

学会正确使用罗盘测量并确定两点间物体的磁方位角;学习并掌握使用罗盘测量并确定岩石、地层、断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坡度角等)。

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学习正确解读地质图和构造图等基础图件的内容。学习正确制作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

训练正确解读地形地貌、地质与构造模型,增强三维立体空间概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理论教学内容:

1.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要性及中国的地学优势(青藏高原、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黄土高原、东北龙鸟与中华神州鸟、云贵早寒武纪生物群,国际金钉子剖面,等等),知道当代地质学的特点与最新进展以及地球科学的内容、分科、研究方法。(2学时

2.掌握若干基本概念(晶体、准晶体、非晶质体;矿物、准矿物、非矿物)了解矿物性质、矿物特征、矿物分类、常见矿物与鉴定。(2学时

3. 掌握喷出作用概念,了解熔岩类型及其特征、火山喷发的阶段性;掌握侵入作用概念,了解侵入岩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火成岩的主要类型、岩浆的形成机制。(2学时

4.掌握外动力作用概念了解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与影响因素、沉积岩的特性、沉积岩的构造、四类沉积岩。(2学时

5.掌握变质作用与变质岩,了解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变质作用类型三大类岩石的演化及其代表性岩石。 2学时

6.正确区分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年代,了解同位素年龄的测定方法,掌握古生物地层与地质年代表。(2学时

7.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波以及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地震预报与预防。(2学时

8掌握构造运动类型与特征构造运动;掌握褶皱、断裂与其它变形构造;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2学时   

9.知道大地构造基本概念,了解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熟记板块的边界与全球板块划分,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新进展。(2学时

10.知道风化作用的类型与特征,掌握控制风化作用的因素以及风化作用的产物。(2学时

11.掌握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河流地貌、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河流发育同地质构造的关系、准平原化作用。(2学时

12. 了解冰川的形成与类型、冰川的运动、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成因。掌握冰川的剥蚀作用、冰川作用、冰川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2学时

13.了解地下水的地质作用。知道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的地质作用。(2学时

14.掌握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海底沉积物、了解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与下降。(2学时  

15.掌握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2学时

16.掌握风的地质作用(风的剥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了解荒漠、沙漠与黄土。(2学时

17、了解块体运动的类型以及块体运动发生的因素、块体运动的防止与典型实例。(2学时

18.了解太阳系及其起源、类地行星、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2学时

19.里阿杰地球的年龄与演化过程地球的演化、天文时期、隐生宙时期、显生宙时期、古地理变化。(2学时

20.了解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人为地质灾害)。(2学时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是地学类学生入校后最早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启蒙课,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是各专业学生们下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把握尺度对地质学各专业新生讲授本课程,如何有效启蒙,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何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此,本课程采用大课教学、分班做实验、辅以课间野外实习、看录像资料片等多种方法,使本课程教学效率最大化、学生兴趣最大化、知识掌握最大化。

教学的方式多样化,有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用言简意骸的文字和鲜亮直观的地质现象图像、影像和动画,准确地表达课堂讲课和实验的内容。普通地质学实验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动手实践(观察描述、写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法,辅以课间野外实习内容。分班实验,面对面讨论,做到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目标明确地对学生进行帮助。

其次,加强本课程结束后开展的《普地野外实习》精心组织与任务实施。让学生以名山大川作课堂,玩地球于股掌,在热爱自然景色的同时,产生探索地球奥秘的浓烈兴趣,热爱地质学。另外,利用他们参加全校“5.20“论文竞赛的强烈获胜欲望,指导并帮助他们撰写科学小论文,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基础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深得学生欢迎,受到后继相关课程老师们的好评。

目前正在制作普通地质学实验网站。目的是通过实验网站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实验前的预习与自学,实验后的答疑与交流。并试图逐步建立双向互动式演播系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教师在演播室的讲解、示教及影像资料传输到实验室,教师也可以同时了解到每个实验的运作情况,并通过对讲进行讨论和交流。

普通地质学采用平时作业、考核和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法。每个实验、考核和考试都有统一和详细的评分标准。实验课考核和考试以实验内容为主、理论内容为辅。

五、实践环节

1.认识常见矿物:预习矿物分类、矿物分子式含义、各种物理性质和鉴别标志;系统鉴定并对比612种矿物主要特征,观察它们的相似与差异性;书写实验报告;巩固矿物学基本知识。(2学时)

2.认识常见火成岩:预习火成岩主要矿物与鉴定特征、结构构造、主要岩石;学习分类依据,观察12种火成岩的色率、结构、构造,确定火成岩的类别;鉴定组成矿物的名称,含量,确定火成岩的名称;书写实验报告;总结火山岩与侵入岩的关系。(2学时)

3.认识常见沉积岩:预习沉积岩结构与构造、岩石分类、沉积岩形成过程;学习并熟悉沉积岩肉眼鉴定方法,认识12种常见沉积岩;书写实验报告;加深对沉积作用与成岩过程以及碎屑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黏土岩的理解。(2学时)

4.认识常见变质岩:预习变质作用概念、三要素、结构、构造、特征矿物、分类依据;观察10种常见变质岩,了解并熟悉变质岩的主要特征、特征矿物、结构构造、命名原则;书写实验报告;总结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差异和鉴定标志。(2学时)

5. 观察地质构造模型:预习外动力地质作用、板块构造、褶皱与断裂基本特征;观察上述4类模型,思考河流、海洋、冰川、风沙、块体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异同性,加深板块作用过程的理解;学习褶皱与断裂在平面、纵剖面、横剖面的表现,建立地质构造空间概念。(2学时)

6.地形图地质图判读:预习褶皱、断层、地层接触关系的平面与剖面特征;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学习地质图的一般知识与读图要点;书写实验报告。(2学时)

7.观看录像,包括岩溶地貌的形成;河流的起源和演化;火山活动及其成因;地震与震源机制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产生科学联想。(2学时)

11.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要求作野外记录、画信手剖面、写日工作小结。最后进行“野外地层剖面”闭卷考试,编写室内地质报告。    3

学时分配

序号

内容

学时

1

当代地质学的特点与最新进

 

2

2

矿物学

 

 

2

3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2

4

外动力作用与沉积岩

 

2

5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

6

地质年代

 

2

7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2

8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2

9

板块构造

 

2

10

风化作用

 

2

11

河流及其它地质作用

 

2

12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2

13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2

14

海洋的地质作用

 

2

15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2

16

风的地质作用

 

2

17

块体运动

 

2

18

行星地质概述

 

2

19

地球的演化

 

2

20

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2

21

实验

14

22

共计

54

六、考核方式

考试课程,笔试(闭卷)、120分钟、满分100分,亦可采取开卷、口试。

 

 

 

 

考试项目录入:kskxju    责任编辑:kskxju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个考试项目:
  • 下一个考试项目: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关于我们 | 网站管理 |

    学校地址:新疆乌鲁木齐胜利路14号 邮编:830046 版权所有:新疆大学教务处考试中心